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与翻译原则

2024-12-19 00:00:00胡开宝李苏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翻译原则多模态特征

摘 要:多模态外交话语在宣传外交思想、推进外交工作、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多模态外交话语研究对丰富外交话语研究的内涵和深化外交话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界定和分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及其翻译原则。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多模态、可视化、匹配性和互动性等,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对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原则产生了影响。在翻译多模态外交话语时需遵循忠实、协调性和文化适应性等原则,以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多模态外交话语的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外交话语;特征;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H315.9 DOI:10.12002/j.bisu.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4)05-0014-13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语,即使用两种及以上人类感官功能或符号资源的话语,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语言符号和包括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在内的非语言符号共同参与人际交流与互动。学术界围绕多模态话语开展了诸多研究(如Kress amp; van Leeuwen,1996;张德禄,2009;朱永生、严世清,2011;Kaindl,2013;Dicerto,2018),但迄今为止,尚未对某一具体领域的多模态话语的分类、特征及其翻译原则进行深入探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从语言学、翻译学和外交学等视角开展了外交话语研究(如Chilton amp; Lakoff,1995;魏在江,2006;Babb,2012;范武邱、信萧萧,2017;孙毅、李明明,2022;范大祺、孙琳,2023),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以语言文字模态为研究对象,对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及其翻译关注不够。需要指出的是,多模态外交话语在宣传外交思想、推进外交工作和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多模态外交话语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外交话语研究的内涵并深化外交话语研究。鉴于此,本文拟在对多模态外交话语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讨论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及其翻译原则。

一、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界定与分类

1. 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界定

模态指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通道与客观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方式,也可指人们赖以创造意义并实现交流和互动的符号资源。多模态话语也称多模态语篇,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颜色、空间和手势等多种符号资源相互交织、共同建构意义的话语形式。譬如,课堂教学话语涉及视觉和听觉两种感知通道,学生不仅需要使用眼睛阅读课本、观看PPT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还需要听教师讲课。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话语属于多模态话语。此外,大多数儿童读物虽然主要与视觉相关,但常常包含文字和图片等两种符号系统,因而亦可归类为多模态话语。不难理解,多模态外交话语指关于外交思想及其举措的多模态话语,利用两种及以上的感官通道或符号资源,通过图像、音频、视频、颜色、空间和手势等表现外交思想或外交举措,推动国际关系和国际交流的发展。多模态外交话语主要表现为不同感官通道或不同符号资源的有机整合,既涵盖文字和口语等语言文字模态,也包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非语言模态。语言文字模态外交话语通常只利用一种人类感官功能(即视觉),或者仅采用一种符号(即语言文字符号),而多模态外交话语则多采用两种及以上人类感官功能/符号。譬如,阐述和介绍外交思想或外交举措的图书,如果包含文字、图片、表格等两种或以上的符号,则可将其视为多模态外交话语;与外交思想或外交举措相关的影片同样会利用人类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功能,亦可归属多模态外交话语。

与单一语言文字模态的外交话语不同,多模态外交话语通过使用多种感官通道或符号资源,给读者或受众带来直观、生动的交流体验,并在不同文化或社会背景的受众之间建立起情感纽带,有利于提高其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多模态外交话语超越了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主的交流方式,通过视觉艺术、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等多种手段,拓宽了外交话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事实上,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多模态外交话语已成为各国宣传外交政策和举措、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2. 多模态外交话语的分类

根据话语形式的不同,多模态外交话语可大致划分为10类。①图书和教科书:如果涉及外交话语的图书或教科书中配有插图、照片、表格和图表等,就可视为多模态外交话语。②海报和图片:为引起受众的注意,用于宣传我国外交思想的海报或图片,往往使用文字、图像、色彩和版式等多种模态。③新闻报道:常常将文字、图片、图表和互动元素等模态融合在一起,叙述和阐释新闻事件。④影视节目:包含音频或对话、视频、背景音乐、声效和字幕等多种模态。⑤网站:一般包含文字、图像、音视频和交互式元素,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网站内容,为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⑥漫画:将图像和文字结合在一起讲述故事,前者用以呈现情境、角色和动作等,后者用于表达对话和描述情感。⑦社交媒体: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常常使用推特、脸书、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来表达外交立场,传递外交信息,一般使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表情符号等模态,这些模态相互补充,共同表现思想和情感。

⑧口头外交交流:外交演讲、外交谈判、双边或多边会议以及新闻发布会等口头外交交流活动常常伴有视觉呈现和体态语言,需要利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通道。⑨书面外交文件:外交声明、公报和条约等外交文件常常包含国徽、图表和其他数据可视化手段,以增强外交文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⑩外交活动:外交会晤、宴会、互赠礼物和签字仪式等外交活动本身便是一种多模态外交话语,既凭借语言模态进行交流,也通过包括姿态、服饰和仪式等在内的非语言模态来表达思想与传递信息。

根据涉及领域的不同,多模态外交话语可以划分为多模态经济外交话语、多模态军事外交话语、多模态科技外交话语、多模态体育外交话语、多模态文化外交话语、多模态能源外交话语和多模态环境外交话语等。多模态经济外交话语是关于国际经济合作的多模态外交话语,具体包括关于经济外交的音视频、图片、社交媒体、网站、国际会议、双边或多边谈判与交流、书面外交文件以及经济外交活动等。多模态军事外交话语旨在推进国际军事交流与合作,具体包括国防部或军队有关部门主办的记者招待会、军事谈判、双边或多边防务论坛/军事合作会议,关于军事外交的音/视频、图片、社交媒体和网站以及国防白皮书等。多模态科技外交话语指涉及双边或多边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多模态外交话语,具体体现为以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主题的谈判、会议、音视频、图片、相关合作文件、国际科学展览和国际科研成果等。多模态体育外交话语旨在推进国家间体育交流与合作,具体包括关于体育外交的图片、音视频、书籍、协定以及各种类型的国际赛事(如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等。多模态文化外交话语是关于文化外交工作的多模态话语,具体包括记者招待会、国家领导人对外讲话以及关于文化交流的协议和联合声明等。多模态能源外交(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关于能源资源、技术、市场以及与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外交互动,旨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寻求国际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话语指涉及能源政策、能源合作与能源安全的多模态外交话语,包括国家领导人关于能源问题的演说,相关专题的展览、宣传册、网站和社交媒体等。多模态环境外交话语涉及全球环境治理,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具体表现为关于环境问题的官方文件,国家领导人讲话,新闻发布会,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展览、图表和图画、艺术作品以及音视频等。

二、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

多模态外交话语本质上是多模态话语与外交思想和举措的有机融合,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多模态性、可视化、匹配性和互动性。

1. 政治性

政治性是多模态外交话语作为外交话语的重要特征。从话语内容的角度看,多模态外交话语可以体现国家的外交思想、外交立场和外交举措,反映一个国家关于具体国际事务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态度和立场,通常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从话语主体的角度看,多模态外交话语的主体是政府、国家领导人、外交官和组织机构等,这些主体的身份均具有政治色彩。从话语目的的角度看,多模态外交话语承担着推进国家外交战略实施、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使命。从以上3个角度可以看出,多模态外交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2. 多模态性

多模态性是多模态外交话语区别于语言文字模态外交话语的重要特征。多模态外交话语综合运用了语言文字模态和非语言文字模态或符号,如图像、手势、音乐、音调、颜色和空间布局等。非语言文字模态与语言文字模态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参与意义表达。在漫画和广告语篇中,语言文字模态和包括图像在内的非语言文字模态之间的结合与互动是意义生成的关键。多模态性使话语意义的表达更加准确、深刻、生动、直观。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模态具有意义表达的确定性,能指与所指之间对应准确,但其表现较为抽象;非语言模态生动而直观,但在意义表现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如果缺乏图像符号或其他非语言模态,意义表达则往往抽象、枯燥,增加受众理解的难度;而如果没有语言模态,受众则只能依靠“意会”或根据图像理解,往往会导致信息的误读。譬如,在外交工作场景中,空间的运用、座位的安排、外交官员之间的距离以及会议室的布局等都与等级和对话的开放性或当事者之间的关系相关。说话的声调、音量、音高和节奏会显示说话者的情感状态以及具体观点的重要性。

有必要指出,外交话语的多模态性具体表现为不同模态的运用:①语言文字模态,包括书面文件、声明和演讲等;②副语言模态,包括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③图像模态,包括图片、地图、图表和颜色等;④音频和视频模态,涵盖语音元素、音乐和声效等非语言元素,以及电影和视频等;⑤象征符号模态,包含国旗、徽章、表示身份或权威的服装(如军装)等;⑥仪式模态,包括礼炮、欢迎仪式和官方晚宴等。这些模态以非言语表达的方式展示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对宾客的尊重。

3. 可视化

可视化指将信息或内容以图片、图表、视频和仪式等形式来呈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视化拥有了新的含义,即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等将数据转化成图形或图像。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利用图像和图表等形式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因此,可视化是人类话语的重要特征,对于多模态外交话语而言尤其如此。如前所述,多模态外交话语不仅运用语言文字模态,还利用包括图像和图片等在内的非语言文字模态,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更是进一步推进了非语言文字模态在外交话语中的应用,外交话语的多模态性和可视化特征因此愈加明显。事实上,图像、图片、音频和视频等非语言文字模态在外交话语中的应用可以发挥简化信息、识别模式、促进理解与接受、提高沟通效率等作用。一方面,利用图表和图像来呈现复杂的数据,可以使信息或内容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对具体事件或现象发生发展的趋势、异常点和模式的识别更加便捷。另一方面,这些模态的运用可以使思想或观点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而且更有利于扫清文化障碍,方便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关思想与信息。

一般而言,多模态外交话语的可视化特征体现在以下5种模态的运用中:①图表与图形,包括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区域图、散点图、雷达图、热力图、树形图和网络图等。图表与图形的使用可以实现复杂数据/变量及其所体现的趋势和特征的可视化,进而有利于降低相关信息或内容的理解难度。②象

征符号。外交话语的可视化包括使用具有文化意义的颜色、旗帜和徽章等,这些符号可以表达不同意义,如蓝色与和平、稳定、合作等含义相关,红色则代表警告或紧急状态。③布局与设计。外交文件的排版、布局和特殊版式(如粗体字、下划线或文本框)均为多模态外交话语可视化特征的表现。④身体语言与表情。外交官的身体语言(姿态、手势等)和表情可以表达一定的态度、意图和反应。⑤音频和视频。音频、视频和动画可以用来传达更为细腻的信息。

4. 匹配性

匹配性指多模态外交话语在不同层面协调一致,以确保有效地传达外交理念和外交信息,并与不同国家的受众产生共鸣,具体表现为话语与情境、内容与形式、话语与受众以及不同模态之间的匹配。

(1)话语与情境的匹配

话语与情境的匹配指多模态外交话语强调与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安全等情境之间的匹配以及话语与行动之间的匹配。第一,在国际政治局势或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紧张时,外交话语通常会更加谨慎、委婉,以避免激化矛盾。第二,在世界经济繁荣时,外交话语呈现开放、包容的特征,而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时,外交话语往往会强调国家利益,带有更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第三,外交话语应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与价值观,否则可能会导致外交话语失效甚至产生反效果。此外,外交话语必须考虑国家安全,如军事安全和网络安全。在面对安全威胁尤其是军事安全威胁时,外交话语通常会更加坚定、激烈。第四,外交话语建构强调言行一致。外交话语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话语本身,还取决于是否有具体行动的支持。言行不一致或缺乏后续行动会削弱外交话语的信誉。

(2)内容与形式的匹配

内容与形式的匹配指在多模态外交话语中,不同模态的选用应与话语内容相契合,以确保外交话语的内容被清晰且恰当地呈现出来。首先,选择的模态要与多模态外交话语建构的目的相一致:如果多模态外交话语旨在传递信息和呈现数据,就可选用各种图表与图形;如果多模态外交话语意在说服,就可选用视频或图片。其次,多模态外交话语的风格应与外语话语的内容相契合:如果多模态外交话语涉及重大外交问题,其语言表述通常正式而庄重;如果多模态外交话语旨在建构良好的双边关系,其语言表述通常简明扼要。最后,多模态外交话语选用的音频应与其话语内容匹配,背景音乐、语调和音量等需与话语内容或信息一致,如倡导和平的外交话语可以选用平缓、温和的背景音乐。

(3)话语与受众的匹配

话语与受众的匹配指多模态外交话语的内容、话语形式或方式、话语模态以及话语策略需要与受众的偏好和接受习惯等匹配。为实现有效沟通,通常需要采用受众熟悉的语言和术语,依据受众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认知能力、信仰和价值观等来确定话语内容、话语形式或方式以及话语策略。对于具有专业背景或高学历的受众,话语内容可以较为专业、复杂;对于普通受众,话语内容则要通俗、简单。在话语形式方面,对于年轻受众,可以选择视频和社交媒体等传播媒介;而对于年长的受众,则可以选择报纸和电视等传播媒介。

(4)不同模态之间的匹配

不同模态之间的匹配指多模态外交话语的不同模态之间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以提高多模态外交话语的表现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一方面,包括书面文字和口头演讲在内的语言模态需要与身体语言、图像和音乐等非语言模态在主题及风格上保持一致,相辅相成。语言模态可以提供详细分析和说明,非语言模态可以增强语言模态的情感和感染力。图片和图表可以支持语言模态所表达的观点,概括或强调语言模态的主要内容;色彩和图像的风格需要与话语的风格与内容保持一致,否则会造成混乱,误导受众。另一方面,在多模态外交话语中,不同模态的排列和视觉层级的安排通常与信息的重要性保持一致,即重要信息放在显著位置,次要信息放在其他地方。此外,在视频或音频内容中,视觉和听觉模态的节奏与节拍应该同步,背景音乐应与视觉元素的变化保持同步,以提供令人愉悦的体验。

5. 互动性

互动性指两个及以上事物相互作用的特征,通常指信息的交换、影响和反馈循环。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双向交流。信息在人际交流参与者之间双向流动,交流因此更加深入且富有成效。参与者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贡献者。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引导交流活动的发展。

②实时反馈。参与者能够及时了解具体理念和举措结果,或收到相关各方的评价,并据此调整工作方案。多模态外交话语的互动性特征指多模态外交话语涉及的不同模态之间、不同模态与受众之间、有关当事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在多模态外交话语中,人们会同时运用语言文字模态和非语言文字模态,不同模态之间相互作用。非语言文字模态与语言文字模态相互影响,可以补充、强调甚至取代语言文字模态所表示的信息。另一方面,凭借社交媒体平台,政府官员或外交人员可以通过即时发送推文和直播讲话等形式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记者招待会、外交会谈和外交谈判等形式的多模态外交话语涉及新闻发言人或官员与记者之间以及不同国家官员之间的互动,因而具有显著的互动性特征。应当指出,在国际谈判和危机管理等活动中,多模态外交话语的互动性十分重要。不同国家的代表需要灵活地回应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并争取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

三、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原则

作为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机构话语,多模态外交话语的建构旨在利用图像、文字、音频、视频、颜色和手势等模态传递外交思想或外交理念,塑造国家形象,建立和维护国际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涉及音频、视频、体态语言、视觉辅助材料以及情境等多个模态的翻译处理。在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各个模态如何传达意义以及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幻灯片、图表、地图等视觉辅助材料可以补充或强化口头表达,应与口头话语同步翻译。包括手势和面部表情在内的体态语言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常传递重要而微妙的外交信息,在解读这些信息时需要结合特定国家或地方的文化传统。鉴于此,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不仅要准确再现原文语言模态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忠实传递原文中非语言文字模态蕴含的信息,还应关注多模态外交话语模态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并充分考虑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在色彩或图像等方面的差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卓有成效地翻译多模态外交话语,准确客观地向国际社会宣传我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举措,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应当着眼于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及其建构目的,遵循忠实、协调性和文化适应性等原则。

1. 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指译文应忠实再现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古往今来,中外学者一直强调译作应当忠实于原文。Tytler(1791)指出,译作应当完整再现原文的思想且风格要保持一致,具备原作的通顺特性。严复(1981)也主张译作应当忠实于原文,通顺而雅致。可见,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首先应遵循忠实原则。一方面,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需要准确传递语言模态文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及其意义、风格和功能;另一方面,准确再现非语言模态所蕴含的信息同样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需要做到语义忠实、风格忠实、形式忠实和情境忠实等。

(1)语义忠实

语义忠实指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应忠实再现原文的概念意义和非概念意义,全面体现原文的外交理念和政治立场。概念意义又称外延意义,指词语或短语所指的对象;非概念意义包括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主题意义和搭配意义等。多模态外交话语应当准确传递原文所表达的所指意义、情感、色彩和语气,完整再现原文的信息、内容以及深层含义。

(2)风格忠实

风格忠实指多模态外交话语的译文应当再现原文的风格,追求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的一致或近似。多模态外交话语涉及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其风格会因具体语境或说话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为此,译者应在分析词汇和句式结构应用的基础上确定原文风格,并通过对具体目的语词汇或句式结构的运用再现原文风格。

(3)形式忠实

形式忠实指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应当尽量保留原文的各种非语言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本结构、图片、符号、布局等视觉元素,以及音频和视频素材中的声音、音调和节奏等。形式忠实涵盖版式与布局、图像与符号、节奏与时间以及技术约束等层面的忠实。版式与布局指书面文件的字体、标题、编号和对齐方式等视觉元素。这些元素直接关系到外交话语的正式程度和可读性,应在翻译中予以保留。图像与符号指外交话语中包含的国徽、有关组织或机构的图标以及文化标识等,承载着身份标志和特殊含义。节奏与时间涉及音视频的语音节奏、停顿和强调等。这些元素与语言元素一起直接参与话语意义的表达,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不变。技术约束指多模态外交话语尤其是数字媒体的运用常常会受到一些技术上的制约,如字幕字数和网页布局等方面的限制。这些约束应当在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中得到体现。

(4)情境忠实

情境忠实指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应完整再现原文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相关特定语境。外交话语通常与特定的历史与政治背景、地缘政治因素、交际目的以及文化隐含等情境密切相关。具体来看,历史与政治背景指外交话语产生时的历史事件、政治环境和国际形势;地缘政治因素指外交话语中与特定地理政治情境因素相关的元素;交际目的指外交话语的交际意图;文化隐含指外交话语中与特定文化相关的暗示或隐含意义。应当指出,要准确、完整地翻译外交话语,就应忠实地再现外交话语的历史语境、政治背景、地缘政治情境和交际意图等。

2.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指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不仅要强调语义忠实,还要保证不同模态之间信息的同步与协调。在多模态外交话语中,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话语意义的生成。为此,译者应当保持多模态外交话语翻译文本中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之间的相关性与协调性,确保不同模态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如果需要对原文中的某个模态进行调整,就应对其他模态也进行调整,以保持译文意义表达的统一。以视频作品和漫画作品的翻译为例,多模态外交话语翻译的协调性原则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

①视频作品的声音和图像是同步进行的,因此,视频作品的字幕翻译应注意保持语言和画面的协同,译文应与视频内容相吻合。此外,字幕的位置、色彩、字体大小等也应与视频内容协调,避免干扰观众观看图像或画面。不仅如此,字幕出现和消失的时间还应与对话节奏相匹配,以方便观众的阅读和理解。

②视频作品的配音翻译应尽量做到译文的节奏和人物角色的发音口型与原视频同步,避免给观众留下不协调的感觉。

③作为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漫画的翻译应保持文字和图像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文字与空间之间的协调性。第一,漫画的翻译文本应贴合漫画图像所表现的场景和情感,图像和文字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话框或旁白框中的翻译文本应与画面中的动作、表情等信息相匹配。第二,漫画的对话框或旁白框空间有限,其翻译应与这种空间限制保持一致;必要时,应对译文进行删减或调整以维持漫画的原有布局。第三,字体和字号应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化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原则主张不同文化主体应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等方面相互磨合,以实现彼此的互相适应。个体或群体在面对不同文化环境时,应理解、沟通、和谐相处,并且在必要时调整自身行为和思维模式以适应新的文化规范与价值观。这种适应性不仅涉及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还包括对社会习俗、交往礼仪、工作习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认识和适应。就多模态外交话语翻译而言,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译者认识、理解、尊重目的语和源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贯彻忠实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礼仪等,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语的语言文化规范,对原文中容易在目的语群体中引起误解、产生混淆甚至引起反感或不满的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作出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外交思想或外交举措的跨文化交流得以和谐而自然地进行。与其他话语相比,作为政治话语的外交话语富含文化元素,多模态外交话语的文化元素更是直观、丰富。因此,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有必要贯彻文化适应性原则,以确保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提高外交话语译文的接受度和说服力,维护和促进国际交往的和谐,并促进受众对原文信息或内容的理解。

一般而言,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特定的语言模态或非语言模态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汉语文化体系中,红色象征喜庆、吉利、兴旺发达或者革命和进步,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但在英语文化体系中,红色却象征血腥暴力、财政亏损或放荡淫秽等,具有负面的象征意义。同样,有些手势或视觉符号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具有积极内涵,在另一个文化体系中却可能是消极的。对于这些意义不同的模态,如果不按照文化适应性原则作出必要的调整或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容易使受众产生误解,甚至引发冲突。为此,译者应当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的语文化,包括历史、政治制度、诗学传统、宗教信仰和礼仪等,根据特定文化元素的重要性以及受众的了解程度选择保留原文中的哪些文化元素,亦可以通过省译、替换和重述等方法来处理可能与目的语文化规范相悖或可能导致冲突的原文内容,确保译文内容贴合目的语文化受众的接受

习惯。

此外,文化适应性原则还要求译者在深入理解源语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把握并明示原文隐含的文化内涵,以确保准确传递原文思想和内容,促进受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请看下面的例句:

原文: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大力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要顺应人民的要求。

译文:In our vigorous campaign against corruption, we have punished both “tigers”

and “flies”, corrupt officials irrespective of ranking, in response to our people’s demand.

在例句原文中,“老虎”和“苍蝇”分别为高级官员和基层官员的隐喻。如果采用直译法译作tigers和flies,国外受众很难理解。为此,译者采用解释性翻译方法,在tigers和flies后面添加corrupt officials irrespective of ranking,对tigers和flies所指的对象进行说明,以准确传递原文内涵,方便受众理解。

再如,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体系的核心术语之一“大国外交”常被误译为major-power diplomacy。由于power在国际政治中总与霸权联系在一起,该译名会使目标语受众误将我国的大国外交理解为霸权外交。大国外交强调的是中国作为大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非追求霸权,因此根据文化适应性原则,“大国外交”应译作major-country diplomacy。

结语

本文在对多模态外交话语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及其翻译原则。研究表明,多模态外交话语具有政治性、多模态、可视化、匹配性和互动性等显著特征。这些特征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义、风格、形式以及情境等层面遵循忠实的原则,还需关注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之间的协调性及文化适应性,确保译文准确再现原文思想和内容,并贴合目标受众的接受习惯。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多模态外交话语翻译原则的理解,而且能为多模态外交话语翻译实践提供指导。然而,多模态外交话语的复杂性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可着重考察不同国家多模态外交话语的异同,探讨如何利用语料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升多模态外交话语翻译的效率和精准性。

参考文献:

[1]BABB G. International rhetoric and diplomatic discourse: A South African/Canadian indigenous encounter[J]. African Yearbook of Rhetoric,2012(3):7-20.

[2]CHILTON P amp; LAKOFF G. Foreign policy by metaphor[C]//SCHÄFFNER C amp; WENDEN A L. Language and Peace. Amsterdam: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5:37-59.

[3]DICERTO S. Multimodal 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 A New Model for Source Text Analysis[M].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8.

[4]KAINDL K. Multimodality and translation[C]//MILLÁN C amp; BARTRINA F.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Routledge,2013:257-271.

[5]KRESS G amp;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Routledge,1996.

[6]TYTLER A F.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 London:T. Cadell,1791.

[7]范大祺,孙琳.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译者思政意识实践路径初探[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1):80-90.

[8]范武邱,信萧萧. 外交翻译中的口吻传译[J]. 上海翻译,2017(6):16-20.

[9]孙毅,李明明.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意图隐喻甄别、理解与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6):32-50.

[10]魏在江.从外交语言看语用含糊[J]. 外语学刊,2006(2):45-51.

[11]严复. 天演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2]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1):24-30.

[13]朱永生,严世清. 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信息:胡开宝,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教授,201620,研究方向:话语研究、语料库翻译学。电子邮箱:2019001@shisu.edu.cn

李苏瑶,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201620,研究方向:话语研究。电子邮箱:0213100651@shisu.edu.cn

Th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Multimodal Diplomatic Discourse

Hu Kaibao / Li Suyao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Multimodal diplomatic discours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diplomatic ideologies, advancing diplomatic endeavours, and shaping national images. Conducting research on multimodal diplomatic discours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diplomatic discourse studies and for deepening the exploration in this doma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multimodal diplomatic discourse, and describes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he underlying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odal diplomatic discourse encompass its political nature, multimodality, visualisation, compatibility, and interactivity. These attribute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rinciples that guide the translation of multimodal diplomatic discourse. Given the objective of constructing effective multimodal diplomatic discourse, transl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fidelity, coordination, and cultural adaptability to ensure th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of meaning.

Keywords: multimodality; diplomatic discourse; feature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责任编辑:刘继安)

猜你喜欢
翻译原则多模态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抓住特征巧观察
目的论忠实原则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52:17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20:43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54:13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考试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 13:47:37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