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2024-12-23 00:00:00朱逸琳
幸福家庭 2024年18期
关键词:法治创设道德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为学生营造更为直观和生动的学习氛围。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培育具有较高道德素质和较强法治意识的新一代小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生动、具体的事物更感兴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创设丰富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而情感体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氛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的情感世界较为丰富,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能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使其沉浸在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将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能力。情境教学法能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机会。教师创设各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能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进行思考、判断和行动,这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情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活动参与者和决策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形成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原则和价值的理解,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认知源于对生活中各种道德现象的观察、思考。通过生活情境,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道德的存在,从而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经验。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安全记心上”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出行情境的方式来导入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熟悉的街道场景图片,其中包含行人过马路、车辆行驶等,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交通场景及应对方式。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如过马路时没有注意红绿灯、在马路上追逐打闹等,从而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险性。接着,教师可以引入教材中的案例,如小学生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意外的故事等,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体的交通情境,让学生扮演行人、司机等角色,实际体验如何正确遵守交通规则等。最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身边的交通安全行为,如家长接送时是否佩戴头盔、同学过马路是否走斑马线等,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交通安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关于食物浪费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浪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午餐时间观察其他班级学生的用餐情况,记录食物的剩余量和浪费现象。观察结束后,学生需要回到教室进行交流,分享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并分析浪费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浪费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市场,让学生分别扮演商家和消费者。“商家”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商品”(模拟的食物),“消费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商品”。在交易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否存在浪费等。最后,在活动结束前,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的情境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浪费现象,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来避免浪费,从而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考与判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考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现象、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过程,而判断则是学生基于思考作出的价值判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道德与法治问题时,能够自主地分析和思考,从而增强判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环境遭受污染前后对比的图片,如清澈的河流变得污浊,蓝天白云被雾霾笼罩等,并提出“看到这些变化,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一问题,以引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现象的初步关注和思考。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危害的视频,并提出“塑料垃圾为什么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等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塑料污染的成因和解决办法。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除了塑料污染,还有哪些环境污染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这些污染是如何产生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等问题。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最后,在课程的总结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分别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够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来保护环境”等问题,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以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教师创设上述问题情境,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加深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明确自己在环保行动中的责任。

(三)创设角色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创设角色情境是一种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使其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相关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教学手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创设角色情境能让学生感受角色的处境和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同学相伴”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关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小故事来导入课程,引发学生对同学关系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小伙伴一起度过难忘时光的经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经历,为创设角色情境作铺垫。接着,教师可以开始创设角色情境,即假设班级要组织一次户外探险活动,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勇敢的队长、细心的导航员、强壮的搬运工等。在探险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障碍,如迷路、物资短缺等。在情境中,学生会迅速代入角色,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各种问题,如“队长”需要组织大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导航员”要努力寻找正确的路线,“搬运工”要负责分配物资。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在困难面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力量。当队员之间产生分歧和矛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沟通来化解冲突。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最后,在活动结束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分享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

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从熟悉的场景中汲取道德养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道德抉择能力;创设角色情境,能够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情感认知。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应重视并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以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法治创设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