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认真落实江苏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组织开展全省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精神,促进青少年阅读活动系统化、主题化、常态化开展,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初中生世界编辑部面向初中开展“书香校园·润心引路人”活动,引导初中各科教师以阅读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丰富初中教师实施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开展大阅读的方法和路径,共同营造好读、会读、乐读的书香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刊编辑部聚焦此次活动策划专栏,呈现各地助力教师专业阅读的相关探索和思考。
一盏茶,一缕香,一捧书卷细思量;点点萤火,悠悠书香,氤氲心房。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校园里,紫藤花下,香樟树旁,我们常常可以遇到手捧书籍的少年,他们热爱阅读,勤于笔耕;他们续写文明,感悟生命。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始终致力于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校园”,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争做有情趣、有修养的读书人;引导师生从“阅读”到“悦读”,以读书增智慧,以育人格。学校围绕“用‘悦读’点亮生命”大主题,积极开展书香校园建设。
点亮·计划:育书香教师,建学习型学校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者与引路人,教师的教育艺术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广博和专精程度,而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基本的途径。因此,书香校园的建设前提是培养书香型教师,从而以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推动学习型校园的建设。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秉承九十年老校“养正·尚雅”的校训,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学校的目标,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学习意识和精神境界。学校专门成立了“书香校园”领导小组,将创建“书香校园”列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了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读书实施方案,成立师生读书组织。
每学期,学校都会挑选教育类前沿书籍分发给教师,并组织“书香教师”评比,要求教师制订读书计划并撰写读书感悟,每学期发表一篇以上教育随笔或者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初,学校都会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教师论坛和读书交流活动,让他们将自身学习的内容、体会共享交流。同时,学校积极支持学科教研建设,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教师中形成比学习、谈读书的优良风气,为“书香校园”建设创造了条件。
点亮·环境:营书香氛围,打造师生“书适圈”
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要把阅读资源放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学校以图书馆、班级图书角、走廊阅读橱窗等为基地,致力于打造一所有角落、有故事、有趣味的图书馆式书香校园。
步入二十四中的校园,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墙壁上,都悬挂着学生的诗词、书画作品;学校在每个楼梯转角处都布置了经典诵读橱窗,让学生进入学校就处于浓浓的书香氛围之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藏书、借书、还书的地方,还是一个真正的学习中心,一个阅读、学习、探索和创作的多功能空间。除去有着万本藏书的校图书馆,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可摆放一百多本图书的图书角,每个教室都弥漫着书香韵味。
点亮·课程:重视名著导读,引导读写结合
学校将每日阅读纳入学校课程当中,创设了优质的名著导读活动,并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指导。
“双减”政策发布后,学校将开展“整班阅读整本书”作为课后服务活动之一,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提升阅读品位。学校语文组教师的“晚自习整班阅读方案——以《骆驼祥子》为例”获得江苏省“课后服务学生活动优秀方案”一等奖。
语文组教师结合教材要求的必读和选读篇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及微写作活动,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让学生每月有计划地阅读,并且做到读写结合。
点亮·活动:整合各类资源,构建校家社“悦读”网络
校园读书月是承载阅读课程、丰富学生阅读的重要时间单元。每年四月,学校都会开展“雅悦阅读节”系列活动,如今已举办了九届。阅读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有名师讲坛、知识竞赛、诵读经典舞台展演等,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还对在活动中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授予“悦读之星”荣誉称号。
孩子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离不开书香家庭的营造。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在校阅读,还善于调动学生家庭的力量,让阅读的时间与空间进一步扩大。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书香家庭评比,邀请家长代表围绕“读书的意义”“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如何平衡好读书与学习”等话题展开讨论。学校还向全体家庭发布亲子阅读倡议书,提出了“五个一”行动倡议:每家构建一个家庭读书空间,每天共享一段亲子阅读时光,每周进行一次主题阅读分享,每月走进一处公共文化场所,每学期共读一部优秀著作。学校号召大家把读书活动从学校引向家庭,共同感受亲子阅读的魅力。学校每年还会组织学生开展以“书香流传”为主题的志愿活动,促进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协作。
阅读经典,方会行走时空,续写文明;重温名篇,得以了解生命,豁达一生。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将会把创建“书香校园”的传统不断传承下去,让学生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与书籍相伴相依,且歌且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