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中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着“粮食增产”与“化肥农药减量”的双重压力,“增产不增污”成为当下农业发展的重点问题,而培育更多绿色优质的种子是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推动种业绿色发展,有效提升绿色种子的供给。尽管目前以鼓励创新为宗旨的种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但种业绿色发展仍存在管理机制、标准体系、产权保护、创新投入、联结机制等方面的困境。未来需构建以产权体系为根本、以市场体系为主要、以科研体系为核心、以合作体系为保障、以标准体系为基础的种业新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国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种子产业;种业振兴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者资助计划”项目“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的绿色发展研究”(XC202300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环境规制下农户农膜回收资源化处置行为及补偿机制研究”(2022JJ40191)。
[中图分类号] F324.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11-0087-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11.00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坚定不移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1]。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不仅要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还要积极适应绿色转型的发展需求。当前,在水土资源硬性约束的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化肥农药等生产性投入品减量并提升农业的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此外,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显著,如何在自然灾害频发情境下提升农业的适应性和韧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已有研究认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化肥农药施用效率的提高是解释农业劳动力外流背景下,中国面临土地等资源禀赋约束,粮食生产却连年丰收的重要原因[3-4],实际上品种改良在农业生产增长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据报道,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超过45%,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6]。
中国政府也历来重视农作物新品种研发与育种体系的建设,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在农村地区进行了种质资源普查、筛选与新品种引进工作。如1950年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制定《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迎来了以农场为中心的“四自一辅”阶段,建立起了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种业繁育推体系[7]。1978年实行了“四化一供”方针即“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8],逐渐从农民留种向专业化制种过渡。90年代开始建立起了以院校为科研单位的育种研发体系。到了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标志着种业进入了商业化时代。而后2011年国家提出了要构建繁育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至此中国进入了种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近些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逐渐深入,种业发展也被置于更高的战略层面,如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年度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单独列出,2021年颁布《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再次凸显了种业发展的核心地位。
从宏观角度来看,种业的绿色发展不仅是应对环境约束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微观角度来看,种业绿色发展是消费者对食物逐渐偏好于优质化和多样化,消费目标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的现实需要[9]。当下正处于种业振兴行动的关键时期,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种业向高效、智能方向发展,是突破资源约束、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病虫害、缓解生态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农业降本、提质、增效,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文献综述以及问题的提出
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探讨了种业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如,迪内什库马尔(Dineshkumar)等提出将性状优良的品种投入生产,可以减少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生态退化、耕地质量下降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降低粮食生产的碳排放强度[10]。曹辰等(Cao and Chen)提出种业创新可以实现粮食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有助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危害[11]。中国已经广泛开展了种子基础研究与开发,探究了各类环境因素对种子发芽、扩增和产出的影响,并初步研发了可以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种子[12]。尤其在水稻育种上,中国培育的水稻种子抗病性强质量高。一方面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杀虫剂等农药的施用,推动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13]。此外,中国诸多学者也认为传统以产量为主导的农作物品种研发应该逐渐向绿色环保、资源高效利用以及适应机械化等多元化方向不断拓展[14],并且预言培育抗倒伏、低污染、低消耗的精品种子将逐渐成为未来种业发展的趋势[15]。二是着重探讨了中国种业的发展问题。部分学者认为种质资源、育种技术、育种人才和海外专利技术布局等相关问题是制约中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卡点”[16],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又反映出种质资源利用程度不足、科研要素配置不合理、种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更深层次问题[17]。因此,需要树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的种业发展新思路,创建中国特色种业新机制[18]。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中国种业创新水平与种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的深层原因是种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创新链条不完整”“成果保护制度不完善”与“优质品种挖掘不深”等方面[19]。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种业市场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如戴蓬认为中国涉种子犯罪的原因在于种业发展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全面,种子市场行政监管薄弱[20]。因此做大做强种业,提升种业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深化种业研发的体制机制改革,也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否则以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冒牌、套牌销售的市场乱象将严重影响企业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及发展壮大的动力[21]。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从种业对农业生产的多重作用与种业自身发展的多重难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思路。一些学者也敏锐地意识到绿色优质种子对保障粮食安全与协同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尚未形成关于种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性观点。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回答以下问题,以期为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一是种业绿色发展的内涵特征包括哪些内容;二是当前种业绿色发展面临哪些困境;三是采取何种措施推动种业绿色发展。
二、种业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特征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作为国家性的重要战略产业,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意义。而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种业发展进程中,推动种业绿色发展不但能实现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种业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
2021年11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全球种业绿色发展大会(线上)。会议提出:要提升作物产量,实现作物的优产、丰产、多样化;同时要减少农业生产要素的损耗,少投入资源,少影响环境,有效推进绿色创新,建设可持续农业粮食体系,为发展绿色农业铺平道路。会议还制定了种业绿色发展的四大目标:一是提高对种业绿色创新在推动可持续作物生产中作用的认识;二是加强跨部门合作,特别是通过公私伙伴关系和国际合作,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三是制定明确的优先事项和目标,以有效调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财政投资,加强种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四是鼓励开展关于种业创新的建设性辩论,并分享最新的知识和证据[22]。目前,尽管关于种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总结上述种业绿色发展的目标,可以得出种业绿色发展的几个核心要义:一是绿色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二是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与信息之间的交流共享;三是种子系统的有序发展与相互交流。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情景,中国种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则更多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国民健康和营养水平、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推动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其基本概念或可界定为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要求,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产品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本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对内实现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外则更好满足农业绿色发展与粮食安全双重要求的高水平高质量种业发展。
(二)种业绿色发展的特征
从上述种业绿色发展概念界定来看,种业绿色发展具有丰富的特征,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供给,还能够平衡粮食增产与化肥农药减量的矛盾,更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其特征主要包括研发科技绿色创新、发展目标绿色多元、营商环境绿色高效、合作体系绿色共赢。
1.研发科技绿色创新
绿色科技创新是种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科技创新是指一系列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独创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活动。绿色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与传统科技创新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科技创新首要注重经济效益,其次是社会效益,而生态效益往往被忽视,因此传统科技往往在经济与生态的权衡之中偏向前者。而绿色科技则追求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价值准则,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协调[23]。绿色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绿色产品,对于企业来说绿色技术创新既是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实现企业绿色转型的有效路径[24],也是企业承担ysuSdE428zlEBZqR3f3wcC08NELqe9SkGuSL72L4SIc=社会生态责任的重要体现[25]。因此,通过更加尖端的生物技术将更多绿色优质基因注入种子生命体当中,协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是种业绿色发展的特征之一。
2.发展目标绿色多元
目标的多元化是种业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26],人们对绿色优质的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以“量”为目标的种业发展方向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以“质”为核心培养抗逆、抗病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实现产品的绿色有机已是大势所趋。此外,培育优质高效种子还是有效改善 “隐性饥饿”的重要手段[27]。目前,由于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加上产量育种、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的粮食营养品质下降,中国近3亿人处于隐性饥饿状态[28]。尽管中国早在2004年就引入了作物营养强化项目(通过育种手段提高农作物中能够为人体吸收的微量元素)来提高农作物微量元素的含量,满足人民的营养需求,但其仍处在发展阶段[29],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体而言,未来的种业发展应该在微观上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绿色健康的食品要求,在宏观上则能更好地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3.市场环境绿色高效
市场环境绿色高效是种业绿色发展自身的可持续性保障。而市场环境的绿色高效则离不开“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确保技术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它不仅具有修正创新外部性的特征[30],而且能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定价权[31]。产权保护还可以通过限制企业之间的技术复制和无效创新来有效地解决企业面临的创新困境[32]。同时,产权保护还是有效解决冒牌、套牌经营乱象的根本,是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和全面净化种业市场环境的必由之路。尽管当下以立法形式体现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已基本到位并相对成熟,但种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服务等环节仍有提升空间[33]。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能够有效激发种业绿色科技创新的热情,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种业行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4.合作体系绿色共赢
合作体系绿色共赢是种业绿色发展自立自强的根本所在,也是推进创新产业链融合的基础。目前,中国的育种主体之间存在较强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隶属单位与关注重点上。例如种企更加关注如何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具有明显的商业化性质,而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则多以公益性的基础研究为主。由于种业研发主体之间存在的异质性,各主体与项目之间有效的材料共享、数据共享和科研协作机制也尚未构建起来, “孤岛”现象依旧较为严重[34]。如何实现各育种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交流、合作体系也是未来种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种业绿色发展的瓶颈制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种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功实现了“中国粮食供应以中国自主选育的种子为主”的目标,有效促进了中国粮食的连续丰收。目前,自主选育的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已超过95%,高质量种子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为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35]。在此期间绿色新品种也不断涌现。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为例,在2016年至2020年间,国家审定绿色品种达385个,优质品种655个。仅2020年,审定水稻、玉米、小麦绿色品种180个,是2016年的10倍[36],种业绿色化发展欣欣向荣。同时,种子企业在2021年申请新品种保护的数量比5年前增加了150%[37],以绿色创新为引领的种业绿色发展格局正在逐渐生成。但尽管绿色种业发展态势较好,目前仍面临着以下五个方面的困境。
(一)绿色管理待推广
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种子企业要想在经营发展中脱颖而出,实现投入—产出的高效化,就必须建立现代的绿色管理体制。国际种业公司先正达集团于2013年启动了第一阶段绿色增长计划,提出致力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承诺,并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0年又正式启动第二阶段绿色增长计划,设定了到2025的四项新承诺[38],其昆山工厂更得了获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作为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家“零碳工厂”,先正达昆山工厂通过精细化管控厂区设备、降低运营能耗等方式实现节能降碳。从产品包装改造升级,到设备精细化运营,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贯穿在先正达昆山工厂的生产管理全流程。通过打造“零碳工厂”,先正达昆山工厂2022年实现产值提升17%,单位产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1.34%[39]。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政府宣布要加快与先正达集团中国的对接,深度开展种业研发、农产品加工合作,从而形成双方共赢的局面。企业实现绿色管理不仅能够节约生产成本,还可以在消费者面前建立起企业的绿色形象,更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外部利益者的支持,加强政企联系。国际种业公司已逐步认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然而,中国种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现状显著制约了绿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同时,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进一步增加了绿色管理体制构建的难度。未来,仍然需要鼓励种企推行绿色管理体制改革,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行业绿色化发展。
(二)绿色标准待推进
绿色兴农,标准是支撑。种子标准化是指根据科学实验经验总结与实际生产实践的结果,对农作物种子的特性、种子生产、包装、贮藏和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作出的科学技术规定,使种子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的轨道,实现种子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40]。近几年随着绿色新品种的不断涌现,中国加强了种业绿色指标体系的建立。例如,为有效促进绿色高效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在2019年印发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的绿色品种指标体系,初步认定了一批性状优良的绿色新种子[41]。尽管在国家的努力下,种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绿色标准体系忽视了过程管理,多聚焦于成品案例。二是绿色标准体系更加关注主粮作物,相对忽视了非主粮作物案例。三是绿色标准体系的制定主体为国家,缺乏行业以及公司的参与案例。实际上随着种子商业化体系的逐渐完善,从生产到售后的全过程绿色标准化管理也应得到重视。此外,随着人们食品消费的逐渐多元化,以主粮为主的种业绿色标准体系较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提升种业绿色标准化的制定效率,将更多日常消费的食品种子纳入标准体系当中,也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三)产权保护体系待构建
营造绿色高效的种业市场是实现种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种业市场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截至2023年,中国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已突破1 500亿元[42]。种子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许多不法行为[43]。据报道,2019年农业农村部通过专项整治和日常执法监管相结合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共查办了3 062起案件,罚没了77.5万公斤违法种子[44];2021年10月8日,全国查办种业违法案件4 000多件,种业市场环境依旧让人堪忧[45]。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整治种业市场(表1),但种子违法行为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没有制定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过去中国对知识产权进行专项整治的力度不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侵权成本较低,品种侵权现象不断增多,从2016年的66件到2020年的252件,增幅之快令人担忧。其中85%以上是植物新品种权侵害纠纷,主要涉及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46]。尽管2021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进行了修改,扩大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和环节,加强了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但与种业强国相比,中国对新品种的保护水平仍然较低。此外,中国过去一直执行《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UPOV)1978年文本,而美国、日本等农业现代化国家已经执行UPOV1991年文本,确定了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规则,直至2021年中国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才成为UPOV组织中的第69个实行实质派生性品种制度的国家。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已较早开始探索用专利制度来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美国在植物品种专利方面出台了植物专利法、植物品种保护法、实用植物专利制度;欧盟则通过植物新品种特别法、地理标志注册等手段进行农业产权保护[47]。尽管近些年中国逐渐加强了对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但由于种业绿色化提及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还尚未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种业绿色产权保护体系。未来随着绿色新品种的不断产生,绿色种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会越来越凸显。
(四)科技创新投入待加强
研发科技的绿色创新是种业绿色发展的核心。研发科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中国在这一方面与国际一流种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国际知名种企拜耳、科迪华、先正达,2018年研究投入分别约占销售额的12.6%,12%,18.5%。2021年三者的收入分别为440.8亿欧元(其中农业202.1亿欧元)、282亿美元、156.5亿美元。2021年三者的研发费用分别高达54.1亿欧元(其中农业24.3亿欧元)、15.3亿美元、11.9亿美元,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12.3%(其中农业为12%)、5.4%、7.6%(图1)。与之相比,中国最大的种业公司隆平高科2021年收入为35.03亿元人民币,研发费用为2.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5.9%[48]。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每年的研发投入也在1亿元左右,占全年营收的5%。从总体上看,2021年国内种子企业研发总投入57.5亿元,低于拜耳、科迪华等任何一家的研发投入[49]。国内10家主营种子的上市公司,2019年末研发人员数量也仅为行业内领先的跨国公司的1/20,人才缺口较大[50]。同国内其他涉农企业相比,2021年A股上市种业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为0.78亿元,平均研发人员投为137人,均低于涉农企业 1.13亿元和283人的平均水平[51]。从科技水平上看,当前中国处于传统的杂交育种2.0过渡到分子育种的3.0时代,而农业发达国家已进入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特征的育种4.0时代[37]。故未来需要加大对绿色育种研发科技的资源投入,为种业绿色科技的研发奠定雄厚的资金基础、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
(五)联合机制待完善
加强各育种主体的绿色协作,构建紧密的合作关系是种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种业科技创新的链条十分长,涉及育种、试验、推广等多个环节,涉及主体也十分庞大。中国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开展育种的公共育种研发体系难以形成分工明确、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52]。中国育种的两大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机制,导致育种各个环节之间分离,严重制约了种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农作物品种选育的主要组织,在进行农作物育种时更加注重其学术价值。而企业研发活动更多以实用为导向,注重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虽然部分科研机构与种企进行了相关的合作,但目的多是联合申请项目,两者为松散型合作。在当前的科研评价机制中科研人员更加注重论文发表,同时由于创新收益分享机制不完善,其不愿意参与企业后端产业化的开发研究。目前,中国种企的科研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产业化前期的共性技术和中试试验开发,中间环节的断链,致使转化应用难以实现。除了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各育种主体隶属关系异质也导致其难以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科研协作机制,不利于打破信息壁垒,推动绿色高质量种子的科技创新。此外,各育种主体的人才合作也多局限在简单的技术指导层面,人才流动性较差,未能产生新的生产力。如何构建完善的合作体系,实现绿色育种资源的充分流动仍是种业绿色化发展的重点。
四、实现种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中国种业的发展仍需以培育绿色品种为重点,以建设绿色基地作为支撑,以培养绿色企业为主体,以加强绿色种业科技创新为支持,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产品安全”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核心的理念,创制绿色新种质,通过培育绿色新品种,实现从以产量为主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向注重绿色效益的质量型发展模式转变,从依赖资源的驱动方式向注重创新的驱动方式转变。
实现中国种子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逐级推进”。“逐级推进”是指在种业发展的不同层级的要求:微观层面,种子企业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管理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中观层面,种子产业则可通过行业标准化、有效市场与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宏观层面,则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变革育种体系,加大对绿色高效种子的科研投入,实现种源自主化,使越来越多绿色新品种脱颖而出(图2)。
(一)实现种子企业的绿色转型
在气候变化与产业升级的双重背景之下,各种企要在机遇与挑战当中不断适应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变化,不断拓展绿色化行动的覆盖面和实施力度,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注重培养企业的绿色价值观,内外双向提升企业的价值认同,推动企业绿色化的动态发展。同时,充分掌握政策动态和行业动态,积极运用绿色科技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并及时识别消费者绿色需求以适应市场变化[53]。例如通过与AI、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绿色科技创新,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生产出更多具有气候韧性的种子,为减碳降排做出贡献。同时树立绿色的企业文化,例如制定一套完善的绿色管理机制,例如加强对员工的绿色理念培训等来实现内部管理的绿色化。
(二)加快构建种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
种业标准化是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一是要重视种业绿色标准体系的全过程建立,推动品种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等协同发展,从全产业链保障绿色新品种符合现代化标准,推动绿色新品种的运用,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二是推动以主粮作物为主的种业绿色标准逐渐拓展至其他日常食物消费品种,以此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化、绿色化的食品消费需求。尤其对于“隐性饥饿”较为严重的农民群体[54],为其提供符合绿色标准的优质种子,可能是缓解其隐性饥饿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快绿色标准制定的效率,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以及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等。相关标准可以由国内部分种子行业的“领头羊”制定,以此来加快种业绿色标准体系的建构,形成大型企业主导,各微小企业参与的良好风气,加快中国种业规范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
(三)加强种业市场的绿色监管
为了打破当前种业市场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源头监管薄弱、惩处力度偏小等问题,需要树立整体思维的观念。建立健全的监管执法机制,以确保种业行为合法,依法开展。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监管部门需加强对种子源头的监管力度,搭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乡镇等基本单位的联动监督平台,及时交流监管信息和数据,加强对种业监管问题的协调与合作。执法部门应提高市场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对于假冒伪劣、“窜货”以及侵犯种业商标权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营造绿色高效的市场环境,推动各种企公平竞争。同时,加快种业绿色发展的产权体系,一是构建种业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原始品种权人和实质性派生品种权人的利益分享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品种纠纷问题。二是增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中国种业知识产权与国际接轨,持续深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机制。三是加快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制定既能够保护知识产权主体利益,又能够有效避免“反公地悲剧”与技术壁垒的新型知识产权保护政策[55]。四是要积极推进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为种业绿色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四)增强种业科技的绿色属性
在研发目标上需将更多绿色基因注入种子生命体中,加快推进绿色性状突出、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品种培育。具体而言,一是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方面通过培育产量稳,环境友好性高的新种子来减少农业用水、农业用地、农业用肥、农业用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减少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56]。二是在营养方面,要通过品种改良等方式,提升植物所包含的营养元素,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以此来减少对畜牧业的需求,缓解农业碳排放。三是在研发投入上增加种业企业经费支持,增加种业专项科技创新项目数量,拓宽种业企业获取科研经费支持的渠道,保障有实力的种业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科研项目以及研发经费支持。具体可以通过对种业企业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对产业化发展企业实施低息支持,尤其是企业在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建设方面的投资。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种业,降低绿色种业的融资成本促进绿色种业发展。并加大中央、地方和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对种源攻关的研发投入,集中优势资源、整合集体力量,提升创新可能性。在成果审定上推动品种由“多乱杂”向“多专优”转变,减少品种数量,提高品种质量,使真正有实力的绿色新品种脱颖而出。
(五)构建科企联合的绿色发展机制
引导科企合作深度融合,促进联盟运行质胜于形。创新项目形成机制,由企业根据产业需求提出技术要求,政府组织监督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项目招标,再由各科研院所或者企业进行竞争的机制,加快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设。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完善联盟成员间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同时需完善生物种业科研成果共享机制,多措并举强化科研院所与企业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分析、挖掘工作,进行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并优化科研成果信息共享机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向社会公众公布科研成果和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将生物种业科研成果转让给典型种业企业进行新品种培育,实现绿色种业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
五、结语
种业绿色发展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更是实现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它象征着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重新审视,以及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种植模式的追求,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现代阐释。推动种业绿色发展,不仅是增强中国种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生态环境的长远之计。种业绿色发展的实践,是一个涵盖技术创新、制度保障和生态治理的综合过程,它打破了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农业模式,赋予种业新的发展内涵。实现种业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主导、政策保障,还需要企业、科研机构、农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通过多主体参与、多方面攻关,种业绿色发展的美好愿景将逐步成为现实,种业将为实现中国农业的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闻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学习《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23-07-13(6).
[2] 刘洋,于法稳,胡晓燕.适应性农药投入:自然灾害对农户施药决策的影响——基于2022年CRRS玉米种植户数据的验证[J].农村经济,2024(7):122-134.
[3] YANG J, HUANG Z H, ZHANG X B, et al. The rapid rise of cross-regional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ervices in China[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3(5): 1245-1251.
[4] 闵锐,谢雨濛,黄炜虹,等.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与增长路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23(15):89-93.
[5] 黄季焜,徐志刚,胡瑞法,等.我国种子产业:成就、问题和发展思路[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5-10.
[6] 李栋.良种良机良法护航夏粮丰收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EB/OL].[2024-05-20].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520/c1004-40239542.html.
[7] 陈晳.我国种子工作记事年表(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J].种子世界,1986(6):31-35+13.
[8] 董家涛.“四化一供”的历史功绩——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J].种子世界,1999(3):2-4.
[9] 崔宁波.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24(2):50-55.
[10] DINESHKUMAR R, KUMARAVEL R, GOPALSAMY J, et al. Microalgae as bio-fertilizers for rice growth and seed yield productivity[J]. Waste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 2018(9): 793-800.
[11] CAO C, CHEN X. Ca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ain Security?[J]. Sustainability, 2021(24): 13618.
[12] HUANG Y J, ZHANG Y C, GAO C H, et al. The interaction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and H 2 O 2 during germination improvement of sweet corn seed through spermidine application[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8(1): 15-26.
[13] LI Z, WAN G J, WANG L, et al. Effects of seed mixture sowing with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rice on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arget planthoppers and non-target stemborers and leaffolders[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8(7): 1664-1676.
[14] 李新海,谷晓峰,马有志,等.农作物基因设计育种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8):1-4.
[15] 宋罗娜,吴鼎文,侯军岐.我国种业发展及其实施战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41-149.
[16] 程郁,叶兴庆,宁夏,等.中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主要“卡点”与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22(8):35-51.
[17] 孔祥智,何欣玮.扎实有力地推进我国种业振兴[J].理论探索,2022(4):93-100.
[18] 蒋和平,蒋黎,王有年,等.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种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7-88+2.
[19] 胡霞,周旭海.中国现代种业发展的路径分析——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21(3):76-83+188.
[20] 戴蓬.粮食安全视角下涉种子犯罪治理[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10.
[21] 黄季焜.国家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J].社会科学家,2021(8):26-30.
[22] 屈冬玉.全球种业绿色发展大会开幕致辞.[EB/OL].[2021-11-04].https://www.fao.org/director-general/speeches/
details/Global-Conference-on-Green-Development-of-Seed-Industries-Opening-Remarks/zh.
[23] 刘贝贝,樊阳程.习近平关于绿色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简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11-14.
[24] 于法稳,胡晓燕.新发展阶段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推进策略[J].企业经济,2023(1):22-31.
[25] 于法稳,林珊.“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促进策略[J].改革,2022(2):144-155.
[26] 于法稳,代明慧.土壤健康:提升生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根本[J].社会科学辑刊,2024(3):203-211.
[27] 何一哲,宁军芬,郭仲民,等.中国发展生物强化功能食品的机遇与挑战[J].世界农业,2008(5):53-56.
[28] 樊胜根.重塑食物系统,根除“隐性饥饿”[J].食品安全导刊,2020(7):58-59.
[29] 李路平,张金磊.中国生物强化项目的成本收益和成本有效性分析——以生物强化富铁小麦为例[J].生物技术进展,2016(6):414-421.
[30] 龙小宁,易巍,林志帆.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有多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专利数据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8(8):120-136.
[31] 段凡,祝树金,钟腾龙,等.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企业出口:以“专利审查高速路”为例[J].世界经济,2022(6):32-59.
[32] 周泽将,汪顺,张悦.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信息困境[J].中国工业经济,2022(6):136-154.
[33] 丛立先,龙明明.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N].经济日报,2022-03-17(5).
[34] 毛长青,许鹤瀛,韩喜平.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意义、挑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21(12):137-143.
[35] 农业农村部研究部署“十四五”及2021年种业工作[J].中国种业,2021,(2):11.
[36] 林鹏.余欣荣:以绿色发展推进种业振兴[EB/OL].[2021-12-13].https://www.nfncb.cn/index.php/yaowen/11837.html.
[37] 徐向梅.科技创新振兴种业[N].经济日报,2022-06-29(11).
[38] 先正达绿色发展计划[EB/OL].[2023-09-09].https://www.syngentagroup.cn/sustainability/global/.
[39] 推动绿色转型 先正达集团中国首个“零碳工厂”诞生[EB/OL].[2023-08-08].https://syngentagroup.cn/media/news/222.html.
[40] 张进生,张玲,戴钢,等.中国种子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11):23-26.
[41]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关于印发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绿色品种指标体系的通知[EB/OL].[2019-05-16].http://www.zys.moa.gov.cn/gzdt/201905/t20190516_6313618.htm.
[42] 李和风.种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N].经济日报,2024-11-11(6).
[43] 刘育金,李春雷.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我国种子安全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6-26.
[44]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2020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84.
[45] 各地重拳打击套牌侵权、“三无”种子见实效[EB/OL].[2021-10-08].https://www.gov.cn/xinwen/2021-10/08/content_5641363.htm.
[46] 张素.5年间中国法院涉植物新品种纠纷年结案量从66件到252件[EB/OL].[2021-09-07].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1/09-07/9560254.shtml.
[47] 田妍妍.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农业经济,2016(2):59-60.
[48] 樊胜根,龙文进,高海秀.应对全球种业发展五大趋势[J].今日养猪业,2022(5):109-110.
[49] 杨沙沙.中国种企目标盯着“世界一流”,多家企业讲述发展雄心[EB/OL].[2023-04-08].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COtvtQq0R8.
[50] 于浩.把种业的“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J].中国人大,2021(16):16-17.
[51] 窦鹏辉.基于创新链视角的中国种业发展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3(11):17-26.
[52] HU R F, WANG X B, HUANG J K, et al. Patents and Chin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3(11): 986-988.
[53] 胡海波,费梅菊,王怡琴,等.绿色转型情境下企业绿色创新实现过程——正邦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5):84-95.
[54] 刘晓洁,贺思琪,陈伟强,等.可持续发展目标视野下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1):112-122.
[55] 董银果,张琳琛,王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植物育种创新的协同演化——基于历史回顾和文献综述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22(3):91-100.
[56] 罗浩轩,陈和强.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置条件、动态特征及现实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4(3):6-19.
"Green"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ed industry: theoretical logic, bottleneck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Liu Yang1,2 Lan Siyu1
(1.College of Economic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2.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facing the dual pressure of " increasing grain production " and " reducing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 How to achieve " increasing production without increasing pollution " has become the key issu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more green and high-quality seeds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is difficulty. The core is to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seed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green seeds. Although the new patter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seed industry with the purpose of encouraging innovation is taking shape, there are still some dilemma in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seed industry, such as management mechanism, standard system,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linkage mechanism. In the future,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build a new seed industry system based on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the market system as the ma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s the core, the cooperation system as the guarantee, and the standard system to further promote the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eed industry.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Seed industry;Seed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作者简介:刘洋,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蓝思羽(通信作者),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