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小学生对五谷杂粮的认知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等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步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花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文章通过叙述散文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作者参与家庭活动的整个过程,涵盖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等环节。这篇文章不仅能引发学生对珍惜粮食的深刻思考,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观。文章以《落花生》一文为例,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一、围绕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统领教学活动实施方向、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标的设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剖析单元内容等,从而明确目标方向。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语文要素、课文内容与结构、课文语言形式、课文插图等方向出发,全面解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情设定教学目标。
以《落花生》一文为例,首先,教师要深入解读该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学习该单元课文时,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掌握不同文章的情感表达技巧,体悟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深厚情感。其次,教师要分析课文内容与结构。这篇文章具有“内容简洁、脉络清晰、发展有序”的特点,详细记录了作者小时候参与家庭活动的全过程,包括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等环节,并着重描绘了父亲教育子女的场景,传达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好处的人”的深刻哲理。再次,教师要探究课文语言形式。这篇文章以朴素的语言展现了全家聚会的温馨场景,巧妙运用略写和详写的手法分别介绍了“种花生”和“议花生”的环节,并生动呈现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对话。另外,教师要关注课文插图。教材中的插图清新质朴,展现了朦胧的月色下茅亭中一家人讨论花生的场景,烘托了家园生活的温馨和美好。最后,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虽然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并未经历过“种花生、收花生和议花生”的过程。因此,在初次阅读课文时,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内涵。对此,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打好学习基础,使学生认识并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如亩、吩等,了解“种”字的多种发音,并尝试运用浇水、居然等词语进行造句。第二,开展精读活动,指导学生自主理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式,如“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等,学习落花生不为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以合作学习为途径,鼓励学生尝试朗读和背诵课文的重点词句,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第四,指导学生掌握文本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从作者角度感悟“落花生”所蕴含的精神与道理,并尝试运用“借物喻人”方法,围绕自己喜爱和熟悉的事物,创作一篇小短文。第五,以评价为手段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进一步优化下一阶段的语文教学提供依据。
二、依托课文情境,打好学习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属于较为常见的指导方式,其主要依托学生所处的物理空间和教师精心营造的情感氛围,来组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形成对文本的多角度、深层次思考。《落花生》一文叙述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的过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花生,但是他们并未亲身经历种花生、收花生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创设相关情境,以减少学生对课文的陌生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以谜语为引子,引入课文主题。例如,教师可以出示“青梗绿叶开黄花,泥沙底下做人家”“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等谜语,鼓励学生积极猜测答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课文主题。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大家都对花生有所了解,那么,你们知道花生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的吗?它又是如何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的呢”等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他们的回答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会说“花生长在树上,就像苹果、梨子一样”,而有的学生则会提出“花生长在土里,因为有时候在花生壳上会看到一些泥巴”。针对这些回答,教师可以耐心地告诉学生:“花生实际上是生长在土里的,农民伯伯会在收获的季节将它们从土里挖出来。接下来,请大家观看收获花生的视频,并思考‘花生’这种植物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品质。”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初读文章,解析生字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边读边标注文本中的生字词。教师可以统计学生标注的生字词,如半亩、榨油、茅亭等,并指导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的正确发音,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开展精读活动,把握文本结构
上一环节主要依托情境带领学生开展初读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掌握文本中的生字词,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课文内容来看,《落花生》一文强调了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思想精神,并传达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些精神和道理往往隐含在文本深处,仅通过初步阅读是难以全面领悟的。因此,教师应以“如何理解‘成为有用的人’”为核心目标,精心设计精读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核心主旨。
具体而言,精读活动可从两个环节展开:第一,围绕《落花生》课文,归纳并总结文本结构,叙述花生的特点;第二,解读“父亲”想要借助“花生”告诉“我们”的道理,并回顾现实生活,分析这些“道理”的应用意义。这两个环节可以从不同方向帮助学生精读文章,其中第一个环节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的课文结构,并提取文本中关于花生的关键信息,如“味美、价钱便宜、可榨油、不好看”等。第二个环节带动学生反复品读“父亲”的话,使学生逐步总结出“人不可貌相”“做人要低调”“做有用的人”等道理。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视角解读这些道理,如“做人要低调”映射到现实即“即使学习成绩优异,也不应炫耀自己的成绩”;“做真正有用的人”映射到现实即“就算生活不够体面,也要成为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人”等。
四、开展迁移练笔,引入多元评价
(一)以写作辅助知识消化和迁移
阅读和写作是构成完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其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是阅读的延伸。《落花生》一文借助常见的农作物——花生,向学生传达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写作视角来看,这篇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文章的立意更为深远、表情达意更为含蓄,同时增强了内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在阅读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写作练习,以帮助学生消化并迁移所学的阅读知识。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不难发现,虽然花生从种植、生长到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是文本对此“一笔带过”,而是侧重于“议花生”的环节。基于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详细描写“议花生”,从而揭示作者以花生为喻展现自己人格追求的思想内涵。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写作意图。教师可以介绍作者许地山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父亲许南英的故事。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花生在年幼的许地山心中种下了坚韧不拔的种子,也反映了他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如花生般谦虚低调、亲近且有益于大众的人的强烈意愿。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写作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以“描写冬天怒放的梅花,传递清冷高贵、不畏严寒的品质”“描写春天的蜜蜂,突出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态度”等为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二)以评价检验教与学的成果
在写作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入多元化评价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引导学生从阅读和写作两个维度进行回顾和总结,分享在阅读实践中的学习收获,并介绍写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和创作意图。其次,教师可以设置学生互评环节,鼓励学生根据对方在合作阅读中的态度表现和写作成果进行互评,指出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并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与经验。最后,教师可以加入自身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落花生》一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学生指明下一阶段学习计划的优化方向,以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结语
文章围绕《落花生》一文,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情境的创设、精读活动的设计、迁移练笔与评价活动四个关键环节出发,构建了完整且系统的教学结构,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文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开展不同教学环节的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其思维特点、认知需求等,进而灵活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切实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