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让孩子的生命自由舒展

2024-12-25 00:00:00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4年46期

教育家皮亚杰说:“教育的目标不是去增加知识的数量,而是为孩子的发明和发现创造可能,塑造能做不一样事情的人。”反观当下,整个教育系统过于注重升学预备,过度的“内卷”让不少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也让无数家长倍感焦虑。首先,我们要对本期“专题报道”中的“内卷”作一个界定:它是一种无意义的、过度的竞争和内耗,其本质是极端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理念所带来的产物,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损害了教育生态和学生身心健康,加剧了社会公众的教育焦虑。

停止无效的“内卷”,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以成长思维去育人,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主动奔跑,不断地超越自我,才是教育的本质。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孩子沦为教育“内卷”的牺牲品?如何让孩子迸发学习的内驱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为热爱而学习?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听到越来越多反“内卷”的声音,看到越来越多反“内卷”的行动:贵州省赤水市教育局在一个区域内不唯分数、不唯名校,开启了教育“退卷”模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明确反对单纯以追求高分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并提出了一条贯通式工作思路;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被观众视作缓解“内卷焦虑”的一剂解药;在《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一书中,我们看到有一些家长已经勇敢启程,陪孩子一起闯出“内卷”困局……

上学就该这样辛苦吗

小奇 初中生

今年7月,我幸运地“摇”中了我们区里公认最好的一所初中。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我放学后便去托管班完成当天的作业,并额外完成父母提前布置的卷子。通常情况下,我最早21:30能离开托管班,最晚要到23:00,到家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如果老师还布置了背诵之类的作业,我晚上的“战斗”则还要继续,有时甚至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夜两三点,然后6:30再起床。

睡眠太少,导致我的脾气变得有些暴躁,尤其是早上起床困难的时候。日复一日这样度过,我倒也渐渐习惯,觉得上学或许本就该这样辛苦,毕竟小学时我也常在托管班待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直到有一天,身边的同学在听说我的作息后,都说我太“卷”了,我才开始反思现在的生活状态。我了解到,不少同学在升入初中后也像我一样停了兴趣班,但他们并不都这样辛苦。绝大部分人每天放学后都能按时回家,只有周末会请家教辅导功课。

更让我感到难过的是,第一次月考时,虽然没有明确的班级排名,但我觉得自己只能排在中等水平。如今的我已经感到很疲惫,如果想继续提高成绩,恐怕还得做更多卷子、刷更多题。可是,我还能从哪里挤时间呢?

在“内卷”中陷入“内耗”

天棋 高中生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了当地一所还不错的高中,高中学习压力很大,而我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经常陷入情绪内耗。说实话,我不想“卷”,也从未想过“躺平”。无奈现实总是将我卷入,看到课间同学们不离开座位地刷题,甚至运动会间隙也有一些同学在操场上和老师讨论数学题,我说内心不焦虑是假的。但我又感觉自己实在不适合那样的学习模式,我渴望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希望能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于是,我在内耗的路上越走越远,每天胡思乱想,成绩也每况愈下。为此,我和父母矛盾频发,老师也对我很失望,以致我经常陷入自我怀疑:或许我根本不是读书的料,我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也许是为了自救,我逃进了网络游戏的世界。夜深人静,连游戏都打不动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空虚甚至悔恨,但又不知该如何走出这个濒临崩盘的“棋局”。

我也努力过,但发现周围的同学太“卷”了,根本不是短时间内能追上的。我想过休学,又担心父母不同意,根本不敢说出口。我在坚持与放弃的天平两端徘徊,仿佛被无形的绳索紧紧束缚,难以抉择,也无法自拔。

有意识地“卷”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俞德霖 博士生

高中时我的梦想是当一个混子,讨厌每天的日程里只有学习。现在的我却成了不少人眼中的“卷王”,是一名喜欢泡在实验室里的心理学在读博士。高中时逃晚自习是我的常态,溜去打球、玩音乐,或是和公园里的大爷大妈打八段锦,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快乐。因为成绩不上不下,老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于未来,我也不担忧,总能有口饭吃,工资低点也没关系。大概因为提前经历了这些,到大学时觉得已经玩够了,想着一直碌碌无为也挺没意思,反倒想要挑战自己,爱上了学习。

我开始主动联系师长参与项目,为了看懂实验中的建模而自学微积分、线性代数,自大一暑假起,就开始了无周末、无节日、无寒暑假的生活。起初我只是协助硕士学长完成毕业论文,后来在一个个实验中产生思考,逐渐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从大三开始便水到渠成地发表论文,获得保研机会也是意外的收获。我的目标很明确,成为一个在心理学专业有所建树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被越来越多的同学评价“太‘卷’了”。不过,对我来说,这个过程非但不痛苦,反而很愉快。

与我们那时相比,现在很多学弟学妹可能早就意识到保研需要满足一些硬性条件,很早就开始了各种“卷”,但名额总归有限,在期待落空时一些人会感到不值得,抱怨自己做了很多没用的事。我想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行为和目标并不一致。如果只是为了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不落下风,跟着大家一起“卷”学业、“卷”企业实习、“卷”科研项目、“卷”志愿服务……这样的努力大概率是痛苦的。而如果个体的行为和自身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就可能不存在“卷”或“不卷”的外界定义,因为努力的过程本就是一种愉悦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