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提到,各学科的主要修订内容包括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北京市密云区新农村中学是一所拥有58年历史的乡村学校,一直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通过跨学科主题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的浸润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也涵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基于大概念,做好课程设计。传统节日课程不是独立于国家课程之外的,而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与传统节日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育人价值有机融合,是对零散的学科知识和优秀节日文化的整合重构。大概念作为核心素养嵌入学科知识的固定锚点,联结着知识与素养。构建大概念引领下的整体教学,需要教师基于课程内容,对照学科素养,自下而上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提炼,将国家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课程以“弘扬和传承节日文化”为核心,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4个传统节日为契机,构成主题式教学的底层结构,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迁移。主题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合作与情境化条件下进行的,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亲身参与实践,让学习真正成为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基于大概念的节日课程主题式教学尝试营造一种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转化,培养学生探究的渴望,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这其中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新元素的加入;既有学科特色,又有整体搭建,让学习在活动中自然发生,让文化在体验中悄然传递。
通过跨学科主题化体验式课堂,做好课程实施。体验式课堂坚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发展需要。各学科教师精诚协作,通过思维碰撞和创新设计,共同开设了传统节日系列课程,其中跨学科主题式教学活动由师生共同开发。这样的课堂模式拓展出了新的学习空间,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践体验和互动交流,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体验式课堂,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在协同创造中实现自我成长。
通过多元评价,做好课程诊断。课程评价力促教学相长。基于传统节日的主题式教学活动评价体系,应准确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状况和水平,注重考查学生在认知、合作、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结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目标,倡导开展多元评价,通过不同形式的平台做好成果展示,如课堂展示、作品展览、实践成果汇报等。充分利用表现性评价,设置好评价标准,善用评价语言,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设性的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跨学科主题化学习的传统节日课程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团队生活和实践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探索。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搭建舞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传统节日特色课程建设研究》(编号:MY2023-0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