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目标、基础与路径

2024-12-20 00:00:00石金群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11期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本期继续开设“乡村振兴战略”专题,邀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石金群副研究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徐京波副教授团队、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刘洋博士团队,分别就“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目标、基础与路径”“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老年群体数字失能及治理路径”“‘绿色’引领种子产业发展:理论逻辑、制约瓶颈与实现路径”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农村基层党建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功能分析其引领乡村振兴的目标、基础及具体路径,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研究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功能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政治引领、领导发展、服务群众、人才培养和社会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然而,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组织方式,发挥服务功能,激发组织活力,提高其组织力,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双减’政策下不同类型家庭的应对策略及其影响”(22BSH05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党建研究中心课题“青年党员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创新研究”(DJZX2024012)。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11-0060-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11.00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新时代。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基石,承载着贯彻和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引领和组织的核心作用。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29 620个乡镇、488 959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3]。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将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为乡村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

然而,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确立,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新的任务和挑战。比如,农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情况更加复杂;与流动相联系,农村社会阶层变得复杂和多元;伴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农村组织形式呈现出日益丰富多样的特点,诸如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新兴组织不断涌现[4]。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918.5万名,比2022年底净增114.4万名,增幅为1.2%,但是从党员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分布来看,党员内部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现象[3]。公务员和大学生群体的入党积极性普遍较高,非公企业青年、农民工及青年农民等群体的入党意愿则相对较低[5]。一部分地区,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给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新的挑战。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互动性。”[6]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目标、基础和路径是什么?只有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才能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履行其领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职责。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力,丰富党建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文献综述

自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文件,全面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者,2018年以来,围绕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研究在逐年增多。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农村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2018年以来,国内关于“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这些研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释农村基层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及其价值,总结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策略,以更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意义、可行性及路径等进行阐释。一些研究从历史根基、现实需求、政党使命、政党能力等角度分析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意义与可行性。比如,梅立润等通过分析认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不仅顺应新时代党的使命,也是提升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7];潘传辉提出,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不仅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应然选择,也是激活新农村建设活力、农村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8];夏银平和汪勇认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要义,深刻体现了党的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统一和必然要求[9]。毛铖从党的能力角度探讨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群众认同、政治认同和组织认同”的优势[10]。另一些研究则侧重分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比如,霍军亮、吴春梅提出,可以从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等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步伐[1];周永伟等认为,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是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11];杨雅婷提出,新时代发挥党的引领作用需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基层党组织的物质基础,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12];卢迁迁认为,要从培养基层党员凝聚力、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机制,以及增加基层党支部活动经费和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岗位等方面来解决现存问题,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13]。

第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做法。一些研究从各地方的实践出发,归纳总结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经验与路径。最初的研究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农村地区,近年来逐渐扩展到西部或民族地区农村。比如,陈晓宏以福建省三明市“跨村联建”为例,探索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模式[14];王蔷以迪庆藏族自治州玉杰村为例,分析民族地区的农村基层党建路径,提出新时代乡村基层党建有众多的契合点,需在探索中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与科学性[15];黄梓沁等通过对四川省雅安市多营镇五营村的调查认为,要加强制度构建,提高治理能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思想引领;凝聚群众力量,推动乡村振兴[16]。

回顾2018年以来国内关于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党建是党政研究的一个经典议题,乡村振兴也日益成为农村研究的热点议题,但将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有研究在知网上搜索CSSCI与中文核心期刊关于“乡村振兴”主题的研究发现,涉及党组织的关键词共现频次排位总体比较偏后[17]。现有理论研究多对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阐释;对路径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结合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和农村社会发生的具体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研究较少。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急需更细致深入的分析。实证方面的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在逐年增多,这些研究通过对各地典型案例具体实践的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具体参考。但这些研究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做法阐述得比较详细,对问题、原因及未来发展路径探索得较少,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相互之间的比较与归纳。中国地区差异巨大,需将实证发现和理论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类型,需全面把握其时代目标与现实基础,从组织内外来探索其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18]。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功能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基层党组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承载着基层党组织共有的功能特性,如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动员党员群众等;还因其独特的农村环境而展现出特有的功能特点,如与农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学者们基于基层党组织的核心特性,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历史背景、现实状况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其本质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多种有见地的观点和理论,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分析框架。现有研究[19-21]表明,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政治引领功能。作为党的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向农村基层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确保党的意志和决策在农村得到切实贯彻。这一政治引领功能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并通过组织、协调、监督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领导发展功能。首先是经济发展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合本地实际,领导制定并组织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它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农村资源,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领导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提高他们的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除了经济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还领导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它注重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以期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第三,服务群众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它通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承担着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生态环保、美丽村庄建设以及民生保障等多项工作职责。它致力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第四,人才培养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培养功能是其核心职责之一。该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从优秀党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人才,并通过培训、考察等方式全面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农村人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充分发挥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的“头雁”效应,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带动整个农村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四是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和后备人才积极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五是注重发现和培养农村本土人才,特别是那些在农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加强乡土教育和培养,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第五,社会治理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领导核心的角色。通过强化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建设,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注重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协同治理效应,通过加强与乡镇政府、经济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和发展;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治能力和水平。通过协同治理与参与机制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自治意识和能力。

三、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目标

不同历史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任务。特定时代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任务决定着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始终以乡村发展诉求为根本遵循,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建设路径[6]。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内涵也随之发生转变。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纲领的指引下,新时代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只有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五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组织力,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自身的发展。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功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涵,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目标主要包括政治引领、经济振兴、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生态宜居。

第一,政治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中,首要任务是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这需要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执行能力来实现,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全面贯彻落实。同时,基层党组织还需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引导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并加强对各类农村组织的领导,确保农村工作方向正确。

第二,经济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引领农民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通过整合农村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式,夯实乡村经济基础,增强农民市场意识和竞争力。

第三,社会和谐。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推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方式,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协调作用,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农民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第四,文化繁荣。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使他们在文化的滋养下更加自信、自强。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应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尚,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推广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友爱互助、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农村优秀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同时,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尚,培育文明乡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第五,生态宜居。农村基层党组织应着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积极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等举措,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同时,还要注重农村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和利用好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基层党组织还应引领农民积极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等方式,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在此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和文化遗产资源,充分挖掘和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让农民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幸福、富裕的生活。

综上所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其目标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和乡村的全面发展。

四、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础及面临的挑战

在系统性地审视了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联系及明确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后,进一步剖析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所依托的坚实理论基础及其实践中所遭遇的复杂挑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驱动力,农村基层党建的组织效能、思想引领力和社会实践力,构成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组织基石。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一系列错综复杂且多维度的挑战亦随之显现,对农村基层党建的传统工作模式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考验。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功能是其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第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不仅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还确保了所有工作和政策都紧密贴合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农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如举办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宣传国家政策等),从而确保乡村社区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还涵盖了对乡村文化的积极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致力于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不良习俗,提升乡村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承担着政策对接与解读的重要职责,将中央和地方的政策与乡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农民详细解读政策,帮助他们充分理解并切实受益于各项政策措施。

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和领导发展功能起着汇聚与激发乡村社区内部力量的关键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致力于建立广泛的参与机制(如定期召开村民大会、设立议事会等),通过这些平台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的讨论与决策过程。这样的机制不仅增强了农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还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中来。除了动员乡村内部的资源,农村基层党组织还积极寻求与外部组织的合作与联系。他们努力争取企业赞助、引入志愿者服务等,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乡村振兴的事业。这些外部资源的注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动力。在面临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危机时,农村基层党组织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迅速组织动员乡村力量,制定应对方案,确保乡村社区的安全与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及时响应和有效组织为乡村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群众功能是乡村振兴中提升群众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农村基层党组织关注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具体需求,并据此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如针对老年人,党组织可能提供养老服务、健康咨询等;针对青少年,他们可能提供教育辅导、课外活动等)。这样的个性化服务让乡村居民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特别关注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通过精准扶贫的方式,为这些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如资金援助、技能培训等)。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还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除了关注居民的个人需求外,党组织还积极推动乡村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工作,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善乡村的卫生状况等。这些举措提升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让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和宜业。

第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培养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人才培养是确保乡村振兴具有持续动力和活力的关键环节。农村基层党组织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提供奖学金、实习机会等方式,激励青年一代回到乡村、服务乡村,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党组织也针对乡村居民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党组织积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帮助乡村居民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关注青年一代和乡村居民的培养外,党组织还注重培养乡村内部的领导力,通过选拔和培养基层干部、村民代表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领导力量。这些领导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带领乡村居民共同奋斗,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而努力。

第五,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是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取得实效的坚实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在社区中开展调解矛盾、化解冲突的工作;与乡村警务室等机构紧密合作,共同维护乡村的公共安全和秩序。在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也会迅速响应,组织力量进行处置,确保乡村的秩序不受影响。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乡村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农村基层党组织还积极推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方式,让乡村居民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对基层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这些不仅可以增强乡村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能够确保乡村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面临的多维挑战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具有政治引领、组织动员、领导发展、服务群众、人才培养和社会治理等重要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功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与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客观分析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挑战。

1.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经济基础,影响其功能发挥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与有生力量,其组织建设和目标的推行始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有着主导权和支配权,在有坚实物质基础的支持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往往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逐渐显现,农村集体经济在压力之下逐渐衰退,村庄作为积极主体的意义角色逐渐淡化。特别是当前村集体经济的“空壳化”现象,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所依赖的物质经济基础,进而影响了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农村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体现形式和实践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的“空壳化”现象,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经济基础,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的提升[1]。

2.乡村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公共权威性

农村基层党组织“嵌合”在乡村社会之中,它功能的运行与效果时刻受到乡村社会的制约与影响。首先,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农村“原子化”形态趋势下,村民或者家庭变为一个个的“原子”,个体独立性显现。以家庭为核心的农村共同体逐步解体,开始从传统农村社会中祖辈亲友共同生活在一个村庄的典型熟人社会,转变为以融村并居、合村并镇、农村社区等新形态下的半熟人社会。不同于农村过去党组织所进行的管理,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土地征收、房屋修缮、政策宣传、治安保卫、人民调解等各方面可以利用熟人社会中的血缘、亲缘宗族关系解决问题,处在半熟人社会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面临新的挑战。其次,乡土文化的变迁。乡土文化是中国农村人民繁衍生息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它深深根植于广大的乡村土地之上,包含宗族习俗、民俗风情、古建遗存、村规民约、家族族谱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和个体化的兴起,部分乡村淳朴的乡风日渐式微,乡土文化价值遭受信任危机,这些趋势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农民的思维状态和行为模式,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够借鉴与采用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资源越来越少,在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与开展农村工作上少了基础和活力。最后,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只是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精神文化层面的诉求也在日益增多。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特有属性,价值、思想与理念的相互碰撞、相互吸收与相互借鉴在所难免,但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贸易的冲击下,“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侵入,促使农村“公共性”正在淡化,这些也会阻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

3.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培养功能受多重因素制约

从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人员的细分可知,我国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人员大致是以核心力量的党组织带头人、中坚力量的党员与党员干部、补充力量的农村人才三种力量构成。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群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担负不同的职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作为基层党组织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程度的问题。

第一,党组织带头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强有力,关键还得看党组织带头人这个“火车头”走在前面为后面指明方向,提供牵引动力,但目前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缺少基层所应有的能动性与创新性,核心领航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相关基础理论水平不高,对中央传达地方的政策方针领悟不透,不熟悉本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对未来的规划发展模糊,加之农村工作事务繁忙、劳神费心,付出回报比较低,部分党组织带头人忽视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工作,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阻碍。党员带头人受“农民与干部”双重身份的影响,缺乏对自身干部身份的认同,将日常时间与精力集中于经济收益较高的生产性或者经营性产业,而将党组织的工作或者村务工作视为第二产业,或者是对自己首要产业起促进性作用的工作。

第二,党员与党员干部。作为中间的有生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党员以及党员干部占据大部分的数量,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着组织的整体战斗力。但从党员和党员干部数量来看,农村党员有缩减的趋势。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农牧渔民党员人数占整个中国共产党队伍人数比例从2016年的约29.02%[22]下降至2021年的约26.80%[23],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农牧渔民中共有党员2 603.2万名,2022年新发展党员37.6万名[24]。农村党员人数少的问题,直接引起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区域的缩减。除了数量之外,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与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问题也较为突出。“七个党员八颗牙,支委全是白头发”真实反映了党员队伍趋向于老龄化的态势。伴随老龄化而来的是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学历水平总体不足的现象,最终造成许多现代化、网络化的优质资源无法被使用或丢弃闲置,带动农民群众的致富能力受限。

新鲜血液的加入会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各个方面,但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员与党员干部发展某些重要环节上呈现出异化、萎缩等特征。一是党员与党员干部发展的吸纳上。脱贫攻坚阶段农民经济收入与物质生活的提升是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首要衡量指标,经济建设任务成为农村工作的重心。所诞生的“致富能手”“经济能人”“产业巧匠”因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贯穿本地区内的关系网络,逐渐被党组织所吸纳接收。但这种吸纳标准也会产生“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部分农村经济精英在进入党组织内后,先富带动后富的理想实施效果不理想。二是党员与党员干部发展的培养与教育上,一些农村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为完成上级任务和指标弱化政治理想、实际能力、信仰信念等基本入党条件,造成培养程序上的不完整和发展速度上的不正常。

第三,农村人才。农村人才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人员的发展起着补充作用,可以视为农村党员的蓄水池。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化时期,传统农业产业已经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现代农业,因此农村需要有专业性背景与具有系统管理能力的农村综合性人才,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队伍中,才能在乡村振兴中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中国农村在吸引人才上仍然与城市相比有着无法弥补的鸿沟,归根到底有两点原因。一是工作环境的问题。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卫生保障医疗、子女入学教育、社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配套娱乐资源等各方面在短期内仍很难改变其相对落后的局面。二是人才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各种人才引进的政策不规范,导致农村人才的配套资源投入远低于预期,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工资不具备相对的竞争力,人才科研创新受农村平台的限制,农村高新技术研发、转换、应用的实践能力偏弱,等等。这两点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导致农村引进外来人才难度提升。

不仅是外来人才的引进,农村内部人才挖掘也出现困难。当前农村发展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的农产品初次生产中,农业的产业链没有延伸,相关产业人才得不到重视和发展。本土人才的培育也没有展现差异化的特点,农村人才与产业发展变得同质化,只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与热度,盲目扎堆地进行“流水线”式的培育。此外,由于农业生产的收益低、风险大,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还是选择外出务工。

4.组织联动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功能受限

农村社区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社会特质,由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乡村社会经济组织构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联结与有效互动。

首先是与村民委员会的联结。村民委员会是由村民直接民主选举产生的结构,实行民主决策与管理,进行自我监督,以达到自我服务的目的。理论上村民委员接受上级政府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接受上级党委的领导,属于各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但两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目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缺乏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机理的认识,导致基层党组织对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权产生混淆,由此造成“权力泛化”的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统一包办村民委员会事务,插手村民委员会重大决策,曲解“自治”的内涵,弱化村民自治组织功能的发挥。另一种情况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面临“边缘化”的困境,影响其本质功能的发挥。

其次是与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的联结。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农村公共事务、农民自发组织所形成的非政府性质便民服务、农村生产技术服务、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另一类是以合作经济为首的乡镇村集体经济、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和以非公经济为主的公司、集团、企事业单位、商业银行等组合而成的经济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与这两类农村社会经济组织联系紧密,农村社会经济组织需要在其内部设立党组织;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这些农村社会组织中依旧“缺位”。有的社会经济组织没有建立党组织,有的即使建立党组织也是名不符实,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党的组织在社会经济组织中无法发挥监督功能,党组织被动架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未能得到真正发挥。

五、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

面对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所面临的多元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套既富有创新性又紧密贴合实际需求的策略体系,旨在全面激活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功能与引领作用,从而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够稳健且高效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进。

(一)夯实集体经济基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实力,促进产业兴旺

首先,增强政策扶持与资金引导。党和国家应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中关于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人口就业创业、农产品安全、农村乡风文明、农机补贴、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金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利民便民政策的“落地”。另外,政策实施与制定需要集思广益,在强调权威顶层设计的同时,要汲取地方群众实践的经验智慧和突出体现农民的切身利益。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村集体经济,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特别是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项目),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其次,多元化发展集体经济。应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除了基础的农产品生产外,还应积极拓展农业向旅游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等领域的转变,努力构建起集农业生产、加工制造、销售运送、服务售后、文化宣传等为一体的融合产业链,以全面提升村集体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另外,创新建立可持续性的村集体经济融资机制也是重中之重。需要整理和吸收碎片化的农村政策资金,实现资产的统一管理,确保持续稳定的分红收益。同时,通过招商引资与村民入股等形式,形成企业、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体,共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推动资金的高效运转以产生更高的收益。最后,为了弥补制度供给的缺陷,必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释放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赋予村集体经济更多的资产权能,营造有力的政策环境。

最后,建立科学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登记、评估、监管和运营的透明化、规范化。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明确产权归属,保障集体成员的权益。

(二)优化组织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治理有效

第一,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引领能力。通过定期举办政治学习活动,开展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干部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除了政策思想层面上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纪律的常态化学习,也要灵活结合当下乡村振兴、产业结构升级、集体经济壮大、环境保护整治等实际开展特殊专题性学习培训,突出实践联系理论,通过安排人员外出学习、调研,组织专家网络教学、现场指导,宣传典型等新的教学、培训模式来切实提高推进农村基层党员的工作能力。

第二,优化组织结构。选拔年轻有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干精神的干部担任党组织带头人,建立健全支部书记管理新规、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提升党组织的整体领导力和执行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面对复杂严峻的乡村振兴工作,构建激励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前提下要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工资物质报酬与工作相匹配。各类补贴、补助与年底绩效考核奖励要及时发放、按量补贴。重点关注与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特别是村级党组织中能力突出者能够通过提拔、考录与遴选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或者事业编制单位。减轻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经常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支撑点。另外,在保障体系上要建立容错纠错的制度,消除其“不犯错”“不作为”的思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党员投身乡村振兴过程中未曾涉足的领域,积极承担责任,踏实努力干事。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其退休工资、医疗养老保险待遇和社会地位。

第三,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机制,确保村民在乡村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民主协商、集体讨论等方式,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三)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深入挖掘与传承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映照在农村大地的真实体现,勤劳俭朴的农耕文明、戒骄戒躁的务实精神、守望互助的哲学意蕴、内外兼修的情感价值、无私奉献的理想追求、仁爱正义的思想理念等这些都是值得挖掘的文化元素和保护的文化精髓。组织专家学者和乡土文化爱好者深入挖掘本地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活动等形式展示乡土文化魅力。加强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防止文化流失。在乡村组织丰富多彩的乡风文明建设活动,搭建农民公共文化活动的实体中心,评选农村“好儿媳”、整洁“好庭院”、优良“好家风”,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个人、荣辱事迹等,在传承中创新性发展中国乡土文化。

二是推动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推动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结合产业发展、旅游资源、互联网技术,打造具有当地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链,在传承中创造性转换中国乡土文化。

三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图书馆、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培育农村文化共同体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权威与公信力重塑的过程,有益于夯实其文化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将农村文化共同体这个“农民精神家园”变成可利用的基层资源,妥善处理好党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干群关系,尊重乡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对农民群众的组织力和凝聚力。

(四)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激发乡村活力,促进人才振兴

首先是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农村本土人才的培育。根据不同任务目标,重点强化基础生产、商业经营、社会服务、农业技术、文化旅游、网络电商等新型农民的培育,突出当地客观事实与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出“农村人才驱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子。针对农村青年和本土人才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扶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治理人才。

其次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吸引城市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到乡村创业就业。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搭建创业平台等方式降低他们在乡村创业就业的成本和风险。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企业等引进农业生产、装备技术、农村产业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人才,为其搭建技术转换农业成果、科研产出实际效用、创业增值产业发展的多功能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农村人才发展氛围。为此,需要改善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切实提高农村人才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留任机制,确保人才能够在乡村安心发展,无后顾之忧。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对人才的关怀和支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真情实意留住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五)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一是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与覆盖面,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提升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医疗条件、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等措施满足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注重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以确保所有村民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升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要推动乡村环境的改善。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垃圾分类、生态农业等环保措施的实施。通过这些努力,改善乡村的卫生状况,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和宜业。

(六)加强联动合作,形成治理合力,共促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创新自治机制,推动两者在乡村振兴中的协同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第一,明确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体制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这是村民自治机制运转成功的前提基础和政治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不只体现在某一特定环节上,而是贯穿于整个村民自治的全过程。要正确引导民主选举风向、适时把握民主决策航路、规范协调民主管理问题、坚定维护民主监督权威,以高质量党建自上而下融入村民自治。其次,立足村民主体性建构,实现主体有效的高参与度村民自治。村民参与程度决定自治治理的效度,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多元协商自治的内涵,不能将村委会几个人的意志代表多数人村民的意志,要协调多元化的主体意识,凝聚自主化的主体共识,确保村民自治的目标导向不偏差和行动质量不降低。最后,规定有效的村民自治实施范围。一是自治的重心要下移,呈现“片区自治”“院落自治”“小组自治”等形式。二是要控制自治单元的合适规模,防止人口数量太多、空间区域过大、文化跨度有差等现象的发生。

第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基层社会经济组织的耦合。社会经济组织应该遵循“应建尽建”原则在组织内部成立党支部,或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派出机构的形式,入驻社会经济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为党的组织建立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党组织设立上,按照社会经济组织所带有的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在农业生产产业链、农村产业专业园、专业技术合作社上建立党组织;依靠社会经济组织的辐射联系功能,在农村行业协会、农村企业龙头、村民乡贤理事会中设立党组织;突出社会经济组织跨地域性质特点,在村村联合、村企结合里设立党支部或实行支部联建,真正让小村庄融入大党建,小党员发挥大能量。此外,党的组织在农村基层社会经济组织中的角色职能定位不能模糊,要运用可操作的工作方法,强化党组织的监督效应,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经济组织的发展动能,实现社会经济组织健康持续。

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将进一步增强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全面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8+15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s://www.gov.cn/zhuenti/2017-10/24/conterd_5234876.htm.

[3] 仲祖文.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农村工作的固本之举——一谈学习贯彻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N].人民日报,2015-06-19(2).

[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2024-06-3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6/content_6960213.htm.

[5] 王同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8(8):15-19.

[6] 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69-77.

[7] 梅立润,唐皇凤.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证成和思路[J].理论月刊,2019(7):5-12.

[8] 潘传辉.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人民论坛,2019(8):40-41.

[9] 夏银平,汪勇.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内生逻辑与提升路径[J].理论视野,2021(8):80-85.

[10] 毛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引领作用——基于南街村、周家庄与官桥八组的典型调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4):81-88.

[11] 周永伟,李彦霖.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宁夏社会科学,2023(2):66-73.

[12] 杨雅婷.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2(30):37-39.

[13] 卢迁迁.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3(20):169-172.

[14] 陈晓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以福建省三明市“跨村联建”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2):46-53.

[15] 王蔷.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基层党建问题研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玉杰村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 (6):115-121.

[16] 黄梓沁,廖入漫,邹歆宇,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发展探究——以雅安市多营镇五营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1):168-171.

[17] 孙卫拿,黄晓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21(27):10-13.

[18]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2-95.

[19] 王同昌.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创新及实现路径[J].中州学刊,2021(10):11-16.

[20] 陈善友.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定位及其运行逻辑[J].人民论坛,2020(21):64-65.

[21] 马勇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及实现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2017(5):94-101.

[22] 中共中央组织部.2016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2017-06-3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630/c1001-29375762.html.

[23]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2022.06.29].https://www.gov.cn/xinwen/2022-06/29/content_5698404.htm.

[2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EB/OL].[2023.06.3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9177.htm.

Rural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Lea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Goals, Foundations, and Paths

Jinqun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Sociology, Beijing 100732)

Abstract: Rural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serves as a pivotal aspect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holds immense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inherent functions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goals, foundations, and specific paths in lea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ssential functions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enable them to play a core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providing political leadership, guiding development, serving the masses, nurturing talent, and engaging in social governance, they offer solid political, organizational, and tale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rural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also faces challenges and issues in lea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impera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novate organizational methods, leverage service functions, stimulate organizational vitality, and enhance their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Party Building

作者简介:石金群,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