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4-12-23 00:00:00傅昕
幸福家庭 2024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材料法治道德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教师设计与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依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联系。新课标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些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规则,并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多元化的理论内容,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的社会风貌、民众的价值观念及法律法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最新的道德理念和法治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其法治意识。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将道德与法治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精心挑选教学材料,融入核心素养要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融入课程设计。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并借助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将其融入课堂教学。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典型的案例、当前的热点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多种教学材料,自主总结和整合关键信息,有目的地进行话题探讨或新知识的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守规则”的重要性和“规则”的存在价值,其中蕴含道德修养(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法治观念(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等核心素养要素。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提炼上述要素,并精心挑选教学材料,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经过深入研读教材,教师可以选择以下教学材料:一段交通事故视频,向学生展示路上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后果;一张小学生守则图片,向学生展示小学生在校内外遵守规则的实例;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即共享单车乱停乱放,以引发学生对遵守公共秩序的思考;一则名人守则故事,即雷锋遵守规则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上述材料取材于现实生活,且蕴含核心素养要素,能给予学生深刻的学习启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精心挑选教学材料,能将核心素养要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达到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聚焦核心素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教育目标,从而加深学生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故事引入、情境模拟、问题探究等,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意识到核心素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导入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一些与民间艺术相关的感人故事,如非遗传承人郑小红,致力于民间艺术“米塑”的传承与创新。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情境导入法,创设一个民间艺术体验的情境,如剪纸、泥塑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情境体验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民间艺术的价值。最后,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入法。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民间艺术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说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民间艺术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教学指导,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落实教学指导,耐心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法律法规、关爱社会等。此外,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分析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并进行对话式指导干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指导。首先,教师可以进行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浪费生活物品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浪费的消极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节约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讲解,阐述浪费对人们日常生活及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增强节约意识。通过以上指导,教师能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即学生能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并自发地采取节约措施,避免浪费,进而形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四)增强趣味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传统口头讲授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导致他们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厌烦感。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平平安安回家来”为例。这一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和安全出行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开展教学。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绘本故事。一年级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远不如图画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年级学生常接触的绘本,引导他们学习并掌握交通规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交通安全互动百科》《交通安全小专家》《汽车嘟嘟嘟系列》《红绿灯眨眼睛》等讲述交通规则的绘本,使学生通过阅读有趣的绘本,逐渐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第二,组织表演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放学回家途中遇到的各种角色和物品,如急于穿越马路的行人、路边的交通信号灯、耐心等待绿灯的小汽车等,通过对生活化场景的真实演绎,帮助学生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五)注重实践,践行核心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组织社会调查、开展志愿服务、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核心素养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低碳生活每一天”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以下实践活动。第一,环保调研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探究气候变暖对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并指导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校园周边地区对居民的碳排放意识进行实地调研。第二,环保宣传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减少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及碳排放危害的宣传册和海报,并在校园周边社区定点进行演讲和宣传,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及时的评价和指导,以助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致力于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青岛宁夏路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材料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interes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16期)2016-03-31 04:06:18
似“简”非“简”
考试周刊(2016年15期)2016-03-25 03:16:17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