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科学家,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出生起,幼儿就会用眼睛、鼻子、嘴巴、手等不停地探索世界。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又通过科学区的各种探究活动感知世界。在科学区中引导幼儿深度学习,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质量。基于此,文章从探索、思考、迁移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了在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支持幼儿开展深度学习的策略,以期促进幼儿高质量的学习与发展。
一、探索:大班科学区活动面临的困境
(一)活动计划不够完善
幼儿要提前设想即将开展的活动,了解活动的任务、需要的材料及数量,还有活动中需要使用的策略。可以说,活动计划是幼儿学习活动的逻辑起点。然而,笔者发现部分大班幼儿制订的活动计划存在不足之处。
1.计划缺少细节。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书写能力,他们能用图画及简单的符号、文字表现自己的活动计划。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计划中只有象征性的一些材料或人物的简笔画,很少展示具体的细节,如实验内容、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等。
2.未体现合作性。合作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在制订活动计划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幼儿只关注自己,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未能与同伴进行分工、探讨,这不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活动缺乏持久性
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但他们的兴趣点容易发生转移,这使得科学区的活动缺乏持久性。例如,在某次区域活动中,辰辰选择了科学区,但在活动开始后,辰辰却没有专注于活动内容,而是一会儿摸摸气球,一会儿玩玩砝码,一会儿又拿着放大镜到处看。辰辰知道如何开展活动,了解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但他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整地参与一个活动,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
二、思考:大班科学区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保障
(一)适宜的环境营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科学区的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教师应营造良好的科学区环境,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与人、事、物充分互动,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
1.人文环境。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教师和同伴。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实现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缺乏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认知和了解。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大班幼儿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为幼儿营造相互关心、友爱的活动氛围。例如,对于科学区中地球仪这类“抢手”的材料,教师要教育幼儿懂得分享,让幼儿学会团结互助,培养幼儿的归属感、责任感、同情心等正向的社会性情感。
2.教室环境。环境、氛围的不同会让幼儿产生不同的情感及学习动力。大班幼儿对周边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极为强烈的探索欲。因此,在营造大班科学区环境时,除了学习层面,教师还应为幼儿设计表征记录与互动的板块,方便幼儿随时记录活动过程、产生的困惑及解决的办法,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二)合理的活动材料
材料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基础,教师投放的材料不仅要丰富,还要合理。教师普遍会在科学区投放放大镜、天平、尺子、磁铁、石头等材料,这些材料比较单一,且缺少辅助材料,这样容易出现幼儿活动行为单一的情况。同时,各区域的材料摆放比较固定,幼儿在科学区活动就只能使用该区域的材料,这使得材料利用率不高。
支持幼儿在科学区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发展高阶思维,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体验,提出“你们想怎么玩”“开展这个活动需要什么材料”等问题,了解幼儿的想法,并让幼儿共同参与材料的收集,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此外,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挑战性和层次性,按照工具类材料、实验类材料、低结构材料、辅助材料分类摆放,为幼儿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提供无限可能。
(三)解读式的活动讲评
活动讲评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提高幼儿的能力。在开展活动讲评时,教师应从解读幼儿的角度出发,把握讲评的契机和技巧,关注活动的过程,使讲评适宜、高效,符合幼儿的需要,以真正地推动活动进程,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例如,当幼儿表示“时间不够”时,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讲评的时间解读问题,帮助幼儿回顾活动过程,了解什么环节阻碍了活动进程,从而在下一次活动中改进。
此外,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用记录表记录实验过程,并在讲评时间分享给其他区域的幼儿,不仅自己能得到提升,还能帮助其他幼儿获取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记录表开展解读式的讲评,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帮助幼儿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所做、所想,以加深对幼儿的了解,帮助并引导幼儿梳理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水平。
三、迁移:大班科学区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巧用便利贴,营造互动环境
互动是师幼对话、合作的过程,师幼互动质量影响着幼儿每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但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无法与每一名幼儿进行互动,这时就需要用便利贴搭建师幼之间互动的桥梁。为了更好地利用便利贴,教师可以将便利贴分为三种颜色,红色是“发现”便利贴,黄色是“问题”便利贴,蓝色是“办法”便利贴。
1.红色——“发现”便利贴。幼儿的每一次实验、活动都是不一样的,一些微小的数据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利用“发现”便利贴记录每次活动中的精彩之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及时发现幼儿的需求,从而给予幼儿支持。
2.黄色——“问题”便利贴。幼儿在科学区的实验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实验步骤错误、实验失败等。这时,幼儿通常会选择求助于教师。对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将遇到的问题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此过程中重新思索实验过程,找到存在的问题,自主选择想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提高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3.蓝色——“办法”便利贴。基于前期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幼儿围绕重点问题探讨、再实践,在蓝色便利贴上画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给其他幼儿提供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思路。
(二)关注活动现场,教师适时介入
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做一个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要,并适时介入,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1.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幼儿探索。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追随幼儿,而是分析活动中包含的学习元素,引导幼儿开展深度学习,并把握幼儿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幼儿从浅层的学习逐步向深度学习发展。
例如,在“瓶子吹气球”活动中,幼儿发现瓶口太小,无法直接将称好重量的小苏打粉末等材料全部放入瓶子。于是,笔者提出了“有什么工具能将粉末顺利倒入瓶中”这一问题。幼儿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找到了漏斗、筷子、吸管、勺子等工具。之后,有的幼儿用勺子将小苏打粉末装进瓶子,有的幼儿先将称好的小苏打粉末放在白纸上,然后将纸卷成筒状,将粉末倒入瓶中。在幼儿尝试了各种方法后,笔者提出了“哪种工具更好用”这一问题,并以此为导向开展了“巧妙的转移方式”“自制漏斗”一系列探索活动。在层层推进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遇到了更多的问题,如“用哪种方法不会浪费材料”“用哪种工具最快”等,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学习活动。
2.利用多媒体工具,支持幼儿的活动。在科学区活动中,为了不打断幼儿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用手机将幼儿活动中一些关键情节记录下来。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活动情况,以达到帮助幼儿梳理经验、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一次科学区活动后,整个桌面一片狼藉,水洒满桌面,各种材料掉得满地都是。对此,笔者没有直接提醒幼儿收拾整理,而是先拍摄照片,然后在总结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关注幼小衔接,提高幼儿的各项能力
大班下学期是幼儿园生活的结束,也是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高幼儿的各项能力和素质,为幼儿后续进入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培养规则意识。基于幼小衔接视角,教师在组织科学区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可以从“谁”“在哪里”“和谁一起”“用什么材料”“做什么”“做的时候注意什么”这几点出发,与幼儿共同制订详细的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实验,并提醒幼儿遵守活动规则。教师还可以为每个环节设置分数,让幼儿分组比赛并参与评判,最终得分高的一组获胜。大班幼儿的竞争意识强,教师采用这样的方法能促使幼儿重视任务过程,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2.培养学习能力。在科学区中,教师要将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作为幼小衔接教育的重点。教师可以加强家园合作,开展“居家小实验”活动,鼓励家长有意识地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在幼儿开展实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不能随意打断他们的思路。对于较难的实验,教师可以先演示操作步骤,然后让幼儿复述操作过程,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向同伴分享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积累知识和经验。
3.培养专注力。幼小衔接阶段是培养幼儿专注力、磨炼幼儿意志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着重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在科学区,当幼儿出现专注力不集中的情况时,教师不能给幼儿提出硬性要求,而应合理引导,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激活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的动力。
结语
教师引导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开展深度学习,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开展科学区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环境、适时介入、培养幼儿能力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引导幼儿开展深度学习,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