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知名班主任李迪的《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一书时,“班里发生了失窃案,怎么办?”这一章节,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与思考。
上学期,我带的是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个人意识萌发的阶段,对于是非对错较为敏感,还往往伴有一点冲动。一天,体育课课后,一些同学回到教室发现自己的马克笔竟然不翼而飞,班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大家争相做起“侦探”,想要破解这一“惊天大案”。上课铃响了,看到我出现在班里,同学们纷纷向我反映情况。作为深受各位“侦探”信任的班主任,我自然要秉公执法,明断是非。
我将“作案嫌疑人”的范围圈在没有去上体育课或是体育课期间回到班里的同学。经过一系列调查,我发现丢失物品的同学基本是女生。而体育课期间留在教室内的也是两个女生,小a和小b,一对“好闺蜜”。我决定先分别找她俩谈话。我一问,小a就直接坦白了——“大案”是小b做的。在跟小b谈话时,她也很快承认是自己拿了同学们的马克笔。“破案”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当我问及“作案动机”时,小b表示,在上体育课前列队去往操场时她迟到了,同学们让她排到队伍后面,这引起了她的强烈不满。出于报复心理,她拉上小a悄悄回到教室,把不让她排队的同学的马克笔都拿走了。
这个案例与《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中提及的“报复型”心理的班级偷窃案例类型极为相近。李迪指出,这类学生“偷拿”别人的财物往往是出于某种心理问题,也有“对人不对物”的特点——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占有这些财物,而是想要伤害这些财物的持有者。根据自身经历的事件与书中的案例,我尝试梳理出以下处理步骤。
当老师接收到相关事件时,首先要做的并非在班级全体学生面前进行调查,而要先与涉事学生(包括被指控的和可能的受害者)进行一对一的非指责性谈话。在谈话过程中,要保持开放、倾听的态度,了解孩子们的感受和动机。同时,还要确保谈话环境私密安全,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然后,老师要顺藤摸瓜,识别事件背后的原因,尝试理解学生为何会采取报复性偷窃的行为。这往往与家庭问题、同伴关系、自尊心受损或缺乏适当的情绪管理技能有关,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对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李迪还强调,在确定“偷窃者”之后,老师一定要注意整个事件的结束并非以“道歉赔偿”作为标志节点,而是要对“偷窃者”进行教育引导,切实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例如,小b偷拿不让自己排队的同学的马克笔,就是典型的“正常反应、方法不当”的问题。小b觉得自己受到同学的排挤和侮辱,于是选择通过偷拿他们的东西来进行报复。这类学生显然不是“惯偷”,事件具有偶然性,而且有明确的“报复对象”。因此,老师要避免通过往常的道德说教和简单的是非对错进行教育,而应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健康应对冲突的方法,避免矛盾升级。在“涉事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老师可以与“涉事学生”一起制订“恢复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向受害者道歉、归还物品或给予其他形式的补偿,这有助于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并学习如何修复受损的同伴关系。
在解决完“涉事学生”的具体问题之后,老师还要找适当的时机组织一次相关主题的班会,讨论相关行为的后果、对受害者的影响以及如何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涉事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心理状态,确保其能够从这次经历中获得成长。
总之,处理报复性偷窃需要班主任的耐心、智慧和爱心,通过寻根溯源、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想事、怎样行事,才能避免矛盾、化解矛盾,促进班级环境的和谐发展。
【本文系深圳大学“经典普及与思政建设”重点示范团队项目、福田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正气教育的古诗词艺术化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