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乡村产业的主导力量和核心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省滨州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82家,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分别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950亿元和1535亿元,沿黄小麦、肉牛、大豆先后入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香驰集团等7家企业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滨州路径”初步形成、独具特色。分析滨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提出对策建议,能为同类型农业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振兴转型升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农产品加工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滨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在发展环境、加工规模、加工水平等方面都积累了经验,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一、农产品加工业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
农产品加工业处于农业和工业的中间环节,一头连着农村、农业,一头连着城市、市场,是重要的连接纽带。2022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2︰1,农产品经过加工环节的“能量加成”,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实现多环节提质增效。农民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工人,农民收入从农业种养环节向更多领域拓展,农民从原料供应者向土地流转者、分红者等身份转变。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2022年名义增长7.7%,通过完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稳定订单关系,与农户共享收益,使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中持续享受增收红利。
(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变
农产品加工业根植于农村,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其实质是将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2022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956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6.2%。202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4.7%,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7.0个百分点。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农业经济从单一结构向全面多元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农业的现代化属性不断增强。
(三)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乡村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产业链条延伸的主体,截至2024年5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共2285家,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正在释放,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从依靠大自然的手工种养殖劳动,到依靠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产品初加工,再到精深加工、跨界合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史就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史。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产品加工业则牵引一产往后延、三产走高端,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重要的一环,是三产融合的核心。
二、滨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实践路径
(一)滨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人口389万,其中农业人口201万人。2023年,滨州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80家,营业收入达1477.66亿元,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42∶1,列全省第一位。2022年,滨城区、邹平市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1.发展环境“优”。滨州市先后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领导小组,成立了“为企服务直通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出台了《关于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为企服务直通车”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滨州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预制菜)高质量发展六条财政政策》等支持政策,营造让企业家舒服的营商环境,提振农产品加工企业热情和信心。
2.加工规模“大”。滨州市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强县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分别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950亿元和1535亿元,沿黄小麦、肉牛、大豆先后入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位,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6家,其中省级78家、国家级8家,香驰集团等7家企业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均位列全省前列。
3.加工水平“高”。以滨州区域农业资源为依托,持续打造粮食、畜牧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涌现出了西王、三星、中裕、香驰、渤海、魏桥等100亿级企业,棉花加工、玉米葡萄糖生产和牛肉、玉米油销量均在业内领先。赢得了“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中国糖都”“中国玉米油城”“中国棉纺织之都”的美誉。国家玉米、小麦、大豆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先后落户滨州。在滨州,一粒小麦能加工出谷朊粉、赤藓糖醇、膳食纤维等10大系列600余种产品;一粒大豆可生产210余种产品,形成了“初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健康食品”新型链条;一粒玉米能变成100多种产品,形成了“玉米—淀粉—结晶葡萄糖—结晶果糖”梯次加工模式;一头牛,可以被分割出西餐类、韩餐类、巴西烤肉类等200多个产品;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加工型)27个,超过1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滨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4.发展贡献“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从业人员达到8.8万余人,年人均工资福利总额突破5.2万元。其中,农民(户籍在乡村的劳动者)从业人数6.52万人,人均工资福利总额突破4.74万元。对农户支出总额(含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农户)(含土地租金、原料收购、分红等)达到334.7亿元,为乡村产业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中裕食品强筋小麦订单基地达到150万亩,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增收5.1亿元;天颐康食品辐射带动800余户养殖户年均增收超5万元,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0家以上。全市858.61万吨粮食、27万头活牛、6.37亿只活禽、14.58万吨棉花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2023年,滨州市市级及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年度纳税额达到26.34亿元。
(二)滨州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特点
1.龙头带动,产业布局合理。截至2023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50家,呈现总体平稳发展态势,2022年销售收入达到1428亿元以上,净利润达到2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8亿美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业人员数达到8万余人。2022年约有871万吨粮食、11.5万头生猪、68万头活牛、7.8亿只活禽通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80%以上的粮食、90%以上的棉花、90%以上的畜禽、70%以上的水果都是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增值后投放国内外市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滨州市农产品加工业逐步规模化集聚,截至目前,滨城区(小麦)、惠民县(小麦)、阳信县(肉牛)、博兴县(大豆)4个县区3个产业集群成功列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支持范围,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
2.依托资源,加工优势明显。粮食方面,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83.7万吨,年粮食加工转化量1500万吨以上。畜牧方面,2023年,生猪存栏197.57万头,出栏275.59万头;牛存栏39.24万头,出栏68.16万头;羊存栏74.50万只,出栏137.74万只;禽类存栏5278.95万只,出栏17382.11万只。肉蛋奶总产98.36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81.79亿元,产值可比价增速6.3%,占农林牧渔产值的29.8%。渔业方面,2023年,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57.4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2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8%和9.7%。果蔬方面,2023年,瓜菜总产量250万吨,其中蔬菜总产量184.7万吨;水果总产量81.9万吨。滨州市拥有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总数达到36个,地标产品38个。背靠强大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例如,以西王集团、三星集团为代表的玉米油生产企业,占据了全国30%以上的玉米油市场;全市对虾养殖面积80万亩,年产量10万吨,占山东省产量的一半以上;卤虫卵年产值达12亿元,加工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3.链条延伸,农产品附加值攀升。滨州市通过“一产延二产、二产连三产”全链条式发展模式,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预制菜方面,滨州市预制菜相关企业达到800家,销售收入达到560亿元。像滨州市畜禽加工规模列全省前三位,但多数为分割初加工产品,伴随着预制菜风口强劲,这些企业都跃跃欲试,转型也会非常迅速。例如,无棣县的天颐康食品预制菜一期项目在2022年投产运营基础上,2024年启动投资6000万元的年产5000吨预制菜项目。目前,该企业锅包肉、小酥肉、卡兹脆鸡排等10余种预制菜产品月均销售达650万元。休闲农业方面,滨州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21个,经营面积20万亩。休闲农业企业年均接待游客441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1.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16.9亿元。信息化农业方面,创建了5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成了4351个益农信息社,搭建了18个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装北斗智能系统的作业机具1659台套,发展淘宝乡镇10个、淘宝村59个,120多家涉农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运营。
三、滨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全市45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并对其中117家进行重点调研,存在的问题汇总如下。
(一)生产要素供给趋紧
一是融资难。滨州市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贷款需求达到102亿元,流动资金缺乏,相当于缺少了启动资金,从源头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然而,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特点,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初期投入大、贷款周期长,加之农产品加工企业盈利风险大、抵押物少,向政策性银行贷款程序繁琐,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二是用地难。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亩产税收少、投资强度弱,一般难以拿到用地指标。即使拿到了指标也因限制过于严格,如原料种养用地不能建设厂房,使得加工企业难以与上游原料供应实现融合对接、难以与下游批发零售等营销环节实现有效联合。另外,农业企业一般用地面积大,企业利润率相对较低,土地投资过大给企业造成经营压力。三是人才缺乏。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附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但由于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年龄普遍在50~60岁之间,有的甚至达到了70岁以上。以进行重点调研的117家企业为例,55岁以上工人占比80%。这极大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极大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产品竞争力不强
一是加工层次较低。从全国范围看,2023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0.6%、食品制造业下降0.6%,产业链中传统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压力。从全市范围来看,80%以上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涉农营业收入中加工业营业收入占比78%,全市畜牧加工类企业中80%以上以从事屠宰、分割为主,精深加工产能还较小,加工层次较低,预制菜转型还处于观望阶段。二是科技含量不高。以重点的117家企业为例,鲜有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农产品加工核心技术装备还是依赖进口,自主创新技术滞后。研发人员方面,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6%;科技研发投入方面,科技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55,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取得专利方面,2022年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总数为206个,如平均来看,每家企业平均不到1个,新取得专利数较少,直接反映出企业科研水平不足。三是品牌影响力小。全市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280余个,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产品110余个,占比较小,并且存在农产品贴牌、代加工情况,产品价格低、局限于低端市场、精品品牌较少,市场拓展能力不足,没有形成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和溢价效应。
(三)企业盈利水平较弱
2023年前三季度,滨州市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超过20%。究其原因:一是成本增高。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发生营业成本比上年增长0.2%。劳动力成本方面,以滨州市为例,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福利支出占总支出的2%左右,用工成本的增加,会造成企业的成本的加速增长。物流成本方面,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4.7%(美国为7%、欧盟为6%),运输成本较高,而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利润率仅为6%左右。其他成本方面,农产品价格的增加,废弃物处理成本的增加,都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二是出口贸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大。2023年,滨州市农产品出口额173.12亿元,同比下降5.07%,其中出口额24.33亿元,同比下降13.07%,进口额148.79亿元,同比下降3.62%。三是产能相对过剩。滨州市聚集了国内多家大中型粮油加工企业,但由于国内销售市场供销基本饱和,国外市场疲软,需求量远远跟不上产量增长速度,导致市场价格下滑,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以纺织业为例,2023年1~9月,纱产量47.4万吨、同比增长6%,布产量7.2亿米、同比增长4.3%,而纺织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9.5%,出现“倒挂”现象,产能相对过剩。
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策保障,强化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充分运用好农村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产业规划、行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条发展做出详实安排部署。二是强化政策支持。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设立农产品发展引导基金,探索资金扶持新方式,由一次性投入向多次滚动投入转变,切实发挥资金投入效益。加大财政部门涉农财政股权投资预算,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和产业区域布局调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或新上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给予资金奖补和金融支持。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功能分类,配套配送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等,构建食品、纺织品、皮具等细分行业高端专业市场。依托现有农业产业集群、生产基地、产业园区、产业强镇等“磁力”效应,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引力度,把农产品初加工规模全省领先的优势转变为品牌、效益多方面领先,逐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二)利用资源,突出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
一是提升农产品加工原料品质。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锚定关键环节、关键主体、关键产品,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源头保障。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修复土壤污染等综合防治技术,为农产品提供良好的产地环境。二是打造农产品加工特色品牌形象。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战略,优化“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打造特色小镇,拓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增值增效空间。围绕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综合发力,全面推进品牌管理,用品牌覆盖农产品加工全链条。三是强化产业链条紧密衔接。强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营销平台三者联结,建立稳定的供产销关系,实现线上线下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产业龙头企业发展预制菜产业,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三)科技引领,数字赋能,筑牢农产品加工基础
一是注重创新环境营造。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高校等开展针对农业加工环节的技术研发,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例如,滨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对新入选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入选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设立市级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等。二是注重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联合,加快布局建设“联合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平台。灵活运用“以才引才”“以智引才”“以平台引才”等方式,加快引进一批院士和青年科学家,研究建设院士工作站、海外高端人才工作室等。三是注重数字农业发展。发挥大数据作用,减少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例如,滨州市建设完成了京东黄河三角洲(滨州)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数据中心,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由2.0向4.0时代迈进;阳信亿利源公司投资1亿元打造5G智慧牧场,实现对肉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效指导牧场高效生产经营。
(四)上联外延、协调发展,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原料基地布局。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等要求,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建、订单等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基地。例如,无棣天颐康公司采取自建、订单等模式,发展肉鸡标准化养殖基地300余处,日出栏达到25万只。二是高度重视领军企业打造。动态筛选市场潜力大、精深加工能力强、生态循环效益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以及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社会信誉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项目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储备库,加大培育力度。例如,滨州市以当地丰富农业资源为依托,培育了西王、三星、中裕、香驰、渤海、魏桥等多家百亿级企业,创造了棉花加工量、玉米葡萄糖产量以及赤藓糖醇、牛肉、玉米油市场占有率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三是高度重视发展精深加工。引领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由农产品加工业向食品工业转化,由食品工业向预制菜等品牌农业转化。例如,滨州市制定了预制菜“五千”三年行动方案,谋划了一系列重点行动、一批预制菜重点项目,发布了预制菜企业白名单,抢抓经济新风口,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纵深发展、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彭文学,黎文忠,陈茜.重庆市九龙坡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22,16(7):15-17.
[2]王建华.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浅析[J].山西农经,2023,(22):33-35.
[3]马跃栋.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特点[J].河北农业,2023,(11):10-11.
[4]杨彬,刘晓新,黄文敏.贵港市富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17):220-223+229.
[5]李伟,兰彦堃,韩晓丽,等.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乡村论丛,2023,(06):118-122.
[6]徐子荐.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J].农场经济管理,2023,(07):49-51.
[7]张国翠.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7):106-107.
[8]曹少疑,何格伦,黄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村落振兴的启示——以香港盐田梓为例[J].中国市场,2023,(15):69-72.
[9]梁伙有.我国农产品加工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2023,54(11):192-195.
[10]卫晓彤.财政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2,(22):1-3.
[11]许燕.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工作重点[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2,(03):38-40.
[12]田甜.科技创新对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南方农机,2022,53(12):180-182.
[13]石倩.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初探[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01):71-73.
[14]徐建堂,喻红华,张哲.推进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乡村论丛,2023,(04):120-128.
[15]张欢.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J].河北农业,2024,(07):25-26.
(作者单位:1.滨州市农业农村局;2.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