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初中英语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指引。教师可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以及迁移创新类活动三个维度,围绕赏析诗歌之形、体验诗歌之美以及体悟诗歌之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并践行“学习活动观”,以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引导其成为学习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
关键词
英语学习活动观 诗歌文本 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一种英语教学理念,强调将学习融入活动的教学路径,即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三类相互关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下面,笔者以语篇Seasons of the year(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Reading)为例,探讨如何带领学生赏析、探究和体悟英语诗歌之美,实现对诗歌文本的深度解读,促使学习真实发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赏析诗歌之形,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秉持“在体验中学习”的学习理念,学习活动类型主要分为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在此类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用图片、视频等工具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信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以思维导图等直观形式帮助学生获取和梳理与目标语篇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整合和概括语篇的内容和结构,建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深入解读语篇做好铺垫。
诗歌的外在形态美能让诗歌更触动人,更具张力。要熟悉诗歌的形态,就要以教材的实例作为样本,带领学生熟悉诗歌的形态。笔者以图片形式呈现完整语篇,让学生理解诗歌是一种特殊体裁,有标题、诗节以及诗行等,诗节类似于语篇的段落,然后让学生浏览整个语篇并回答相关问题。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笔者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并建立结构化知识。通过寻找诗歌标题、诗节以及每部分内容,学生可获取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并在思维导图中直观清楚地看到诗歌文本内容和结构的对应关系,为赏析诗歌做好准备。
二、体验诗歌之美,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秉持“在实践中运用”的学习理念,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学习活动。在此类活动中,教师要描述并阐释与语篇相关的事实性信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深度学习语篇;用换词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语篇语言特点,并通过表演、模仿等活动形式内化所学。
1.吟诵文本,感受韵律之美
诗歌之美除体现在结构外,韵律美即押韵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可以先对押韵现象进行描述,鼓励学生探索找出诗歌中押韵的单词组,认真品读,体会诗歌韵律的美感。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意群将每个诗行分隔,鼓励学生吟诵文本,感受诗歌节奏,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2.替换用词,体会用词之美
诗歌之美除了体现在韵律美之外,用词之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用一些小技巧,例如,可以通过换词练习,在分析和判断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被替换词的精妙之处,体会诗歌用词之美。
3.摹写诗歌,体验情感之美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原文的某一部分进行模仿创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其对主题的理解。创作也是运用的过程。学生通过摹写,可以更细致地解析诗歌内部诗行与诗行之间的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运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面前有感情地朗诵自己写的小诗,与作者共情。
通过这些应用实践类活动,学生可以在吟诵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诗歌韵律之美,也可以在替换用词的比较中体会诗歌用词之美,还能在摹写诗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诗歌的情感之美。
三、体悟诗歌之要,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
迁移创新类活动秉持“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类型的学习活动。在此类活动中,教师要挖掘语篇的深层信息,打破学生的认知局限,鼓励学生进行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的活动,让学生为获取新知探寻可行路径;设计和主题意义相关的活动,深化学生对主题的认知,激发其想象力,提升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1.“中西结合”,激活知识储备
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好的时机就是在学习完相关项目之后,用小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效果。考虑到本课的体裁是诗歌,教师可以寻找一些跨学科的素材,例如一些中文诗歌,来引导学生完成诗歌英文版本的练习,实现跨学科有机融合,同时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学生在找出诗歌意象后,笔者给出一张诗人站在窗边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中文古诗词,推理这个人可能是谁,这个人在做什么。学生根据图片中的月亮,联想到了《静夜思》,笔者再给出英文版本,让学生填空。在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押韵单词组后,笔者又给出一首中国经典古诗词,先给出英文题目,让学生推理诗歌题目是什么,让学生综合考虑意象和韵律两个因素,完成填空。
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有差异的,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去论证哪个是更好的答案。学生通过这样的推理和论证活动,不仅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韵律,还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认识中国古典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
2.提出疑问,思考文本逻辑
迁移创新类的活动重点要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本进行联结,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去挖掘语篇的内涵以及结构等,引导学生通过批判和评价,形成自己创造性的表达,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例如,笔者在研读语篇时发现,Seasons of the year这首诗歌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的普遍认知之间存在差异。谈到季节时,学生的反应都是春夏秋冬,而本诗文本却是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这样的差异可以留给学生去思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产生了以下三种创造性的认识:(1)在月份和季节的对应中,一月份并不是春天,而是冬天,所以诗歌按照自然月份进行排序,是以冬天开始;(2)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因而本诗歌以冬天作为开头,暗示虽然一开始就是冬天,但是冬天过后就是美好的春天了;(3)诗歌的最后两行是这样表述的:“很快雪季将会来临,新的一年又要周而复始。”其中也提到了雪季,这样的安排是有意而为之,可以首尾照应,实现诗歌文本的结构美。
开放式的问题本身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言之有理即可。学生通过这样的迁移创新活动,可以深化对语篇的认知,同时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将所学语篇和生活的真实情境联系起来,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创新,实现深度学习。
3.替换标题,升华文本主题
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情境和话题、语篇特色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等,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习活动,升华文本主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完成创造性的活动。
本单元的情境属于“人与自然”的主题范畴,教师可在自然和人之间建立联结,鼓励学生完成创造性的活动。笔者将语篇标题中的“year”换成“life”,引发学生思考,大自然中是从春季到冬季,人的一生也有四季,让学生讨论人生的四季是怎样的,鼓励学生依据之前讨论出的四季的关键词,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人生四季》这样一首小诗。
从语篇大自然的一年四季,到人生四季,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从浅层走向深层,学生可以将对大自然的感悟延伸到对人生四季的思考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总之,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是由一系列层层递进又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为初中英语学科育人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实践中,教师要立足语篇主题和教学目标,聚焦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以及迁移创新三个维度来组织、设计和实施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和探究者,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