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者:全球化语境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2024-12-22 00:00:00李国良
高校辅导员 2024年6期
关键词:他者文化认同自我

摘 要: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自我与他者是民族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题。随着自我与他者的互动联系愈加紧密,高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主战场,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主力军。我们要通过夯实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实现自我与他者的交流互鉴。理解并掌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历程、维度和路径,对于全球化语境下实现自我与他者的双向互动、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以文化人以及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大学生;自我;他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6-0025-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黄河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4BZZ017)、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18ZDA001)阶段性成果。

在文化学研究中,自我与他者反映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立场。在全球化语境下,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面临着自我与他者这两种文化立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高校要通过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来回应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更新,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文化对话、文化传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影响力。

一、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演进逻辑

以认清自我、理解他者为逻辑起点,以自我与他者的交流互鉴为逻辑主线,以提升自我为逻辑归宿,是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应然走向。

(一)以认清自我、理解他者为逻辑起点

大学生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首先要理解中华文化、认清西方文化。一方面,大学生理解自我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脉、民族和睦之魂。”[1]我们只有搞清楚“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2]突出特性,才能正确理解自我,逐步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学生只有理解中华文化,才能防止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从而坚守中华文化主体地位,避免陷入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桎梏。同时大学生理解中华文化还可以形成中华文化自在自发同自觉自为之间的张力,使大学生从对中华文化的自在自发跃升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活力。譬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大学生通过理解黄河文化,可以更加全面构建黄河文化的价值体系,明确黄河文化的精神和品格。另一方面,大学生认清他者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大学生通过认清西方文化,能够正确区分其精华和糟粕,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从而避免自己被同化。大学生通过认清西方文化,能够寻找到自我和他者的异同点,不断求同存异、扩大共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大学生通过认清西方文化,能够在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交流,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影响力。

(二)以自我与他者的交流互鉴为逻辑主线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传播的主力军,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贯穿自我与他者交流互鉴的全过程。一方面,高校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进大学生文化传承。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大学生通过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文化对话,能够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而更加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展现出其身份特征、核心价值、精神底蕴和话语形式,不断强化文化归属、筑牢价值支点。大学生通过坚持文化的互融互通,能够在不同文化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更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从而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高校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进大学生文化传播。面对多种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要以宽广的胸怀、现代化的眼光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战,进而避免文化焦虑、文化困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与此同时,大学生更容易依靠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众化传播,进而不断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坚持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3]

(三)以提升自我为逻辑归宿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最终要实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一方面,高校要建立自我和他者的主体间性。高校通过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保持主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建构起自我和他者的主体间性。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曾指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话语交往是构建较高层次主体间性的基础,而这种普遍意义的话语交往就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较,能够发现自我和他者的各自优劣,对自我重新审视,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权。大学生“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4]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正视他者基础上消除文化隔阂,实现自我与他者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高校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现代转换。高校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等精神文化,挖掘艺术、建筑、饮食、节日、服饰等文化中契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元素,从而在高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高校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对教育现代化之问,高校要不断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同时,大学生应吸收、融合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创作更多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精品力作,从而塑造文化新形态。

二、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原则

坚持主体性和多样性辩证统一、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辩证统一、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辩证统一以及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这四个重要原则以空间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编织了一张网,从而保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协调统一中逐步推进。

(一)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

高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源泉,努力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边缘化和同化的危机,体现文化的主体性。高校中的文化是统一多样的,大学生应借鉴吸收一切文化的优秀遗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体现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全球化时代,西方话语占主导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受到极大挑战,如不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就会导致大学生自我迷失,甚至是被西方文化侵蚀、同化,而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妄自菲薄、自大自负,进入异质文化环境,从而导致文化休克。高校应坚持主体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将自我与他者有机串联起来。大学生通过树立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清醒认识、准确定位。大学生通过对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借鉴和吸收,辨识错误的西方价值观,消解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削弱西方的话语霸权,从而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坚持主体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文化表征、坚实的文化内核在高校不断彰显,进而更好地接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二)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辩证统一

大学生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继承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遗产,善于批判继承、扬弃继承,体现继承性。大学生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品质和历史底蕴,善于吸纳融合、转化创新,体现创新性。高校在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如果不善于批判地继承,不遵守客观规律,不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一味求变、求新,就会导致文化虚无主义,而不善于创新创造,不能够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养料,不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抱守残缺、照搬照用,只能导致文化保守主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5]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过程中增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大学生以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姿态推动中西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在尊重理解他者的基础上善于学习、吸收和借鉴,求同存异、取精用宏,同时避免中华文化话语权的丧失,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在创新中华文化过程中增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是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原则,文化继承促进了更好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促进了更好的文化继承。大学生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从而打破自我和他者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大学生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创新,进而助力大学生以文筑梦、以文圆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当代价值。

(三)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大学生道德观、天下观、宇宙观、社会观的重要基础,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时代发展为前提,大学生借助“互联网+文化”等新形式,积极融合其他文化的优秀基因,注重文化协同,凝练代表时代发展趋势、反映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元素,体现文化的时代性。正因为民族性寓于时代性之中,才能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正因为时代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文化品格。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就要保留中华文化的民族本色,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就要积极同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互融互鉴,抛弃传统中落后的、糟粕的元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唯有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才能在差异中保持传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坚实的文化内核,面临解构和重构两重维度,唯有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坚守文化立场,削弱西方的话语霸权,才能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重构一个全新的自我,推动中国式高校教育现代化。

(四)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普遍性,其才有超越时代、超越历史局限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内容。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性,其才能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鲜明时代性,在同一发展阶段表现出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推进文化认同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性根植于其特殊性之中,特殊性有着普遍性价值和因素。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孤立存在、互相分离的,而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能够不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联。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就无法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也无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无法形成被其他民族普遍认同的世界性文化。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价值、规范,无法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而形成个性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能够有效应对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

三、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基本路向

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优良环境。

(一)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解、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要认真阅读中华经典篇章,沉浸式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在学习中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义、价值等,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人文精神、道德精髓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7]大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将他者归于自我或者将自我归于他者,而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范式。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要将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大学生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尝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创作更多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和产品,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参加国际比赛、国际文化交流、出国学习等机会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大学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不妄自菲薄、削足适履,也不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要不断地将他者包容进来,在自我与他者的碰撞中“把变与不变、新与旧、自我否定与自我认同、断裂与连续性保持在一种思想的矛盾和张力中”[8],避免文化的同质化,实现文化的整合创新。大学生应助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完善、相互发展和相互提升,进而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

(二)引导大学生坚持“两有”“两相”“两创”的正确方法论和科学态度

一是要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方针。[9]大学生要坚持“两有”的方针,不能把传统文化丢弃或统统拿来,而要追本溯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继承。大学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把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保存和发展下来,并将其转化为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二是要坚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方针。[10]大学生要立足实践,“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1]大学生要将传统文化优秀基因融入时代、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助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与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双向互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阐释,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和大众口味的精品力作,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三是要坚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12]大学生要坚持“两创”的方针,紧密结合时代语境,不断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养料,并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按照时代的进步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补充拓展、破旧立新,不断化育自信气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大学生要坚持“两有”“两相”“两创”的正确方法论和科学态度,不忘初心、接续传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强化自身文化认同。

(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一方面,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立体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各环节。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深度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活起来、传下去、引进来、走出去。高校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善于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精神品质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环境美化、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教材开发、学生活动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身份关系、利益关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维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抵制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另一方面,高校要以文化强国战略为契机增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高校要借助“互联网+”的形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大学生要努力创作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传播,不断增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消解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侵袭。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中西文化矛盾和冲突,能够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提倡平等对话、求同存异。同时,在借鉴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中,大学生要努力分辨自我和他者的优劣势,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语,从而明确自我和他者的身份。高校要不断推进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自觉担当国家文化产业的设计者、参与者,培育更多文化人才,筑牢国家文化竞争的前沿阵地。

(四)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

建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成为强化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高校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中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先行和主导地位,对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形成根本性制约,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及其话语表达,成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新增量’”。[13]大学生不仅要在话语内容上提炼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辐射,还要自觉、主动扩大跨界合作、文化交流,探寻不同文化的共同话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要通过寻找共同话题、共同语言、共同关切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众多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就要传播体现国际道义的中国话语,切实展现负责任国家的担当,树立负责任的良好国家形象,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信任。”[14]大学生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范走出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产品走进社会、走进网络、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在引进其他文化过程中建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辨清真伪、善恶和美丑,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基础上确立文化主体性,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其他文化,不断对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让世界理解独具气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高校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善于利用中国元素和话语表达,善于汲取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思想精华,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和视角,构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在高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文化新形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力量。在全球化语境下,大学生要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根脉,不断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实现自我与他者的互学互鉴、互融互通。大学生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15]防止自身被西方不良思潮所吞噬。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传承发展先进文化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挖掘与阐发。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高校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生命力,努力掌握文化交流传播主动权,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光明日报,2021-03-06(001).

[2][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1-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61.

[4][7][1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02).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8]张旭东.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237.

[9]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01).

[1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01).

[11]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

[13]魏志奇.中国式现代化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09):43-53.

[14]魏强.邓小平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多维向度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10):89-97.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2.

(责任编辑:郁有凯)

猜你喜欢
他者文化认同自我
“他者”眼中的“她者”
世界文化(2016年12期)2016-12-21 17:21:57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20世纪北美汉学家对中国文论的研究与启示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20:56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