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短视频成为传播农业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平台。短视频通过生动的视觉呈现和互动性,突破了传统农业传播的局限,有效传达了农业的深层次价值,如工匠精神。本文从传播学视角探讨农业短视频中符号构建的机制,结合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和皮尔斯的符号分类,分析农业短视频中符号的直观性、叙事性、情感性和互动性。这些特性使得工匠精神得以通过具体的场景和情感共鸣得到有效传播。此外,文章还研究了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的符号化过程及其传播机制,指出短视频的符号选择与构建在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业工匠精神符号新媒体
一、引言
在当前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还通过互动性、参与性等特性,影响了各行各业的信息传播路径。尤其是在农业传播领域,传统的传播方式,如农业展会、专业期刊、政府宣讲等,已无法全面适应当代年轻受众的需求。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如抖音等,具备强大的碎片化传播和广泛的覆盖力,使农业传播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短视频平台凭借其便捷的用户体验和丰富的互动功能,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用户的注意。农业短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简洁的语言、及时的反馈等,成功突破了以往信息传播的局限。短视频的视觉性与场景化再现,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即时性和娱乐化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内容不仅向更多非农业群体传播农业知识,还激发了农业内部的创新与优化。尤其是对于山东这样一个具有浓厚农业传统的地区,短视频传播正在成为农业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但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的迅速崛起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特性容易使农业知识的传播失去系统性和专业性,影响受众对农业的全面了解。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内容竞争和传播环境,农业短视频如何在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并传递深度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有效传播农业的深层次价值,如工匠精神,便成为农业短视频传播的重要课题。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以专注、创新和精益求精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不仅仅适用于工业制造领域,也在农业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农业生产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周期性,要求从业者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细节的关注,这与工匠精神强调的专注、坚持、耐心等品质高度契合。农民在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中所表现出的精耕细作态度,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质量的不断提升,还赋予了农业产品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连接。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传统农业逐渐式微,农耕文化也面临被遗忘的风险。工匠精神的弘扬,能够有效挖掘农业的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增强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在此过程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凭借其生动的展示形式,可以成为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媒介,将传统的农业价值以更为生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从而有效地提高公众对农业的理解和认可。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符号构建
(一)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与皮尔斯的符号分类
符号学作为一门分析人类如何构建和理解符号的学科,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符号学的思想是在20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首先提出的。
符号学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相同的术语:semiology和semiotics,这两个词都用来指这门科学。索绪尔和皮尔斯是符号学研究中的两大奠基者,他们对符号的分类与符号构建的理论,成为理解新媒体传播中符号运作机制的关键。
符号学缘起于语言学,索绪尔将语言符号系统视为具有深层结构的系统,这个系统由“能指/所指”(signifier/signifide)双重分节,其表意是经由“组合轴/聚合轴”(syntagmatic/paradigmatic)的操作实现的;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是任意关系。在农业短视频中,能指可以是影像、声音、文字等具体呈现的符号形式,而所指则是这些符号背后承载的意义,如农业的生产过程、工匠精神等。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强调了符号的任意性,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必然联系,这意味着在农业短视频中,图像、语言等符号的构建和选择往往受制于社会文化背景和创作者的表达意图。因此,对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的传播分析,不仅需要关注符号的外在形式,还需深入探讨其内在的意义及社会文化中的再现过程。
相较于索绪尔对符号内在结构的关注,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根据符号和它们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把符号分为三类: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这种分类有助于理解不同类型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和效果。在农业短视频中,象似符主要通过与现实的相似性来进行传播,如具体的农耕场景、工具的使用等,它们通过具象化的视觉呈现来增加内容的真实性和亲近感。标志符则是与某种现实事件或结果有因果联系的符号,如作物丰收的画面与辛勤劳作之间的关联,具有很强的情感唤起作用。而象征符则往往借助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共识来传达意义,如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坚持、敬业等品质,通过一些典型的动作、场景符号化传达给受众。
通过结合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可以更系统地解读农业短视频中的多层次符号构建方式,理解这些符号在工匠精神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模式和功能。
(二)农业短视频中符号的特性及其社会意义
农业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其符号系统具有鲜明的特性,表现为直观性、叙事性、情感性和互动性等,这些特性在传播工匠精神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1.符号的直观性。短视频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载体,通过直观的影像符号来呈现农业生产的过程和工匠精神的表现。在当今“真实世界沦为影像,影像升格为看似真实的世界”的时代,相比于传统的文本符号,影像符号能够直接展现劳动过程中的细节,如农民在田间除草、收割等场景,能够生动地再现农民的专注和细致。这种直观性使得工匠精神得以以具象化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增强了受众的感官体验,提升了信息的可视化传播效果。
2.符号的叙事性。短视频中的符号构建不仅限于单一的图像或声音,而是通过一系列符号的组合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其叙事性主要指通过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过程。在农业短视频中将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组织起来以构建一个有情节和逻辑的故事。农业短视频中的故事,可以是农民日常劳作的片段,也可以是果实成熟的记录。良好的叙事结构可以提高观众的理解度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感知工匠精神的价值。
3.符号的情感性。符号学强调符号的情感唤起功能,表象符号的内指性,指向人的内在心灵情感世界,拥有表情功能。那些具体生动直观的符号形象,就是感情活动的生命和内容本身,正是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也正是这些表象符号所构成的表情脉络,使人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人物所经历着的情感。在新媒体农业短视频中可以运用情感性符号有效地传达工匠精神的情感价值。
4.符号的互动性。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使得短视频中的符号构建与受众的反馈形成了动态的互动过程。通过符号的不断优化和再生产,视频创作者能够根据受众的评论、点赞等反馈,调整符号的构建方式,使符号的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化。人们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和理解事物的意义的。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观察、理解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这种互动过程是动态的。因此,符号不再是单向度的传播媒介,而是成为与受众产生共鸣和互动的重要桥梁。
通过以上符号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短视频中的符号系统不仅具有传播工匠精神的潜力,还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形象。农民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劳作者,他们被赋予了“工匠”的身份,这种符号化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者的职业尊严,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隔阂,促进了社会对农业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三、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的符号呈现
(一)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的传播符号
农业短视频的符号传播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通过图像、语言和声音等多种符号形式相互配合来传达工匠精神。符号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些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构建与意义传达的视角。根据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中的三元符号论,可以将农业短视频中的符号分为“符号”“指代对象”和“解释项”。“符号”代表实际存在的物,“指代对象”指的是符号指代的实际事物,“解释项”指的是符号接受者的理解过程。例如,在农业短视频中,成熟的稻穗是一种符号,丰收是其指代的对象,那么稻穗之所以能够指代丰收,是因为观众注意到了两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在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基础上分析农业短视频中的符号,可以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是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符号进行传播的。
1.符号的选择与构建。在农业短视频中,符号的选择与构建是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关键。费尔克劳夫的文本分析理论中提到,文本中的符号选择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传播信息的理解与接受。因此,工匠精神的符号化构建不能仅仅是展示简单的农业劳动,还要通过更加细节化的符号组合,如农具、农民的面部表情等,来影响观众的深层认知感受。例如,网红李子柒在农田中采摘的视频中,通过特写和全景画面来回穿插来展示农耕者在阳光下劳作的画面;剪影画面配合移动的慢镜头使得主人公的身影尤为突出。通过这一些符号的精心构建与组织,让视频不仅呈现了劳动过程,还传达了对农业劳动的崇敬。
2.符号的交互与协同。符号在短视频中传播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相互协同来实现信息的传播。创作者运用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符号系统,其中又涉及颜色、构图、动作和道具等不同模态,这些模态彼此间处于互补关系中才能够更好的传达视频的意义。在优秀的农业短视频中,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协同作用非常明显。例如,在庚歌博主的视频中,他以传播传统农业技艺为主题在抖音平台走红。视频中描绘了农民进行传统牛耕插秧的画面,配着背景音乐,以及牛耕的历史和使用技巧的解说词。三种符号系统相互协同使得观众对农业劳动过程有了清晰的认知。
3.传播符号的社会意义。农业短视频中的符号化构建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符号不仅是一种传播的媒介,它们还承载了特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情感。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中提到,符号的意义是社会共识的产物。在农业短视频中,农民劳动的画面与解说词共同建构了工匠精神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通过新媒体平台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关于农业劳动的集体记忆与社会价值认同。例如,当观众在短视频中看到农民手工挑选种子的画面时,这不仅是一种劳动过程的展示,还是对“专注”“坚持”等工匠精神的隐喻传达,这种隐喻通过短视频的反复播放与传播,逐渐在社会层面上形成了一种共识,使得农民的劳动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创作。
(二)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的传播符号呈现
1.图像符号:农业场景、工具和手工过程的视觉呈现。图像符号在农业短视频中具有直接而深刻的传播效果,借助于视觉符号的呈现,工匠精神得以直观地传递给观众。通过视觉叙事,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过程中的细节,感受到劳动者的专注与敬业,这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农业场景的符号化构建。农业场景的符号化是工匠精神传播的关键之一。例如,一些短视频通过展示山东省的农田场景,将镜头对准广袤无垠的田地和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强调劳动过程中的细腻和持久。通过广角镜头的使用,这些农业场景不仅传递了“勤劳”“希望”的情感,也展现了农业生产中的壮美与艺术性。在某个丰收主题的短视频中,画面由远景到特写逐渐推进,观众可以看到农民如何细致地将小麦收割、打捆,这种由整体到局部的视觉呈现方式,不仅强化了丰收的场景感,也让观众能够理解农业劳动的复杂性与技术性,这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2)工具的象征性意义。农业工具作为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符号化在短视频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工具不仅是劳动的辅助工具,还是农业技艺的象征。例如,在一些短视频中,特写镜头展示农民如何使用镰刀进行收割以及对工具进行的日常保养,这种对工具的展示传递了工匠精神中的“敬畏劳动”“珍惜技艺”的文化价值。这种符号化的构建使得观众在观看短视频时,不仅了解了工具的使用方法,也感受到劳动中的智慧与技巧。
(3)手工过程的视觉叙事。手工过程的展示是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例如,一些短视频详细记录了农民如何进行手工插秧或修剪果树的过程,这些过程通常通过慢动作与特写镜头相结合来呈现,以突出劳动的细腻与复杂性。这种视觉符号化不仅增强了短视频的观赏性,还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专注与艺术性,这种视觉化的叙事有效地传递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理念。
2.语言符号:解说词、字幕等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在农业短视频中,语言符号起着构建叙事与诠释工匠精神的关键作用。借助于语言符号,短视频不仅展示了劳动的具体过程,还赋予劳动过程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从而帮助观众在理解视觉符号的同时,深入体会劳动背后的精神价值。
(1)解说词的象征意义。作为一种场外有声语言,解说词从叙述者的角度直接交代、说明或评论,作用于听觉器官的解说词必须与画面相配合,或帮助解释画面信息、或补足画面未能充分展示的信息、或对画面构成一种升华与延伸,是短视频最常使用的主观声音。在优秀的农业主题短视频中也一直将这一符号形式作为重点声音符号运用着。
解说词的语言风格也至关重要。一些短视频中,解说词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如“汗水浸润着土地,匠心贯穿每一寸田间”。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仅提升了短视频的文化内涵,也将工匠精神和劳动的价值以一种感性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这与费尔克劳夫的话语分析理论相契合,通过话语的选择与表达,符号化了劳动的精神内涵。
(2)字幕的符号功能。字幕作为一种补充的语言符号,在农业短视频中承担了重要的信息补充与情感引导功能。字幕的内容通常包括农民的对话、劳动过程中的细节描述,甚至是对某些劳动环节的技术性解释。通过字幕的嵌入,观众能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符号刺激下,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例如,在展示农民插秧的短视频中,字幕可能会标注每一个步骤的名称以及技巧的要点,帮助观众理解这种农业技艺的精细化程度。这种对细节的解释增强了工匠精神的符号化效果,突出了劳动的精益求精。
此外,字幕的设计也影响着工匠精神的传递效果。一些短视频中,字幕的字体、颜色和位置经过精心设计,以配合视频画面的整体风格。例如,采用手写风格的字体,使得视频的视觉效果更具人文气息,字幕位置的动态变化也有助于强调劳动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这种对字幕符号的细致处理,使得工匠精神的传播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3.声音符号:背景音乐和声音效果的情感烘托作用。声音符号是农业短视频中不可忽视的传播媒介,通过对背景音乐和声音效果的精心设计,声音符号为劳动过程赋予了独特的情感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工匠精神的传播效果。
(1)背景音乐的象征意义。音乐是影像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听觉符号形式,尽管不如人物同期声具有语言上的“透义性”,但在激发人的感情方面最为敏锐和细腻,这是由其具备的旋律、节奏、力度、密度等独特规则造成的。短视频中的音乐需要服务于具体时空和叙事情境,其呈现总是受到影像内容的制约,因此具有明显的不独立性。
在优秀的农业短视频中的音乐符号多是一种背景性音乐,主要起着渲染氛围、增强感染力的作用。它不直接参与剧情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是通过音乐的节奏、调性和旋律走向来决定视频整体的情感基调。例如,在展示农民丰收或者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短视频中,创作者通常会选择欢快而充满希望的音乐,以增强丰收场景和农业发展的成就感。与之相对,一般展示传统的劳作过程短视频,背景音乐可能会选用节奏缓慢、音色沉稳的旋律,以表现农民的坚韧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2)声音效果的符号化运用。声音效果是短视频中不可或缺的符号之一,能够通过对劳动细节的音效呈现,增强观众对劳动过程的临场感。例如,在插秧的短视频中,水田中插秧的声音被清晰地捕捉并播放,每一次秧苗的插入和发出的“扑通”声,都传达了劳动的实际感受。这种声音效果的符号化处理,不仅是对劳动过程的真实再现,也是对工匠精神中细致入微的态度的诠释。
声音符号还能够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传递劳动过程中的情感起伏。例如,在展示农民使用锄头翻地的短视频中,锄头与土地碰撞发出的声音形成了一种节奏感,伴随着农民有力的动作,这种重复的节奏感给人一种踏实而有力量的感觉,象征着劳动的持久与韧性。这种通过声音符号来表现劳动精神的方式,能够让观众在观看短视频时,感受到劳动过程中的力量与庄重,进一步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四、传播符号学视域下探析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的宣传路径
(一)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传播的有效性
1.符号系统在观众中的接受度与情感共鸣。在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通过图像、语言、声音等多种符号系统进行呈现,而这些符号能否被观众接受并产生情感共鸣,是符号传播有效性的关键。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发现,短视频中的符号系统与观众的接受度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尤其是那些直观而易于理解的符号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在某些以传统手工农具制作为主题的短视频中,观众对农具的视觉呈现以及解说词中的技艺描述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种符号化的呈现方式能够引发观众对劳动场景的情感联想,进而产生对劳动者的尊敬与钦佩。此外,短视频中强调劳动辛勤与丰收喜悦的音乐符号,也在观众中引发了积极的情感反应。通过费尔克劳夫的话语分析模型,可以看出符号的构建与观众情感共鸣之间的互动机制,即符号不仅传递了信息,还通过符号与观众的情感互动,进一步增强了传播的效果。
2.工匠精神在农业传播中的传播效果与挑战。尽管短视频在传播工匠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传播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符号化过程中的过度简化可能导致工匠精神的内涵被削弱。在短视频中,为了迎合受众对简短而直观内容的需求,制作者往往会简化符号,突出一些标志性劳动动作或成果,而忽略了劳动背后的复杂过程与深刻意义。这种简化可能会让观众只停留在表面的感官享受,而无法深入理解工匠精神中的坚持与创新。其次,符号传播的地域局限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农业短视频中的符号构建往往包含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不同地域的观众可能对符号的理解存在差异。例如,山东的农业技艺和生活方式在本地观众中容易引发共鸣,但对没有接触过类似农业文化的观众来说,这些符号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化关联性,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符号构建中融入更多普遍性元素,以实现更广泛的文化适应性,是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短视频符号传播策略的优化
1.现有传播方式的优缺点分析。现有的短视频符号传播方式在传播工匠精神时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在于短视频的视觉、听觉符号能够直观且多感官地呈现劳动过程,并通过平台的算法推荐实现了广泛的传播。此外,短视频中多样化的符号组合(如图像、解说词、背景音乐等)在传递工匠精神的复杂内涵时,具有较强的表达力。然而,现有的传播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符号化过程的碎片化导致了观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较为浅显,符号的表面化表现限制了受众对劳动精神内在价值的深度认知。另一方面,受短视频的时间限制,符号传播往往偏向于单一的视觉和听觉符号,忽视了工匠精神中某些抽象概念的传递,如对职业尊严和代代传承的体现,这些需要通过更长时间、更丰富的符号体系才能充分表达。
2.针对工匠精神符号传播的优化建议。首先,在符号构建中引入更多的故事化叙事,以增强符号的情感深度与文化内涵。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将劳动者的个人经历、劳动场景与劳动成果串联起来,不仅能够使符号更加具体生动,还能激发观众对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鸣。例如,通过短视频中的连续剧形式,展现某位农民从春耕到秋收的全过程,符号不仅限于劳作动作,还涉及情感变化、家庭支持等多方面内容,从而使得工匠精神的传播更加立体化。其次,优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在传播符号中,适当融入具有普遍文化认同的元素。例如,借助象征“努力”“坚韧”的符号化表达,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也能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通过增加符号的解释性文本或字幕,帮助观众跨越文化的理解障碍,从而提升传播的有效性。最后,加强平台的交互功能,鼓励受众参与符号的再创造。短视频平台的用户生成内容功能为工匠精神的符号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挑战赛、短视频接力等形式,鼓励观众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使符号在不断的再创造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传播活力。例如,可以通过发起“最美劳动瞬间”的挑战,吸引观众拍摄自己或他人劳动的场景,从而将符号传播从单向的符号解码转变为双向的符号共创,增强工匠精神的传播深度与广度。
五、结论
本文围绕农业短视频中工匠精神的符号构建与传播特点,采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传播符号的构建、受众的符号接收与反馈以及传播策略的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农业短视频如何有效传播工匠精神。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农业短视频如何通过图像、语言和声音等符号系统构建出劳动者的形象,以及这种符号化的工匠精神如何在受众中产生广泛的情感共鸣。农业短视频中的工匠精神符号化传播,是传统文化价值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一次重要传播实践。通过图像、语言、声音等多符号系统的结合,短视频不仅成功传递了农业劳动的专业性与坚持精神,还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的情感共鸣,促进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同。然而,符号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简化与跨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也为未来传播策略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铭玉,宋尧.中国符号学研究20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1):13-21.
[2]彭佳.传播符号学: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01):46-56.
[3]张凤,高航.语言符号的图表象似性与隐喻象似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3,(03):17-23.
[4]翟洲燕,安传艳,贾梦月,等.中国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空间意象表达——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J].旅游学刊,2023,38(11):41-54.
[5]季海宏.皮尔斯符号学和国内外研究现状[J].俄罗斯文艺,2014,(02):85-90.
[6]李涵雯,赵燕.网络表情符号的多模态协同研究——以方言表情包为例[J].传媒论坛,2024,7(03):46-48+88.
[7]李慕然.中国主流疫情题材纪录片的符号学解读[D].成都:四川大学,2021.
(作者单位: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