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融通 学评立人

2024-12-23 00:00:00蔡果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记事虫子日记

【设计理念】

“学会记事”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在第一单元“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基础上的能力提升。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笔者将本次写作教学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涵泳课文,领悟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2.尝试写作,掌握在叙事中抓住细节、锤炼语言、表达感情的方法;3.养成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人和事的习惯,不断提高记事本领。其中,第2个目标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难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次教学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亮日记,明问题”“读文本,学策略”“自建构,明标准”“对标准,我创作”“勇展示,互点评”“再修改,共完善”,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自主创作,小组交流,踊跃展示,实现了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写作是有意思的,通过学习是可以很好地掌握记事方法的”这一理念,引导学生把教材上的“写作课”都扎扎实实学好,爱生活,爱写作,为后续学习写作夯实基础,体现学习任务群的适应性和连贯性。

【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后,教师揭示课题“学会记事”,屏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读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精神饱满,为大家点赞。我们来看一名同学的日记:“今天,一只虫子在我们旁边飞。雯雯被吓得半死。我捉住虫子,把它扔到外面去了。”请大家对这则日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他写得太简单了。

生:我觉得内容有点少。

生:我觉得他写得不生动。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锐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则日记的不足。那我们大家一起想想怎么把这则日记写丰富,改生动。我们先认真研读语文书上的“学会记事”,明晰记事的具体要求。

(学生阅读课本,圈画记事要点。)

生: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事情的经过要详写,要重点写。

生:记事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要说发自内心的话。

生:还要注意锤炼语言,学习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把书上最精要的要求都找到了。我们概括一下,就是:抓要素,写清楚;融情感,写真切;炼语言,写生动。那如何做到这些要求呢?我们一起来回顾莫怀戚的《散步》,温故知新,重温名家记事有哪些策略。请同学们完成表格(见表1),尝试理清《散步》的行文脉络。

表1

[起因 出现矛盾 解决矛盾 结局 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

生:起因——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出现矛盾——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解决矛盾——“我”决定走大路,因为“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结局——母亲变了主意,大家一起走小路;“我”背母,妻背儿。

生:莫怀戚把一家四口散步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而且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师:我们知道了记事最基本的策略是写清楚,要明白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尤其是经过。这里的“出现矛盾”和“解决矛盾”,要重点写,详细写。

师:现在请大家比读《秋天的怀念》的原文第一段与改文,对原文进行圈点批注,向史铁生学习记事策略。

屏显:

[原文](略。)

[改文]双腿瘫痪后,我脾气极坏。秋天,母亲想推我去北海看花,我拒绝了。

生:史铁生把自己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写得很生动,这里举了两个场景,“望着雁阵”“听着歌声”;“突然”和“猛地”,写出了自己的“无常”;“砸碎”和“摔向”,写出了自己“暴怒”的程度。

师:关注到动作的细节,情绪的极度反转,把瘫痪后的“脾气极坏”写得真实具体。大家发现作者还有哪些妙招?

生:史铁生除了写自己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还写了母亲。在“我”发脾气的时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这里“悄悄地”和“偷偷地”,写出了母亲对作者“暴怒”的宽容,她躲出去,让“我”尽情地发泄;但她又很担心“我”,怕“我”伤害自己,所以又“偷偷地”听“我”的动静。“眼边儿红红的”,暗示了母亲在外面是一直哭的,写出了母亲的难过。

师:《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母亲。“我”瘫痪了,“我”痛苦,“我”暴怒无常;其实,更痛苦的是母亲,她为儿子的苦痛而苦痛,但她还不能像儿子那样肆无忌惮地发泄,她只能隐忍,还要劝慰儿子。同学们关注到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细节,读得很细致。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一句,有动作描写,有神态描写,有语言描写,把母亲对儿子的爱,非常质朴地表达出来,很感人。

师:史铁生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抒的是真情实感。写作时,作者注重一一还原当时的细节,所以我们才能读到他对自己当年“暴怒无常”的追悔,对母亲的无限愧疚和深切怀念。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些句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屏显: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生:我读到了史铁生的追悔莫及,深深内疚。“却一直都不知道”“没想到”“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的诀别”,真的很让人伤感。

生:我在《散步》的结尾,读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整个世界”,都写出了中年人既尊老又爱幼的这种责任和担当。

师:好文章就是这样让我们读者感动、共情,唤起我们心底的责任感,让我们懂得任何时候都要尊重生命,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勇敢坚韧地面对。

师:我们温习了以往所学,现在我们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会记事”的评价量表(见表2)里“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

生:我们小组填写的内容是——写清楚:①直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②体现事情发展脉络;③突出有价值的过程。写真切:①运用烘托的手法;②运用议论、抒情;③画龙点睛。写生动:①有人物描写;②有细节描写;③选词造句恰当。

师:感谢第三组同学的精诚合作与踊跃展示,内容这样详实。哪一组同学来点评?

生:第三组填的内容挺全面的,我们填的和他们的略有不同。我们认为,第一部分里,还应该有记叙顺序合理的内容。

师:第二组同学做了中肯的评价,也提出了自己组的看法。其他小组呢?继续发表自己组的见解。

生:我们觉得第二部分可以更明确些,如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还有就是要有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指标。

师:第五组同学补充第二部分指标,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很棒!大家继续加油,各抒己见,让这张评价表更完美。

生:我们认为,第三部分可以把人物描写的要求交代得更清楚,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还有,第一部分也可以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你们这组同学真的很细心呢,考虑得很周全。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评价量表(见下页表3),那就让我们对照它,来修改先前的“日记”吧。

(学生对照量表,完成日记修改,过程略。小组内交流后,推优展示。)

生(展示):今天中午,有一只虫子一直在我们耳边巡逻,到处乱窜,好像仓皇的小盗。突然,不知是故意,还是蓄谋已久,“啪”的一声,撞在雯雯的脸上,随后又钻入雯雯的头发里。雯雯吓得面色苍白,一声尖叫从她嘴里蹦出,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我感觉又好笑,又担心。终于,虫子爬出了发堆,被甩到了地上。我拿起一张面巾纸,小心翼翼地将它捏起,放在外面的地上,让它飞走。毕竟虫子虽然有点恶心,但与我们同住地球,也要小心呵护它。

生(继续):这篇习作,我们觉得可以得七颗星,“抓要素,写清楚”和“炼语言,写生动”都是达标的,就是景物描写和议论抒情方面还可以再加强些。

师:第一组一马当先,朗读声情并茂,点评精准,“七星高照”,为后续再修改指明了方向。

生(展示):今天,我们在上自习,教室里十分安静,突然从窗户飞进一只十分大的虫子,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这时,这只虫子停在了雯雯的桌上,雯雯一抬头,看到那只大虫子,一下子跳了起来,大声叫道:“大虫子!大虫子!”雯雯站在那里,瑟瑟发抖。我想,雯雯真是胆小,就顺手拿起一本书,飞快地走到她跟前,“啪”的一声,把大虫子打到桌下。它六脚朝天,乱蹬着,真好玩。我把它捡起来,雯雯见状,张大嘴,着急地喊:“快扔掉!快扔掉!”我朝她一笑,说:“别怕,别怕!”我就随手将虫子扔到窗外去了。

生(继续):我们组的这篇习作,我们对照标准,觉得也可以得七颗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比较到位,也是在景物烘托和揭示意义方面还可以再加强些。

生(展示):今天,阳光明媚,太阳斜射在我的语文书上,暖暖的。我们正认真地写作业。突然,从外面飞进来一只虫子,扑扇着翅膀,正好从我和同桌雯雯的头顶飞过,我俩都被这不速之客吓了一跳,雯雯还拍着胸口小声说:“吓死我了,好大的一只虫子啊!”我心想:虫子?虫子有啥好怕的?等会儿,看我捉它!我斜眼观察虫子的动静,看它在室内盘旋了一会儿,忽忽悠悠地,停在了我们的课桌上。我心中一喜,嘿嘿,我必须在雯雯面前表现一下。于是便拿了张面纸,一下就按住了它,用纸将它裹住,伸手放到窗外,将纸一抖,放飞了它。原本还在害怕的雯雯表情立马一变,惊喜地说道:“哇,你太厉害了,竟然都不怕它!” 我听了,倒有一些害羞。但我心里美滋滋的。我成功地保护了我的朋友,又是高兴的一天!

生(继续):我们的这篇习作,对照标准,好像可以得九颗星。我们在开头加了一些景物描写,“阳光明媚,太阳斜射在我的语文书上”;结尾点明“我成功地保护了我的朋友”,使这件看似很小的事情,有了助人为乐的意味。

师:对照评价标准,有目的地进行修改,我们的进步就是显著的。结尾若写景呼应开头,如“我听了,倒有一些害羞。一缕柔和的阳光正照在我脸上,我想我的脸一定是红扑扑的,但我心里美滋滋的。我成功地保护了我的朋友,又是高兴的一天!”,效果会更上一层楼。文章不厌百回改,组内可以继续琢磨。

(又有几组交流,呈现共性不足。学生组内再合作修改,继续展示。内容略。)

师:大家的踊跃展示告诉我们,依据评价标准进行修改,成效是立竿见影的。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写日记会更感兴趣,大家会把我们寻常日子里的点滴生活,写得更加充实饱满,有条有理,有血有肉,有情有味,打动人心。期待同学们分享更多更优的佳作。

【教学反思】

本课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由学生的一则寻常日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评判日记的兴趣,并成功引导学生探寻修改日记的路径,明晰提高记事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中,笔者注重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曲折的故事情节、动人的细节描写、恰当的景物烘托、适切的情感表达。提供评价量表的框架,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评价量表,既有效促进了学生写作知识框架的自主建构,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又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

学习任务推进过程中,笔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如在“勇展示,互点评”环节,连续几组学生展示作品,在自评和互评中,都发现了共性问题:在景物烘托和揭示意义方面还可以再加强些。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再修改,让学生看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进步。

师生共同完成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从“抓要素、写清楚,融情感、写真切,炼语言、写生动”等方面积极创作,高质量完成日记修改的学习任务。在创作过程和展示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都得到了较好的展示,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课标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掌握记事的方法,在“做”中学,在学中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持续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写作教学的应有之义。依标教学,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实际,灵活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师生就能更好地在课堂共成长,超越预设,创造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记事虫子日记
《安徽记事》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记事中的“情节”
虫子的信
幸福的虫子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新体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长日记
请不要随意捉虫子!
记事
家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2-28 02: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