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院教育及其现代启示

2024-12-25 00:00:00赵怡婷陈晓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0期

摘要:该研究基于宋代书院教育发展背景,梳理宋代文化遗迹中四大书院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北宋文化遗迹中书院兴盛的原因及特点,深刻认识宋代书院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宋代书院建设层面着手提出相关启示。研究采用时间梳理法,以唐末兴起到明清衰落为脉络,分析宋代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代表性宋代著名书院在传递古代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等方面的具体成就,推动当时思想文化繁荣,对社会变革具有深远影响,由此抒发现代教育发展的现实启示;推动现代教育中师生互动、促进学术交流,营造积极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北宋文化;儒学;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宋代理学;中国传统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0(c)-0062-04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Cultural Relic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aking the Relevant Academy Sites as Examples

ZHAO Yiting CHEN Xiaobing

(1.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2. Hunan University of Infommation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51,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y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major academies in the cultural relics of the Song Dynasty,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sperity of academies in the cultural relic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deeply recognizing the pivotal position of academy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Relevant inspira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y construc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time sorting, taking the rise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context,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achievements of representative famous academies in the Song Dynasty, such as Yuelu Academy and Bailudong Academy, in transmitting ancient historical culture and continuing historical context,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and hav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al change. This expresses the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mot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facilitate academic exchange, create a positiv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modern education.

Key words: Northern Song Dynasty culture; Confucianism; Four academies; Bailudong Academy; So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宋代书院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传授儒家经典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士人涵养德行、加强个人修养的精神家园。在书院中,士林学子们深入研读儒家圣贤的智慧和治国安邦的方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从而在求学、求道乃至求官的过程中,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宋代书院与儒学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作用,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儒学思想家和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1]。从某种意义上说,宋代书院教育不仅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也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和考察宋代书院教育,对于探索其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揭示宋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深层次原因。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够启迪后人,将古代智慧应用于现代,还能为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从而促进中国学术和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1 宋代文化遗迹中的四大书院

在宋代,书院的兴起与儒学的复兴及科举制度的推广密切相关,它们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历史研究者马端临在其著作《文献通考·学校考》中指出:“那个时候县级和乡级的官方学府还没设立,民间或者个人主办的学习场所先行兴起。”此言表明在北宋早期,鉴于官方学校在州和县层面尚未广泛形成,因而由私人或社会力量创办的教育机构得以优先发展。随着社会逐渐安定,朝廷因财政困难无法大规模兴办教育,士子们为了求学,常常选择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建立精舍,作为儒家讲习的场所。在这种背景下,书院逐渐成为官学之外的主要教育和研究机构,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睢阳等书院,它们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

南宋学者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描述了北宋初期,民众刚刚摆脱了五代战乱的苦难,学者数量尚少,但随着社会的安定和文化的复兴,文风日渐兴盛,儒生们往往依山傍水,选择清静之地讲学,学生人数众多,可达数百甚至上千人。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及白鹿洞书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天下四书院”。

白鹿洞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具有私学性质,由朱熹在此讲学并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确立了书院的学规[2],开创了书院私学模式。1179年,朱熹对书院进行扩充并亲临授课。与此同时,朱熹通过制订教学规章,助力白鹿洞书院发展成为儒学教育的关键场所,享有“天下第一书院”的盛誉。从宋到清,白鹿洞书院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始终是儒家学子心中的圣地,堪称宋代书院乃至中国书院的典范[3]。此书院蕴含着朱熹传播儒家思想与文明的文化底蕴。同时,朱熹还建立宋朝理学,从而使得书院发展为历代学者的求知园地与精神归属。湖南岳麓书院为南宋时期闻名遐迩的四大学府之一,属于私立教育构造名录,目前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学术遗迹中保护得颇为完好。该书院由潭州刺史朱洞,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创立。岳麓书院成立后,至宋真宗时期获赠“岳麓书院”招牌,名望大增,并因此吸引众多志士云集此地进修学业。宋朝南下后,岳麓书院迎来辉煌时期,朱熹和张栻在此教授儒学,师生人数一度超过千人,因而有古谚:“草堂弟子三百名,岳书桃李满千庭”形容当时盛况。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朝,至今已逾千年,被誉为“千年学府”[4]。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谈及宋代书院,岳麓书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家园,也反映了宋真宗、宋理宗对儒学在民间发扬光大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体现了高层统治者对多元文化群体的包容和理解。

就嵩阳书院与应天书院而言,二者与白鹿洞、岳麓两大书院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官方学府色彩。在宋朝初期实行的科举选拔制度中,嵩阳、应天书院承担培养青年才俊之重任,众多学子从书院走出,踏上仕途,最终成为官员,两书院也因此声名鹊起。嵩阳书院的创办时间可追溯到北魏太和八年(484年),而其名声于宋景祐二年(1035年)正式奠定。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在此编撰《资治通鉴》,一代名臣范仲淹曾在此讲学。在清朝时期,王日藻著述的《嵩阳书院碑文》中描述道:“逾越五代的动荡岁月,战争纷扰不断,华夏大地局势无常,然圣贤智慧虽显得脆弱不堪,犹如将断之丝[5]。即使在这波诡云谲的时刻,书院教育却逆流而上,怎能不视为吉祥之兆,这难道不昭示着儒家学问之光依旧熠熠生辉,其基业久远之石已被坚固地奠定了么?”王日藻所言,不仅阐释了唐末五代时期书院教育兴起的背景与时空条件,更凸显了书院在传递与增进中国古代学问体系中所担当的核心角色,并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做出的杰出奉献。应天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其渊源可溯至后晋,始建于杨悫的私人学宫,多次科举选拔出杰出人才,声名远播,孕育了众多卓越的学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在书院求学,皓首穷经,以求登第,是当时读书人的选择之一,尽管也有隐居读书的士林学子,但多数还是有志于科举入仕。

宋朝四大书院所采纳的育人方式均为当时的时代范本,这些学府不但勇于对儒学教导法进行改良和实验,而且对知识与文明的理念进行了审视与改进。其最大特点就是向外输出了大量人才,既有博古通今的儒学大家,又有治国安邦的能臣干吏。

2 宋代书院教育兴盛的原因及特点

自北宋建立伊始,开国皇帝赵匡胤便热衷于文人士子所提倡的国政思想,实施了多项旨在提拔文职官员、限制武将权力的措施,从而确立了文臣在国家权力架构中的主导性地位。这种政策的实施,不仅体现了对文人的尊重和重视,也促进了儒学的兴盛和民间教育的发展。宋太祖维护国治时,特别提倡了“免于处死文人士子与奏章建言人”的准则,此一明文规定的建立,不单是奠定了尊文重儒的风气,还有效促进了儒家学说的普遍传播、民众教育事业的兴旺,以及学术文化的丰富多样[6]。

北宋时期,书院教育的兴盛,主要是由于官学教育的不足,私学不得不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提到,由于前代官办学校的教育未能得到妥善维护,士人们苦于没有学习的地方,于是选择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建立书院,作为儒学讲习的场所。朝廷有时也会对这些书院给予表彰,如衡山书院、白鹿洞书院等。这些书院的建立,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关于宋代书院的特点,1923年,胡适在东南大学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两点:一是“讲学与议政”;二是“自修与研究”。宋代时期,随着政权的开明和文化思想的多元,教育机构呈现出了一种包容并蓄的育人特色。起始,宋代的教育结构主要以民间私学的授教方式为核心,多为儒家学者引领。随后,在宋代,众多儒学门派纷呈,学术讨论盛况空前,除王安石主导的王学和司马光倡导的涑水学派外,还有以周敦颐为首的濂溪派、张载开创的关中派和以“二程”为代表的洛阳派、朱熹创建的福建派和陆九渊倡导的心学等,众多学派竞相涌现,它们在学术交锋和思想交流中不断撞击出火花。朱熹和张载于多所学府任职教学,朱熹身为理学流派的关键代表,他综合众多分支学派的理论成分[7],并利用佛道两家的逻辑思辨,扩展其学术观点。而后,宋代的教育机构引领教育新趋势,强调培养学子内在素质,激发他们怀抱责任感、以国事为己志、注重德行修养、成就功名,透过自我提升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陆九渊强调“直指本心”的教育,反对用学规束缚学生。最终,宋朝的书院治理形成了一套体系,很少用禁令和惩罚的手段约束,更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向上心和自我意识,这对培育学人宽大谋远的志向非常有益。

3 宋代书院建设的现实启示

在宋代,书院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其教育理念和目标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宋代书院特别强调德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上,更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视上。书院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在追求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宋代书院的教育模式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人格的塑造[8]。书院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如经典诵读、讨论和辩论,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和质疑,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人才。此外,宋代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书院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宋代书院的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模式对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宋代书院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书院实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强调学术探讨和知识的深入挖掘,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极具先进性[9]。书院中盛行的讲会制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鼓励师生之间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这种制度提倡百家争鸣,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思想流派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辩论和探讨,从而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多元化。在师生关系方面,宋代书院也表现出非常融洽的氛围。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收者,更是学术研究的合作伙伴。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教授知识,还会在课后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的困惑和难题。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教师请教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现代教育可以从宋代书院的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模式中汲取灵感。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可以借鉴宋代书院的教学理念,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宋代书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宋代,书院通常选择在山林僻静之地,这样的选址使得学生能够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长时间居住,从而摒弃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学业。书院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对封闭,有助于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中[10]。在教师讲学制度方面,宋代书院也展现出其独特之处。书院的教师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需要邀请那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儒大师前来讲学。这种灵活的邀请制度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学派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名师,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另外,宋代书院的独立管理和运行机制也为其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书院通常拥有较高的自主权,能够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独立性使得书院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需求的变化,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当今社会,现代教育体系可以考虑借鉴这种灵活和独立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质量。通过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宋代书院在官方教育体系衰落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学教育的不足,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载体。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当时的学术和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还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宋代书院的存在,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书院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争鸣。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仍可以从宋代书院的成功经验中汲取许多宝贵的启示。首先,现代教育应当重视民间教育的力量,鼓励和支持民间教育机构的发展,以丰富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其次,现代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最后,现代教育还应当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争鸣,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促进学术的繁荣和文化的进步。总之,宋代书院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借鉴书院的经验,现代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多样性和社会的文化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 结束语

宋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现了其理学化和官学化的趋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宋代儒学的广泛传播。立足宋代书院教育的发展背景,梳理北宋文化遗迹中四大书院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对这些书院兴盛的原因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宋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与教育的发展,还可为现代学校教育历史的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胡晓明.宋代书院教育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J].语文建设,2022(11):58-60.

[2] 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J].人民论坛,2022(16):110-112.

[3] 林珲,徐丙立,肖昕,等.数字孪生人文地理环境[J].遥感学报,2024,28(5):1131-1144.

[4] 马华华.“大思政课”视域下岳麓书院文化育人资源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进路[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5):8-14.

[5] 卞利,马德璟.从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到新安理学:宋元明清时期徽州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1):1-11.

[6] 陈来.宋代理学概说[J].河北学刊,2023,43(4):62-73.

[7] 张啸,吕忠山.竟陵派传记散文的理论意涵与价值阐述:以钟惺、谭元春为中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4):197-205,224.

[8] 李庚香,沈桂龙,郭华巍,等.世界中国学视野下的中原学建设(笔谈)[J].河南社会科学,2024,32(4):1-14.

[9] 欧阳英.《实践论》与“第二个结合”[J].开放时代,2024(4):5,14-24.

[10]王月,于伟.伊藤仁斋的《大学》解读及其局限[J].外国问题研究,2024(1):24-30,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