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并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逐步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本身。”生活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实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迁移与转换。
一、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结构化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或以教材单元为载体,或将单元内知识进行有机关联,或跨学科开发,将各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实施单元整体性教学。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是以某个主题为核心,将若干数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有序的数学知识模块,开展模块式教学的系统过程。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则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从数学知识、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对数学教学目标、内容和程序等进行重构与整合。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情境性、问题性、探究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聚焦核心素养,体现了生活中心和学习中心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学习,从而建立数学概念,构建数学模型,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二、基于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是在生活情境统领下开展的结构化教学活动。在大单元教学中,生活情境被视作一种涵盖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大情境。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具有以下重要价值。第一,生活情境真实而有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第三,基于生活情境开展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推动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第四,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不仅能促进知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引领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
三、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生活情境创设的主要策略
(一)充分运用语言描述法
语言是交流的桥梁,是思维碰撞的媒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常常通过口头语言讲解知识和提出问题,以达到传递信息、启发思考、传授知识的目的。这种语言描述的方式是创设生活情境的重要手段,如部分教师在教学导入时用语言描述某个生活场景,以引出数学教学主题。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法创设生活情境的优点是直接且迅速,能提高教学效率,缺点是相对抽象,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在运用语言描述法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尽可能采用生活化、儿童化语言,做到语言流畅、声情并茂。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为例。笔者考虑到学生对校园环境比较熟悉,因此开展了“计算校园绿地面积”活动。笔者运用语言描述法创设情境:“我们的学校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同学们知道校园的绿地面积有多大吗?人均绿地面积又是多少?”这种语言描述的方式直接明了,效率高,能够快速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灵活开展表演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模仿。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通过表演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互动,模拟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演绎事情的发生过程。
例如,“行程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笔者以“行程问题”为主题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将“相遇问题”“相背问题”“追击问题”三个内容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邀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为全班学生进行现场表演,模拟两辆汽车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的场景。笔者通过让学生表演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了清晰的表象认知,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对于教师而言,与其在教室里空谈理论,不如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实地观察、实践和体验。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的乐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是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最佳途径。教师要让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在生活中探究学习。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一节为例。首先,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咱们校园里有许多树木,你们是否仔细观察过它们?有谁知道哪棵树最高吗?”当学生纷纷猜测时,笔者提出带领学生去寻找学校最高的大树。其次,笔者带领学生找到学校最高的大树,并让学生猜测它的高度,鼓励学生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度。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互相讨论测量方法,并动手实验操作:先测量竹竿和影子的长度,计算比值,寻找规律,再测量大树影子的长度,运用比例的知识和计算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最后,笔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校园内旗杆、大楼等其他物体的高度。在此过程中,真实的生活情境、实际的数学问题、真正的实践经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知识信息的传递需要依附一定的媒介,如语言、图像、动画等,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优化提供了条件,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新的方法。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赋能,增强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转化”这一知识点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转化”的概念。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相关图片或动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想象,增强情境教学的效果。
四、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范式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以生活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主题性、连续性,并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性构建。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内容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平面图形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该单元时,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逻辑,适当调整内容、课时及场域,对该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实施了大单元教学。整个单元教学立足生活情境,共分为六个课时:无处不在的圆(圆的认识)、圆形图案设计师(圆的应用)、车轮的周长(圆的周长)、圆形羊圈有多大(圆的面积)、妈妈的耳环(圆环的面积)、美丽的扇子(认识扇形)。每一课时教学都立足生活情境,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着力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具体问题。每个课时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内容和目标。六个课时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框架。
下面,笔者以“无处不在的圆——圆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范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教学主题
创设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第一步,旨在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教学主题。创设生活情境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学生亲眼见过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或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无处不在的圆——圆的认识”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了一张自行车图片,并提问:“在学习三角形时,同学们曾经在自行车上寻找三角形,大家还记得为什么要把车架设计成三角形吗?”学生纷纷回答:“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对自行车起到支撑作用。”“三角形设计能够提高自行车的承载力。”在学生回顾了三角形的知识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表扬,并继续提问:“同学们能从自行车上找到其他图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圆。”笔者随机揭晓教学主题:“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找出了圆。那么,你们认识圆吗?知道圆有哪些特征吗?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
(二)有序探究实践,丰富感知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有序探究实践是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第二步。该环节旨在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经历的机会,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体验。
在教学“无处不在的圆——圆的认识”时,笔者在揭示课题后,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圆的特征。活动一:“找圆”。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月饼、圆月、车轮、乒乓球等图片,并提出“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还在哪儿见过圆”“你能从以下图片中找出圆吗”的问题。活动二:“比圆”。笔者让学生将找出的圆与他们以前学过的多边形比一比,并探讨圆和这些多边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活动三:“画圆”。笔者让学生用硬币在纸上拓一个圆,用圆规画一个圆,以提高学生画圆的能力。活动四:“折圆”。笔者让学生用剪刀将画的圆剪下来,对折并画出折痕,再换个方向对折画出折痕,重复几次,并看看有什么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完成了对圆的构成与特征的探索,加深了对圆的理解,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提高了画圆的实践技能。
(三)回归生活实际,迁移应用与拓展提高
回归生活实际是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第三步。在此环节,教师需要设计各种情境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新的生活情境,解决新的数学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拓展学习深度,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在教学“无处不在的圆——圆的认识”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对该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为学生设计了两个拓展活动。活动一:“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笔者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自然现象中的圆、建筑物中的圆、运动中的圆,体验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活动二:“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笔者让学生思考并解释为什么车轮、火锅桌要做成圆形,并要求学生课后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1米的圆。这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为学生开辟了生活化的学习路径,有助于学生在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习深度,提高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