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应进一步重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应鼓励教师整合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开展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单元教学,并重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不少教师在提炼核心概念、评估单篇文章价值以及平衡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方面存在困难。法国女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强调文本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文化意义、开展好单元教学实践。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的课题组利用互文性理论,进行了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部编版教材中,自然单元的教学策略
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线索,大多按散文、小说、论说文等文体分类编排单元。各单元的学习提示中明确的教学重点多指向阅读方法,教师应避免过分强调技巧而忽略文本的审美和文化价值。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四时之景”为主题,重点在于教授朗读技巧和修辞手法。我们运用互文理论解读文章可以发现,朱自清笔下的春和老舍笔下的济南,都是作者情感的意象表达。由此理解这一写景散文单元的教学核心在于“理解散文意象的内涵”,而这也是学生散文学习的关键。在小说单元,我们利用互文性理论的特点,从多个角度提炼核心概念,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提炼了“少年成长”“叙事视角”和“析‘变’情节”等,为不同学生提供了相应策略。对于论说类文章,我们在技巧之外提炼出“观点鲜明、证据充分、逻辑清晰”的核心概念,据此开展教学。基于上述探究,我们将自然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概括为:单篇解读抓特点,单元互文提共性;结合课标明意图,分析学情定重点;单篇收尾回单元,设计评价对目标。
以任务群为依托,跨单元互涉文本
新课标建议通过学习任务群来组织语文教学内容。一线教师在设计单元时,需要提炼出既包含人文主题又融入语文要素的大概念,而这并非易事。课题组打破自然单元界限,以单元内的某篇文章为“元文本”,关联其他单元相关文本,构建新的单元结构,提炼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四篇文章体裁各异,为适应初一学生的阅读水平,课题组将其中的《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与第二单元《散步》三篇文章重组为新单元,聚焦写作教学,将“如何使叙述吸引人”确定为核心任务。在系列教学实践中,我们梳理出以下思路:确定“元文本”价值,关涉教材内其他单元文章,创建新的学习单元,设计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学情,突破教材创设单元
部编版教材提倡自主阅读和拓展学习,为此教师应准确把握生情、学情。我们尝试突破传统文本、结合生活确立教学核心,并由此创设新的教学单元。如结合生活方面,我们开发了“综合性学习——以名化人”单元,强调姓名文化。在拓展延伸方面,我们针对学生在理解《纪念白求恩》时有困难的学情,整合课外文章《谈骨气》和《说“勤”》,组成新的学习单元,确立了“清晰、有理表达观点”的核心任务,并据此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通过结合课标细读文本,我们选定互涉文本、重组单元、提炼核心概念、设计教学,形成了“确定文本价值—对照课标—分析学情—文本互涉/联系实际—单元重组”的教学思路。
基于上述三步进阶策略,课题组提炼出单元教学设计七要素——文本细读、互涉文本、互文角度、主题引领、对标重组、任务载体、活动主线,并构建了“互文解读—辨析异同—研判学情—逆推意图—确定概念—创设情境—设计评价—推进实践”的单元教学模式。两年研究期间,课题组教师年均阅读量大幅提升,并完成文本细读20余篇、单元教学设计30多份。这种基于互文性理论的单元教学方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强调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整合知识、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