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次生命的“春游”

2024-12-25 00:00:00吕群芳
教育家 2024年46期

“妈妈,今天我想在家休息”

记得有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妈妈在门前花坛里种了好多花,我每天背着书包把它们数一遍,再欢欢喜喜来学校。”我也每天先将校园里的草木看一遍,再欢欢喜喜上课去。

孩子们正在早读,见我走进教室,读书声陡然响了许多,大多数孩子在读《繁星》,只有两个孩子还在背诵《走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绕了一圈,发现靠窗第一排的座位还空着,直到第一节课铃声响起,它的小主人依然没有到来。

正想给家长打电话,手机里跳出一条短信:“老师,不好意思,小云身体有些不舒服,想在家休息。”这下我放心了,回复道:“好的,好好休息。”

阳光照进教室,照在孩子们的脸蛋上,汗毛茸茸的,被染成了金黄色,眼神炯炯的,更加清澈明亮。教室,像一片小树林,新鲜而洁净的生命之美,随着三月的风扑面而来。

一节语文课很快就结束了,我拿起手机,发现小云的妈妈发来好几条短信。细读后才明白,小云并不是生病,而是不想来上学。妈妈问她是不是因为作业没有完成,不敢来学校,她说作业早就写好了。又问起是不是被同学欺负了,她也摇摇头,只说想在家休息一天。

“您说,这小小年纪怎么就叛逆了?如果以后常常逃学该如何是好啊?”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小云妈妈的担心与焦虑。放下手机,我仿佛看见闪烁的阳光点点洒落,轻轻柔柔地洒在一位小女孩的身上,斜斜的身影拖出恬静的长度。她微微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羞涩地对大人说出自己的愿望:“妈妈,我今天想在家休息。”声音很轻,却很坚决。

这一刻,我不由自主回头望向自己的童年,看见了小时候的“我”—— 一位背着书包在田野间快乐飞奔的小女孩,心里忽然放松了。不妨给孩子一次生命的“春游”吧!

第二天,小云按时来到了教室。起初,她犹豫着不敢进来,脸色由于紧张而微微发红。我向她点头示意,她走了两步又停下,飞快地看了我一眼,见我微笑着朝她点点头,这才赶紧走到座位上,打开书包,拿出语文书,认真朗读起来。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异常或是闷闷不乐的样子。

我没有问她昨天在家做了什么事,倒是她妈妈在电话里和我聊了一些,说女儿基本就待在家里,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去阳台上浇花,还拿出课本做了几道习题。午饭后,又去小区的花坛边玩了半个小时,很安静地度过了一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让小云妈妈更是感到困惑不解:孩子到底为什么逃学呢?

“我想,孩子就是给自己放了一天假,想让沉闷的心透透气。或许,真的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我也曾是个逃学的孩子。”我一边思索一边回答。

其实,我心里也在犹豫:要不要找小云谈一谈,问问不来上学的原因?毕竟她逃学了。可转念一想,难道所有的事情一定都有原因吗?自己童年时的那次逃学也并不是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只是突然想去田野逛一逛,因为春天那么美!

更何况,每个孩子都不愿被贴上“逃学的孩子”的标签。就像自己小时候,妈妈一说起逃学的事,我心里便很不高兴,难为情、惭愧、恼羞,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生怕被更多的小伙伴知道,被大家嘲笑、打趣。

现在想想,有些事情,在童年并不是趣事,长大后,才成了童年趣事,比如我的逃学经历。

我也曾是一个逃学的孩子

“回忆小时候,是否有一棵树、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沙或一块石头,联结着你与童年?”有人这样问我。

当然有啊!记得那是读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春日清晨,刚下过雨,淡水墨色的云块随风而行,路边水渠里的水漫到了路面上,我踩着水花走,偶尔还会在水中看见几条毛毛鱼,它们很机灵,能够顺着水流回到渠道里。

路边的田埂上有人挎着篮子割猪草,田埂旁是即将丰收的乡野。往常我会转个弯,去田埂上帮别人扯几把猪草,我喜欢青草在手里柔柔滑过的感觉。但此刻不行,因为我要去上学,迟到了可不行。

在刚要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我无意间回头望见身后田野里的菜花开得那么好:翠绿的花茎、嫩黄的花瓣,满田的菜花在暖暖的春风中轻轻摇曳,田埂边的一树梨花洁白如雪,我忽然就不想去学校了,只想跑进无边无际的花海中。

那一天我真的逃学了,在田野上自由自在地晃荡了一天,在田野间走一段、跑一段,风把衣襟吹向后方,像一对张开的翅膀,感觉自己快要飞起来了。山坡下是明镜似的水田,一只雪白的鹭鸶立在水中央。田里的水溶溶的、暖暖的,半寸长的小蝌蚪在温暖的水中游动……直到夕阳西斜,才回到家里,心里虽说有点忐忑,但更洋溢着说不出的快乐。

此后,我没有再逃过学,可长大后只要到了春天,到了桐花开放的时节,我的心就会回到那片田野,回到童年,看到那个逃学的小女孩,她那么自由、那么快乐,每每想到这里,就仿佛打开了通往异世界的大门,心灵变得轻盈起来,像洁白的羽毛轻轻飞扬。

2018年我开始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后,更是常常回到逃学的那个春天,想象中的春天越来越辽阔,田野中的事物越来越丰富,不时地,我还会牵着小松鼠的手一起在枝头散步,捡一捧野果子或摘一束蓝色的花,甚至和山风撞了满怀,它邀请我到了风之谷……在那里一次次赋予自己生命的“春游”。

逃学的孩子去了哪儿

有时,我会想:“逃学的孩子去了哪儿呢?”

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初中女生喜欢站在阳台上看风景,视线越过屋顶、越过城区,望见郊外的一座山,听人说,山中有一片桃林,开着朝霞似的花朵。她一直很想去看看,但中学生学业紧张,似乎总是抽不出时间,去桃林看花成了心中的一个愿望。初三那年春天,她终于找了个理由,偷偷逃学乘着公交车去看了桃林,大半天的时间,她都在桃林里看桃花、听鸟鸣,有淡淡的喜欢,也有淡淡的惆怅与失落。回家后,她觉得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愿望,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

记得有人说,放学后不爱回家的孩子,可能是去了一趟异世界。王开岭先生在《消逝的“放学路上”》中回忆:“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对生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

我想说,逃学的孩子,也可能是踏上了这样的旅程,这是一场奇幻之旅、一场治愈之旅,也可以是一场寻找自我之旅。表面看来,一切都没有改变,但这样的旅行也许已经让他们学会多角度体验生活,完成自我成长,如同天空一无所有,却能给人以安慰。

前几天读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教授的文章,她讲:“这儿我要说回教育中一个朴素的道理:人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生物,人的成长就像一个个未知的螺旋,很难完全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因,所以要给成长提供未知的可能、例外的空间。”她回忆学生时代被老师赶出教室,就和其他小伙伴到田野里翻跟头,春天的田野紫云英都长出来了,现在想想特别诗意。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一句话:“正是这样的心境,让人的感受变得更加敏锐,让人坐在一把椅子上,也能感受到椅子原是一棵树,一棵树属于一片林,一片林正迎着一群晚归的鸦雀。”

我想,这句话说的应该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赋予我们一次生命的“春游”。这正是诗意生活的根本源泉。不妨允许孩子给自己放一天假,做一个“像风筝一样在街上晃荡的孩子”,允许孩子逃学一天,在大地上奔跑,接住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