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内在幸福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但仅凭学校的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扬州是作家朱自清的故乡,朱自清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坚守自我、关爱他人、情系故乡、热爱祖国。学校根植扬州特色,传承朱自清精神,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创新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共同培育真实、完整、幸福的学生。
以课程为媒,打造全方位幸福成长体系
学校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以课程为媒介,创新构建涵盖知识、人文、家国情怀的全方位幸福成长体系,通过课程的深度浸润,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思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实现“读懂孩子、读懂家长”的家校协同目标。
学校创设“自清”专题课程,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朱自清的文学作品,理解其中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思辨能力;围绕“爱自己、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四大主题,定期组织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在讨论与实践中强化道德认知与社会责任感;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扬州文化和朱自清精神,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学校微课程”,为家长提供与扬州文化、家庭教育方法等内容相关的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同时开展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活动,及时解答家长的教育困惑,提升家校共育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实践为道,开拓多元体验式育人路径
学校精心设计一系列校家社共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悟成长、拓展视野,感悟幸福的真谛。例如,举办朱自清诞辰纪念作品朗诵会,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组织家庭参加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亲子厨艺大赛、亲子才艺大赛等活动,促进亲子情感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同时,作为扬州市初中生生涯教育课程基地,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感知幸福、塑造自我。开展社会调研,引导学生通过走访了解扬州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情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开展职业体验,鼓励学生在本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培养职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展与周边城市学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在交流互鉴中培养开放的心态与全球视野。
以协同为径,共建共育共享教育新生态
为更好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作教育网络的育人功能,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以及社区代表共同组成“校家社共育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解决育人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学校还与社区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社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拓宽社会大课堂的边界,同时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评价工作,打造更为多元的课程与评价体系。通过多方参与的管理模式,学校可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表现,同时家长与社区也能更好地参与学生的成长教育,形成共育合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生态。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朱自清精神,以学校为主体持续创新校家社共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努力实现培养幸福学生、建设幸福社会的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