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2024-12-25 00:00:00徐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0期

摘要:乡村振兴属于国家战略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挖掘和活化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乡村地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动力,给予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更多元的发展路径。据此,该文以乡村振兴为视角,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同时针对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优化路径,以便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资源;理论逻辑;乡村发展;文化赋能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0(c)-0167-04

Research on the Empower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XU Hui

(Basic Medical College,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key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empower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erves not only to inherit and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as a crucial means to bolster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facilita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apping into and activating rural-specific cultural resources can stimulate endogenous momentum for rur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in rural areas, and offer a more divers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rough leveraging the inherent powe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theoretical rationale behind how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pow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standpoi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also proposes an optimized approach tailored to address current challenges in order to fully harnes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edite progress towards achieving the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ique resources; Theoretical logic; Rural development; Cultural empowerment

农村地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独特的文化发展底蕴,在乡村振兴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往往能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农村地区拥有大量乡土文化、家风家训、民俗习惯,可以有效促进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其在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培育良好乡风、提升村民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从文化根基上激发乡村振兴潜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融合,使之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坚持胸怀天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1]。在时代的更迭与发展实践中,中华民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精神谱系。因此,在我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创新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值得永续传承的文化瑰宝,也被视为国家发展的精神命脉,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标志[2]。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基调得以强调,更加需要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增强全体群众的文化自觉,夯实文化自信基础,进一步提振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创新力,坚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正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层面,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尽早达成[3]。

2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1 构建稳定有序的治理体系

一方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通过有效激活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农村思想道德重构,引领村民自觉舍弃陈规陋习,拥抱现代文明礼仪和文化风尚,从而提升乡村文明发展的层次。同时,依托广泛的社会网络影响力,为乡村引资引智,助力经济繁荣,为乡村社会发展开启新的篇章,使乡村文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重新被诠释与创新,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时代价值。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中,不仅能够丰富和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还有助于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促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科学同步。

2.2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也再度彰显了党和国家坚定不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意志。乡村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的振兴,即侧重于改变农村传统经济模式和现状,通过开发和利用产业基础科学,汇聚更丰富的乡村优势资源。

在此背景下,应积极创新传统农业文化,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遗产价值,如借助农业智慧的历史积淀,以及对农业活动悠久历史的见证,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并为乡村赋予宝贵的生产智慧与文化资本。另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开辟新路,即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促进农产品种类的多样化,以走好特色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2.3 持续塑造乡村的文化自信

在文化自信的理念引领下,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现代文化生态链上的关键节点,乡村文化自信必然扮演着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角色。由此,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无疑需要充分利用乡村这个天然的文化孵化器,激发其内在的文化传承潜力,使传统文化在乡村生活中得到新生,转化为民众日常的行为准则与集体共识。同时,要促使优秀传统价值观渗透至各个层面,强化文化基因对乡村治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正面影响,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增添文化底蕴与精神动力,绘就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文化振兴图景。

2.4 促进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

传统的生态智慧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这成为新时代下乡村生态复兴的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实践的融合,不仅能够巧妙地使生态哲学精髓内化,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指导,还能够为实现乡村生态全面振兴开辟重要的发展与创新道路。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3.1 文化传承主体出现断层

鉴于城乡经济水平差异,许多农村劳动力与精英人才越来越倾向于在城镇寻求发展机会,致使乡村振兴面临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城镇不仅经济实力雄厚,生活配套设施也更为完备,更能吸引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人群。相比之下,农村生活环境选择范围较为狭窄,加剧了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趋势。

由此可知,随着乡村人口的不断下降,乡村振兴及文化传承将陷入被动局面,特别是传承主体的减少,使农村新生劳动力逐步断层,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更是力不从心,不仅削弱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还导致传承人培养体系缺失,进一步威胁传统文化的存续与发展。简言之,人口外流打破了农村传统文化自然传承的链条,引发了传承断层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策略以维系和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

3.2 社会多元文化持续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变革意识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涌入对本土传统文化,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多元文化的涌入极大拓宽了农村信息获取渠道,破除了传统的“信息孤岛”壁垒,使城乡在信息交互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另一方面,这种变革也悄然改变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使其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日益增强,相比之下,对祖辈传承下来的农村传统文化,如剪纸、女红等手工艺文化遗产兴趣锐减,传统技艺不再像以往那样受到关注。

由此可知,年轻一代受到多元文化影响,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农村生活及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似乎无法满足他们对新颖事物的迫切渴望,部分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激活传统文化吸引力,克服社会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已然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3 乡村文化制度亟待完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区域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加速经济增长的举措,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4]。同时,经济振兴可能会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即在实践中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忽略了文化应有的传承与利用状态,让乡村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和传承性,具体表现如下。

近年来,尽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资源配置不均、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很多农村地区缺乏必要的文化设施,图书馆、文化站、数字服务平台等失衡严重,导致文化资源难以有效覆盖广大农村居民,制度保障机制也面临挑战。同时,由于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和市场机制,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文化创新。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4.1 主体强能:夯实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发挥出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更要成为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力量,使其为乡村振兴目标赋能增效[5]。

首先,健全基层组织框架。通过明确基层组织管理框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任务的融合提供重要的组织管理力量。其次,明确文化管理任务。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及各公益群体,要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容,利用文化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和传播优势,深化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创新任务,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力量[6]。最后,专注组织合作优化。主要是集中乡村振兴及文化传承力量,即在实践过程中既有党组织的领导力,又包含各文化团体、公益组织的协同力,保持乡村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的广泛参与性。

4.2 活化元素:传承乡贤文化,优化治理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蕴含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传承元素的梳理至关重要[7]。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应当着重发掘与培养本土的文化人才资源,细致梳理乡村内部潜在的“乡土专家”与“田野秀才”,其中涵盖教育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方面人才,将他们整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形成一股推广乡村文化的骨干力量。

一方面,要秉持多方参与的合作理念,拓宽引才渠道,扩容乡村文化人才库,积极招募大学生、社会文化活动家等新鲜血液,加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中来,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领域的创新转化,让传承智慧在新时代的乡村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乡村文化素养,重点紧贴民众需求,环境熏陶与知识普及并重,构建一系列文化教育平台,如乡村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特色传统文化广场、主题雕塑及墙绘艺术等,并定期策划传统学问学习体验活动,以此加深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情感联结。此外,要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育,依据本土文化特点鼓励学校设计传统文化课程及活动,创建多样化的互动体验与竞赛项目,如传统文化节、技艺工作坊等,更有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与发扬。

4.3 系统构建:不断创新乡村文化发展业态

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管理而言,在前期需要做好精心规划,包括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应担纲先行,通过细致调研摸清本土文化家底,为后续行动奠定基础[8];中期应紧抓责任落实,确保监管到位,守护文化资产免遭侵蚀;在最终阶段,应加强管理和维护,保障文化服务有效供给,让古朴的民俗、民风焕发生机,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

首先,深入探索农耕文化的深层价值,激活“沉睡中”的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不仅能够传承农业智慧,还将促进农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科学理念[9]。比如,要充分利用乡村独有的区域文化与自然风光,借力传统节日庆典、农时节令等,策划举办富有地方风情的文化活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为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其次,要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格局,精心塑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文化品牌,通过深度开掘民俗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底蕴,精选具备高潜力的传统工艺进行精细化培育,聚焦传承与创新,树立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最后,针对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可根据每个乡镇的具体需求,协助建立农家书屋、村史馆、文化站等基础设施,确保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有足够的硬件支持,从而提高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品质。

4.4 推陈出新:拓展技术传播渠道,增强特色

在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文化和技术正在相互交织,日益成为加速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为适应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不仅需深挖文化的内在潜力,还需紧抓科技进步带来的历史契机,充分利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东风,采取“文化+技术”的双引擎发展策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推力,使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10]。

首先,要承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二者的协同创新。比如,合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乡村的丰富文化遗产、精湛手工艺等进行数字化转化,构建“云端文化博物馆”,以此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边界,使公众不受地域限制沉浸式体验文化魅力,强化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其次,要激活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潜能,关键在于以“文化+技术”为轴心,革新乡村产业模式。比如,探索利用文化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开辟乡村产业升级的新路径,为经济振兴开创独特增长点,确保技术进步成为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杠杆,以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双赢局面,构建起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全新特色。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长远布局。本文多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只有通过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现代科技之间的深度融合,才能够为乡村文化传承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思路,促进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张力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48-56.

[4] 尹维达.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3):6-10.

[5] 冯红霞,李韶鉴.农业观光园与传统文化村落耦合赋能乡村振兴[J].经济论坛,2023(10):134-140.

[6] 吕树强.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4):1-3.

[7] 王鹏.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与路径[J].国家治理,2023(24):66-71.

[8] 何炜.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传统文化赋能:评《当代村镇发展中乡土传统的传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 41(5):86,97.

[9] 项程飞,吴志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J].新西部,2024(3):133-136.

[10]范建华,黄小刚.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中国式乡村现代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3):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