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复兴话语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表达,不是即成的,而是生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遵循人的需要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需要共同创作生成的。这种多要素耦合的生成模式,赋予复兴话语多样性、实践性、系统性的特征,使复兴话语能够清晰描述复兴实践的内涵、目标、方位、理论、道路和前景。因此,深入研究百年复兴进程中演化出独特的话语特征,把握复兴话语的实践机理,推动复兴话语与复兴实践的良性互动,对百年变局之下掌握话语主动权,砥砺中国人民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复兴话语;生成逻辑;演化特征;实践机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研究”(22AKS009)。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11-0123-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11.01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对复兴的渴望深埋每个中国人心中,从“实现民族独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轨迹。复兴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表达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赋予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在民族复兴百年征程中演化出独具特色的话语特征,并且在新时代迎来新的发展趋势。厘清复兴话语的生成逻辑与演化特征,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提供了重要视角,把握新时代复兴话语的实践机理,对百年变局之下掌握话语主动权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复兴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逻辑、历史脉络、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现实意义等角度。一是从对复兴话语的生成逻辑展开研究,学者普遍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分析民族复兴历史进程对复兴话语的影响[1],尤其关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2],以及复兴话语跟随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自我演进[3],从中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之路是复兴话语生成的根本。二是研究特定历史阶段背景下的复兴话语,逐级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复兴话语的阶段性特征,如民主革命时期的复兴话语[4]、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复兴话语[5]、土地革命时期的复兴话语[6]、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复兴话语[7]等,使复兴话语的内涵得到丰富,展示出复兴话语的变化与复兴历程的发展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三是分析复兴话语的一般理论基础,如复兴话语的内涵意蕴与实践逻辑[8],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及其要素[9]等,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了复兴话语的实质。四是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对复兴话语的影响,如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复兴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10],中国文化复兴论与复兴话语之间的关系[11],中国式现代化与复兴话语之间的关系[12],中国道路对复兴话语的影响[13]。五是研究复兴话语对“复兴”之外其他相关领域的现实意义,如复兴话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7],复兴话语影响下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14]等,拓展了对复兴话语的认识。综上所述,复兴话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问题的重点研究方向,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界普遍关注复兴话语演进的历史脉络,而缺少对这一历史脉络中复兴话语呈现出的话语特征的学理分析,普遍关注历史上的复兴话语、现已存在的复兴话语,而缺乏对新时代背景下复兴话语该如何时代化发展的研究。因此,从中国共产党复兴话语的生成逻辑出发分析其演化特征,进而得出复兴话语时代化发展的实践机理,对补充完善复兴话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复兴话语的生成逻辑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5]533“复兴”是衰落后的再次崛起,是追求由衰转盛的历史进程,复兴话语萌芽于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迫切渴望,因应复兴实践而生,在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的进程中生成。具体而言,复兴话语的生成是人的需要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相叠加的产物。
(一)根源于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需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催生了复兴话语的萌芽,正如李大钊所说,“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欧风美雨,咄咄逼人,新中华民族之少年,盖雄飞跃进,以肩兹大任也”[16]。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产生过多种路线和模式,也相应产生多种类型的复兴话语,如,洋务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提出的“抑君权,伸民权”,种种尝试难以汇聚起人民的力量,没有找到正确复兴之路,终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5]11。只有能够承载先进理论、正确道路的复兴话语,才能够发挥社会化教育功能,唤醒并发动人民,激发群众中蕴含的蓬勃力量。如:毛泽东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在科学分析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基础上,准确描绘了中国革命高潮将会很快到来,极大提振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信心。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结束时对“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深刻阐释,彻底打破了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极大提升了中国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的信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新使命新语境下民族复兴话语以其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用“最伟大的梦想”形象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深切的渴望与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生动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用“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话语清晰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有利条件,明确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能性”;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话语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走自己的路,准确回答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话语的转化归根到底都是面向群众的转化,生动形象地向群众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特性和历史使命,让人民群众理解了时代之变、形势之变、任务之变,坚定了踔厉奋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理想信念,淬炼了战胜前进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精神。
(二)因应民族复兴实践发展的需要
民族复兴从需要转化为现实,就必须开展复兴实践。“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17]复兴话语的生成根本上基于复兴实践。实践创造新认知,新认知催生新话语,再推动实践新发展,形成“实践—认知—话语—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在这一循环中,实践使复兴需要变为现实,夯实复兴话语根基,使朴素的复兴话语在认知和实践的互动中逐步成熟。实践的开展要基于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并在推动历史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复兴实践的核心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当十月革命撕开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之时,殖民地半殖民的民族觉醒运动兴起,形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话语共识,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为唤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民族解放斗争”“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一系列话语不断涌现,在民族危难之际凝聚起了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进行国家建设成为复兴实践的核心,因应这一实践“民族复兴”与“国家兴盛”实现了话语的有机融合,毛泽东率先开始讨论“复兴”的现实可能,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19]。“巩固政权”“赶超西方”“实现现代化”几乎成为这一时期“复兴话语”的主要内容,实现了国家与民族两个复兴主体在实践与话语上的统一,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要求,使得民族复兴话语开始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演进,“改革开放”和“振兴中华”是这一时期的高频政治词汇,相继涌现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小康社会”等,“民族复兴”话语开始演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关键时期,相应的民族复兴话语进入了“圆梦”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很多标识性话语,如“中国梦”“人民美好生活”“初心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文明”等等,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凝聚为命运共同体,实现了“政治话语”“民族话语”“人民话语”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接续推进阶段性历史使命的需要
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最大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5]527。中国共产党复兴话语作为表征时代主题的阐释符号,深刻反映着历史和现实,并根据社会历史背景、主要矛盾、客观实际、现实需要等转化发展。复兴实践的历史性使复兴话语的生成也具有历史驱动的连续性特征,复兴历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又使复兴话语表现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赋予复兴话语承接性与时代性特征。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从未改变,“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复兴话语核心指向从未偏移。但是,在百年奋斗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主要任务有所不同,由此反映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实践要求必然也会发展改变,这使得与阶段性主要任务因应的复兴话语意涵必然也有所不同。随着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转换为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人们的需求也从物质文化的低层次满足提升到高层次满足,并进而扩大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美好生活”的不断升级便构成了新时代复兴话语的叙事基础。复兴话语阶段性内涵是对复兴话语本质内涵的承接与延展,复兴话语的承接与转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进行话语转换,确保复兴话语的精准性,推动话语的凝聚、引领作用的发挥。
二、中国共产党复兴话语的演化特征
百年来,在复兴实践与复兴话语的良性互动中,复兴话语清晰地叙述着复兴实践的内涵、目标、方位、理论、道路和前景,并且在时代转换和历史使命的呼唤下,复兴话语的内容不断发展演化,生成了多样性、实践性、系统性的特征。
(一)基于复兴需要的多样性特征
复兴话语的多样性是在不断满足民族复兴的话语需要的过程中生成的,根本上看是一种需求驱动。复兴话语产生伊始通常以口号或标语等言简意赅的形式出场,因为这种表达形式概括能力、传播能力强,便于受众对话语内容的快速理解,还可以防止因传播链过长造成的内容失真,尤其适用于在传媒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开展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但这类话语承载力有限,可以作为复兴话语的代表,但不足以反映其全貌,尤其是随着复兴实践的拓展与深化,高度概括的话语形式不能满足丰富的话语表达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全维度的复兴,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多领域的复兴,复兴话语也要随之拓展,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等多角度展开,即民族复兴的全面性决定了复兴话语的丰富性。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通信设施的普及,话语载体由报刊、广播发展至电视、网络,也促使复兴话语形式逐渐丰富。
同时,复兴话语的“包容性”也推动了复兴话语的多样性。关于复兴话语的范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定,与复兴实践相关的话语都可以纳入复兴话语范畴之中。从话语主体角度看,民族复兴是全民族的夙愿,每个人都有为复兴发声的意愿和权利。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将由理想变为现实,复兴话语呈井喷之势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从各个角度讲述复兴、追求复兴、歌颂复兴,复兴话语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话语之一,复兴话语容纳了多种立场相同但样态不同的话语,多元话语主体进一步推动话语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从话语生成角度看,复兴话语的生成逻辑要求复兴话语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与民族话语的结合,官方话语与群众话语的结合,多元话语内容的整合,同样要求复兴话语能够容纳目标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话语;从话语受众角度看,复兴话语是面向全体人民的,个体差异性需要多样化的话语,要求复兴话语能够容纳内容相同但载体不同的话语。可以看出,复兴话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这种丰富性来充分表达复兴意愿、描述复兴前景、满足复兴需要、推动复兴进程、记录复兴历程等多种功能,复兴话语的丰富性也会吸引鼓励群众参与复兴话语的创作,增强复兴话语的群众基础和拓展空间。
(二)立足于科学理论的实践性特征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15]533实践是话语存在的第一要义,复兴话语建立在复兴实践需要的基础上,这一点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充分展现。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之艰巨,道路之艰难,决定了复兴实践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复兴话语不能是朴素的、盲目的,而必须要成为承载、传播先进理论的“现实的意识”,基于先进理论的实践性,是复兴话语的鲜明特征。
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复兴话语总是随复兴实践的需要而变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开展救亡图存的复兴实践,涌现出反映各种复兴道路和复兴诉求的话语,尽管这些话语随运动失败而消散,但它们表达了中国人民朴素的复兴意愿,发挥了广开民智、唤醒人民斗志、促进民族觉醒的教育功能。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找到了正确的复兴之路,如李大钊所说“在共产主义宣传的影响下,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懂得了谁是他们受苦受难的罪魁,谁是他们的敌人……中国无产阶级还懂得为了取得中国民族革命的胜利,工人们应当紧密地组织起来,并且成为革命的中心”[20],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且随着复兴实践的推进,复兴话语不断走向成熟,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新时代话语等,构成了科学完整的复兴话语体系。
从复兴话语随复兴实践的调整而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科学理论赋予复兴话语先进实践性,但是,机械地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复兴话语是行不通的,要经过具体实际、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三重检验,才能真正为复兴话语注入灵魂。首先,唯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殊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保障了复兴话语的适用性;其次,理论的先进性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复兴话语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中不断完善。复兴话语与复兴实践形成了适度超前的对立统一关系,其“超前性”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检验创造出的空间,一般来看,太过超前的话语无法得到检验,而落后的话语又无需检验,唯有理论所达且实践可期方为“适度”;另外,理论向话语转化的程度还要根据受众的理解力来确定,即复兴话语还要经过人民的检验。因为“适度”不仅要与实际和实践相匹配,还要与人民的理解能力相匹配。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21]19。人民是复兴的主体,复兴话语归根结底要面向群众,太过超前的话语不能被群众理解,而落后的话语又会失去实践价值,唯有“适度”才能发挥复兴话语的实践价值。这就需要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听得懂、用得着,让复兴话语能够被群众理解掌握,并把复兴话语的先进性切实转化为实践价值。
(三)与历史使命相适应的系统性特征
复兴话语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和复兴实践主要任务的变化表现出鲜明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并且,在历史阶段中又蕴含着内在连续性,也就是所谓的“旧”话语并没有在“新”时代中消散,而是在时间检验下融入复兴话语,使复兴话语系统化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复兴话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表现出朴素、稚嫩的特征,但追求民族复兴这一话语内核已初具萌芽。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族复兴历史进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后,复兴话语在历史推动下走出一条由单一到系统的发展之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尖锐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确定反帝反封建是复兴实践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一目标,提出“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革命话语,指引革命道路、凝聚人民斗志。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出现了以“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为胜利地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斗争”等为代表的建设话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复兴实践的主要任务,随之产生了“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等改革话语,引领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步向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此时,歌颂复兴伟业、解释复兴模式、提供复兴方法、继续鼓舞斗志实现复兴的话语相继涌现,如“中国梦”的使命话语、“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话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话语、“共同富裕”的分配话语、“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话语、“人民至上”的人学话语、“两个大局”的时代话语、“两山”理论的生态话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话语等,构成新时代复兴话语体系。
“系统是指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总体”[22]。复兴话语的系统性,就是由门类丰富、主题众多的话语构成的整体,各主题条理清晰、繁而不杂,每个主题持续发展、延续不绝,既有横向丰富性,又有纵向延续性,共同指向民族复兴的话语核心。从复兴话语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复兴话语可以分为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新时代话语的话语范畴,每一话语范畴又分成多个领域的话语主题,积累、凝练持续丰富发展。例如在经济主题方面,革命话语中呈现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建设话语中表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改革话语中演化为“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新时代话语中升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表现出始终追求生产力发展的诉求。因此,复兴话语的历史阶段性与内在连续性以及复兴实践不断深化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使复兴话语呈现出系统性特征。
三、新时代复兴话语时代化发展的实践机理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实践、意识、话语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复兴话语必然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发展、“两个大局”的新世界形势必然会对复兴话语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推动复兴话语围绕实践、理论、历史趋势的适应性发展,对推进民族复兴伟业顺利前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发挥复兴话语实践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21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引导我们深入思考西方现代化的实践弊端以及理论缺陷,进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现代化模式。复兴话语也会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模式融入其内涵之中,推动复兴话语的时代化发展,并发挥其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复兴话语发展转型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复兴话语的时代化发展关键在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复兴话语的构建同样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党对实现民族复兴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导向构建复兴话语。要注重宣传党领导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要明确党的领导是复兴话语应对各种错误思想挑战的最坚强的后盾;要明确党在关键历史时期的正确领导是复兴话语能够不断成熟完善的关键。主流官方媒体要敢于承担责任要发挥自身优势,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新的立意、更独特的视角、更深刻的认知、更丰富的资源、更领先的技术,讲好党对民族复兴的构想、分析好复兴路上的实际问题、阐释好我们前进的方法道路。
同时,复兴话语还应积极引导、吸纳群众话语,以话语共识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夙愿,随着民族复兴接近实现,自发歌颂复兴的话语势必随之快速增长,必须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来激发人民在复兴话语时代化发展中的主体性力量。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日,网络话语尤其是自媒体话语的体量迅速增长,既是复兴话语不可回避的趋势,也是复兴话语大有可为的优势,应以此为基础引领群众自发创作与民族复兴相关话语,尤其引领互联网话语发展导向,让微媒体、自媒体、动媒体成为复兴话语广泛传播的“传声筒”“扩音器”。复兴话语应抓牢民族复兴接近实现与互联网话语高速发展共振的历史机遇期,发挥群众话语在互联网话语中的优势,以群众创造力推动话语内容形式创新。另外,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利用群众话语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优势,汲取总结群众智慧,增强复兴话语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还要以群众实践检验复兴话语,以群众话语分析检验成果,提升复兴话语的先进性。
(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优势,夯实复兴话语理论根基
理论先进性是复兴话语生命力之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中国的历史发展实际,解答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新问题的理论宝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核心,既是复兴话语时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必然选择。
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保证复兴话语不变质不变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1]16。复兴话语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要素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创新话语内涵。百年变局之下,在“西强东弱”“中治西乱”的鲜明对比中,将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内容融入复兴话语内涵之中,以更具原创性的理论贡献提升复兴话语的阐释力,进而前瞻性思考和洞悉当前话语陷阱,摆脱中国问题他塑困境,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提供话语支撑。
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提升复兴话语的主体性。“复兴”是对民族兴盛历史状态的向往与追求,本身就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美与崇敬。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越来越清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复兴话语的结合成为复兴的重要表现和历史之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21]18,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复兴话语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百年征程,也会使民族复兴变成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斗争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等的代表,推动复兴话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复兴话语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以话语承载文化,以文化凝聚共识,以共识传播话语,形成团结同胞、联通中外,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话语。
(三)把握“两个大局”的历史机遇期,提升复兴话语世界意义
从客观时代背景出发,把握历史发展脉搏,是复兴话语始终遵循的原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必要考量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彰显影响深远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3]。“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民族复兴迎来了大有可为、必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硬实力需要软实力支撑,软实力也需要硬实力保障,话语阵地我们不占领,其他势力就要占领,绝不能让诋毁中国的声音阻碍民族复兴的进程,所以复兴话语必然也必须跟随复兴实践的拓展而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宣传中国道路,凝聚世界共识。
从世界局势出发,把握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推动这一变局发生的重要因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建构创新复兴话语的进程中,需要深刻理解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在安全、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把握历史机遇期,突出复兴话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注重激发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适应变局,利用变局,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发挥引领复兴、助力复兴的导向作用。
从中国成就出发,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2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复兴话语要注重民族复兴世界意义的讲述,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话语导向,与世界人民一道维护和平发展的主题,推动复兴话语国际传播,用中国成就鼓舞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杜晓燕,彭勇刚.论大历史观视阈下民族复兴话语的三重叙事[J].理论学刊,2023(6):5-12.
[2] 欧庭宇.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21(4):62-68.
[3] 谢迪斌.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百年建构与演进[J].求索,2021(3):13-20.
[4] 俞祖华,耿茂华.从李大钊到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演变轨迹[J].人文杂志,2015(12):94-101.
[5] 俞祖华,王疆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析论[J].河北学刊,2022(6):197-209.
[6] 魏万磊.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复兴话语谱系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3-140.
[7]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J].浙江学刊,2017(1):136-147.
[8] 王培洲.新时代复兴话语的内涵意蕴与实践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0):94-103.
[9] 牟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及其要素[J].理论与改革,2020(6):58-66.
[10] 孙威,白利鹏.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23-32+198.
[11] 俞祖华.“中国文化复兴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J].中州学刊,2014(11):138-143.
[12] 俞祖华,王疆辉.“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的分进与融合[J].东岳论丛,2024(1):12-25+191.
[13] 俞祖华.中国道路的“两大叙事”: 现代化话语与民族复兴话语比较论[J].东岳论丛,2022(9):5-18+191.
[14] 郭双林.民族复兴话语下的中国现代学术[J].近代史研究,2014(4):32-37.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79.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3.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5.
[19]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
[20]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1-42.
[2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2]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G].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36.
[2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
[24] 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
The Generating Logic,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Mechanism of the CPC's Revival Discourse
Yu Hailiang1 Li Junjie2 Yang Runcong2
[1.Institute of Natural Cultur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10083;
2.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100083]
Abstract: The revival discourse, as the discursive express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not ready-made, but generated.It is creat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llowing the logic of human needs, the logic of practice and the logic of history,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is multi-factor coupling mode of generation endows the revival discours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practicability, and systematicity, so that the revival discourse is able to clearly describe the connotation, goal, orientation, theory, road, and prospect of the revival practice.Therefore,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unique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ury-long revitalization process, grasping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revitalization discourse, and promoting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revitalization discourse and revitalization practice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sping the initiative of discourse under the century-long change, and motivat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march forward towards the grand goal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evival discourse; Generative log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Practical mechanism
作者简介:于海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话语、意识形态前沿问题;李俊杰(通信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杨润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意识形态前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