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主体自觉,重构教育评价生态

2024-12-25 00:00:00刘坚
教育家 2024年46期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成效。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发布彰显了国家的坚定决心。近年来,教育评价改革已成为社会共识,实践中的探索层出不穷,然而改革仍面临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等挑战。近日,十七部门联合发布《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这也为教育评价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且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相契合的教育评价生态,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核心要义。教育评价改革须紧扣“促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展开,全面优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及保障机制。其中,尤为关键的是把握教育评价环节,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相契合的评价生态。同时,改革还须深刻洞察并有效规避“学业过剩陷阱”,谨防过度强调学业成绩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致力于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生态,确保学生在成就学业的同时,也能获得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既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追求,也体现了其应有的中国特色。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关键主体。地方党委政府的五育政策导向、中小学校的五育实践,以及社区和家庭的五育环境,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影响因素。各改革主体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秉持生态思想和系统思维,全面审视并综合评估影响学生五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资源配置及实施过程。试想,若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仅将目光聚焦于“北清率”,我们如何能期望中小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若一所学校在音体美劳等领域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课程资源十分匮乏,我们又何以有底气去公正地评价学生在体质、审美、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成长?因此,教育评价主体应率先从追求分数与成绩的传统模式中跳出,转向诊断与反思区域内、学校内五育并举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如此,重“育分”轻“育人”的教育功利化倾向才有可能纾解。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举措。笔者认为,应倡导主体自觉,推行全过程管理。主体自觉体现在地方党委政府与中小学校主动构建侧重五育并举的质量文化,而这也是构建良好教育评价生态的重点。评价改革应驱动全过程管理,以劳动教育为例,若教育管理团队在事前缺乏对国家政策的深入解读、对自身现状的细致调研,以及清晰的行动规划;事中无法实时掌握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缺乏有效的问题发现与解决机制;事后忽视基于实证的经验总结、教训梳理及持续改进的建议,那么教育质量的提升将无从谈起。因此,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与大中小学校应建立起覆盖五育全过程的“自主规划、自主执行、自主评估、自主反思”运行机制,确保过程透明,并积极接受教代会、家委会、媒体及同级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与批评。通过逐步实现制度化、法治化,最终达成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教育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