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一词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其著作《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中提出了“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这一概念,用它来阐释爪哇地区由于经济、政治和自然资源的限制无法实现农业的外延式扩展,致使劳动力持续投入有限的水稻生产,从而形成了一种“向内发展”的社会现象。这种持续的“农业内卷化”最终导致当地种植水稻的单位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下降。
“内卷”一词传入我国后,最初被用于刻画当代大学生面临恶性竞争环境及其不愿参与其中的困境。这种对于困境的描述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强烈共鸣,而后在我国互联网广泛传播,进而引发了社会的深度讨论。时至今日,“内卷”逐渐演变为一种流行语,蔓延至整个当代社会语境。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审思教育“内卷”本质及其表现
“内卷”:恶性与无序的竞争
笔者认为,“内卷”的本质是恶性与无序的竞争。例如:爪哇岛上,居民为了争夺水稻种植资源和销售市场,围绕土地、营销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高校学生为了争取保研机会,在课程绩点、课外加分上拼命角逐;中小学生为了进入更优质的学校,拼尽全力提升考试成绩;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中胜出,不惜投入大量的养育成本。这些竞争背后,实质上都隐藏着一种对个体某一方面相对发展程度的评价需求。然而,当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即“只存在”一种或少数几项评价标准时,竞争往往会走向恶性,导致乱象频出,整个社会也容易陷入“内卷”的泥潭。长此以往,社会良性发展的模式可能难以稳固,转型为新的发展形态也将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内部会不断变得更加复杂,进而降低社会运行效率,甚至可能会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凝滞”状态。
在教育领域,“内卷”现象具体体现为:一些学校盲目攀比,变相“掐尖”招生;部分教师无序竞争,致使教学难度和作业量不断攀升;家长之间相互比拼,盲目跟风为孩子报班;不少学生则深陷题海战术,竞相比拼学习时间。具体到不同的教育阶段,“内卷”的表现有所不同。
在基础教育领域,一些学校存在过分关注学生考试分数,忽视其全面发展的倾向,“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现象广泛存在。由于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这些学校常常违反国家课程规定,随意调整课时安排,擅自提升教学难度,加速教学进度,并过度依赖题海战术,这些举措严重挤占了学生的正常休息时间,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少家长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不惜投入重金将孩子送入各类培训班,致使孩子的身心长时间处于极度超负荷状态。在高等教育领域,部分高校过度追求学校升格、扩大办学规模,过分关注博士点、硕士点数量的增长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提升。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充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自身办学优势进行合理规划,而是盲目开设时下热门专业,导致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远大于“求”。在主观因素之外,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导致毕业生的主体性及竞争力均存在明显不足。
教育“内卷”的成因与危害
教育“内卷”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一些地区或学校的学生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争取有限的优质教育机会,从而加剧了教育“内卷”的态势。二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当前的教育评价中,仍存在过度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现象,缺乏全面、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导致部分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本人都过分追求考试分数,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进一步助推了教育“内卷”。三是社会竞争的激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候选人的学历背景常被用人单位视作衡量其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这也反过来令不少家长认为,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无论怎样重视以成绩为导向的升学考试也不为过,这无疑也加剧了教育的“内卷”。
教育“内卷”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深远的。首先,教育“内卷”会对教育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不少家长及学生深陷应试教育的桎梏,一些学校因功利化的目标而偏离教育初衷。这不仅会使得优质教育资源难以公平地惠及所有学生,还会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难以得到充分培养。其次,一些学生因沉重的学习负担、长时间的超负荷状态,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更谈不上全面、个性化地发展。最后,教育“内卷”会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内卷式”的培养之下,学生可能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及快速变化的环境,这不仅有碍社会的创新发展,还会引发教育资源的过度竞争与浪费,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的不合理现象,从而加剧家庭负担、机会不等及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要正视非理性的“内卷”现象,积极探索“去内卷化”改革之路,努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构建多元综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发展路径。
聚焦评价,超越标准化考试
当前的教育评价中,标准化考试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依赖于统一的试卷和评分标准。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其公平性、客观性,缺点在于对个体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查不足。为了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些学生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应试训练,而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学习内容变得单一、思维方式趋于僵化。此外,在现行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机制之下,部分学生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因此,应首先着力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切实调适综合素质评价中各部分权重,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开发评价指标,明确评价程序及评价结果的应用方式。通过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全方位评估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通过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建立一套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持续成长、乐于改变。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开展个性化评价,发掘他们的潜力,助力他们多元发展。
不断优化标准化考试本身。适度减少标准化考试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并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个人能力和接受素质评价的机会。比如,提高试题的实践性,以开放式、情景化试题丰富考试内容和形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积极探索在线考试等新型考试形式,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教育考试方式变革。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考试命题的科学性,考虑时代发展、学生成长需要,确保考试难度合理且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此外,注重试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强化体验式具身化学习评价。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将其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学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实验、社会实践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实现探索性成长,从而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应将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成果和创新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作为评价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还可设立创新奖项、实践奖学金等,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激发他们的实践动力和创新热情。
优化生态,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与聘用机制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对现有教育评价的深化,是形成全面、科学、高效人才发展生态的关键步骤。然而,教育变革不应仅局限于评价体系本身,更应思考如何将科学、合理的评价理念融入人才成长的全过程,构建高效、公平且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与聘用模式中的堵点和难点,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激发其创新潜能,使其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此,应构建大中小学贯通式的人才培养与聘用机制,确保个体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成长机会,在家校社的协同努力之下,实现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
中小学阶段是个人构建基础知识、发展身心素养与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者要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其全面发展。在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可以设立相关荣誉奖项,表彰全面发展的学生,并对重视培养此类学生的学校、教师予以奖励,逐渐扭转教育系统及社会各界在评价学生时过度看重考试成绩的倾向。在家校合作方面,应着力引导家长认识到全面发展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应积极拓展社会合作,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协作关系,丰富学生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生涯规划意识。
高校应优化招生制度和培养制度,主动挖掘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学生。首先,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可扩大招生自主权,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招生策略,包括自主招生、推荐免试、特长招生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来源与组成。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认知、合作、职业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其次,应依托创新实验、科研项目、科创活动等,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锻炼并提升各项综合能力。通过创新学分制度、设立创新奖学金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式学习,学生修满学分后,可突破现有学习年限毕业。此外,还应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衔接,共同设计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得到全面、系统且循序渐进的教育。
用人单位应消除学历偏见,更加重视求职者的专业技能、职业态度与综合素养,尽可能通过明确的招聘需求、精确的招聘计划以及优化的招聘流程,保证招聘过程的公正与高效。为此,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如将面试、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全面而客观地评估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发展潜力,从而确立合理的选用标准。同时,应加强对招聘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摒弃单一的学历导向招聘观念。此外,用人单位应加强与高校、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实习与实训机会等助益学校的生涯教育,与教育组织携手共建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以此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与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于微观层面而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优化标准化考试制度、拓宽人才选用渠道等措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加包容、支持的人才成长环境。于宏观层面而言,上述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公平与质量,还将推动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从根本上缓解教育“内卷”,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