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针对当前思政课开展所面临的思政教师话语影响力弱、学生思维碎片化、教学针对性较低等挑战,思政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思政课堂。对此,笔者分享如下几点思考,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要强化教师的话语影响力,首先需要深入思考并推动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只有精准契合新时代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为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任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思政教学内容深入人心。笔者认为,思政教师应当在运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成为课程的规划者、学生的引导者和服务者、知识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为此,笔者积极学习教育数字化的相关理念与技能,密切关注网络流行语及中学生的热门议题,以此为契机,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认同感,进而通过巧妙的引导,带领学生深入探索思政课的核心内容,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也便于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
整合碎片化信息
不少学生存在思维碎片化的问题,难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归纳。对此,笔者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数字技术平台,精心挑选各类数字资源,旨在通过提供恰当的支持与辅助,提升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课时,笔者播放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视频,并让学生从中寻找关键词,以弹幕的形式实时发送到屏幕上。随后指导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有序整合,提炼出关键信息点,并以此作为线索,共同梳理总结出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路径,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
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尚未树立稳定价值观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以《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一课为例,笔者采用了先行组织策略、发散思维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策略,通过播放视频“述说中国入世20年”,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深远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中“人均GDP增长”“营商环境改善”等鲜活的实例,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个人生活影响等多个角度,感受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合理运用数字技术与平台能够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精确分析学情,实现以学定教。例如,在讲授《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课前,笔者通过电子问卷进行了学情调查,细致掌握了学生对该主题已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性地设置了有效的问题链,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课堂教学环节,笔者借助数字化教学工具及平台,生成针对性较高的教学活动。在《有约必守 违约有责》这堂课上,笔者利用了Classin技术平台的选择问卷功能,即时生成并展示了学生答题情况的柱状统计图,使得学生的答题分布情况一目了然,从而迅速把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及时调整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正面临着新形势与新任务,要求教育者必须展现出新作为。笔者将持续深入探索,为打造高效思政课堂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