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是引领广大中小企业提质升级的重要参照。基于“资源基础—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的过程视角,析出专业化能力、精细化程度、特色化优势、创新型效益的核心特质,进而从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构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内涵框架。结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办法,借助工信主管部门的统计调研确立评价指标体系,以2019—2022年451家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DEA法评价发展质量,并提出改进策略。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分行业企业发展质量排名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区域企业发展质量排名为:华东、西南、华南、华中、西北、华北、东北。围绕主业突出的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问题显著,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内涵;评价体系;改进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态势。2022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突破80万亿元,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提质升级,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成的梯度培育格局。作为优质中小企业的“排头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到28.7%,平均研发强度达到8.9%,平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7项,近三年70余家企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近两年1500多家企业承担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成为引领中小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示范标杆,对其开展发展质量评价,不仅为实时总结发展经验提供数据支撑,还为持续推进政策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企业的资源编排能力(Adomako等,2022;程虹和郭超然,2024),现有文献主要从竞争优势视角阐释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质量内涵。例如资源基础、动态能力、战略柔性和价值导向是塑造世界一流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动力来源(黄群慧等,2017);质量效益、绿色发展、社会共享、创新驱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是提升上市企业发展韧性的关键能力(田丹和丁宝,2023);质量提升、内在能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和柔性化发展模式则是提升小微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锁箭等,2021)。国有企业方面,社会价值驱动、资源能力突出、产品服务一流、透明开放运营、管理机制有效、综合绩效卓越和社会声誉良好是高质量发展的七个核心特质(黄速建等,2018),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自主创新、需求牵引、互助协作、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则是衡量发展质量的关键标准(厉以宁,2020)。由于长期深耕于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资源的重组与编排(reorchestration)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存在显著区别,其对于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的关注和要求(Audretsch等,2018;董志勇和李成明,2021;Lei和Wu,2022),决定了其发展质量的内涵不能直接套用现有观点,而需从专业化能力、精细化程度、特色化优势、创新型效益等方面寻求内涵重构。
而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评价,现有研究仍然选用传统的企业经营绩效和创新绩效作为评价标准。经营绩效方面,大多数研究使用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来进行评价,认为盈利能力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表现(Johann等,2022;王伟光和韩旭,2023;葛宝山和赵丽仪,2024)。而相较于经营绩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其突出的创新能力(Schenkenhofer,2022),使得创新绩效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其中部分研究从过程创新角度出发,选择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体现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质量水平(曹梦弋和夏青,2023;伍中信等,2023),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全要素生产率较难精准衡量企业创新能力(Saunila,2020)。随后其他研究转向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视角,使用专利的数量指标来进行评价(王伟楠,2023;张司飞和陈勇岐,2023;陈金勇等,2024)。考虑到“策略性创新”和“创新泡沫”的存在,专利的数量并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创新成效,曹虹剑等(2022)进一步从专利知识宽度和被引次数来衡量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质量。
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改进策略,现有研究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从组态路径视角提出相应措施。例如相机转换“地域邻近式—专业邻近式—前瞻性跨界”的知识搜索策略是引导企业从被动服从转向对等议价知识权力的进阶路径(贾依帛等,2022)。中小企业创新依赖于内外部创新资源(HervásOliver等,2021),推动“技术资源—组织需求—外部环境”的协同联动是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高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夏清华和朱清,2023),而同步塑造“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转化能力—数字化抓取能力”则是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高双元创新绩效的关键动力(杨林和徐培栋,2024)。考虑将双元创新融入企业数字创新战略,李振东等(2023)进一步从“动态能力—冗余资源—环境动态性—数字创新”提炼出实现专精特新企业高企业绩效的适配组态。差异化的组态路径虽然为改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提供了个性化的策略选择,但受制于研究案例的特殊性,相应的改进策略在行业推广方面将受到进一步限制,具备普适性的改进策略仍尚付阙如。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局限性:一是按照“资源基础—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的过程视角析出企业发展质量内涵的研究仍然较少,缺乏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具体研究;二是沿用传统的绩效指标评价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质量研究的仍然较多,缺少基于特色内涵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三是基于案例研究析出组态路径进而提出企业发展质量的改进策略研究较多,缺少根据评价结果,考虑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视角提出改进策略的研究成果。为此,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边际贡献:一是基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核心特质,阐释了围绕“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的概念内涵;二是根据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办法,并结合工信主管部门的统计调查,聚焦发展质量的概念范畴确立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在利用DEA法识别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改进企业发展质量的具体策略。
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内涵框架
(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核心特质
差异化的资源基础决定了企业调试、更新、重构、再造资源的空间及能力,并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遵循“资源基础—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的分析逻辑,析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核心特质。
在经济增速放缓、工业品价格下降、企业盈利规模收紧、经营风险概率上升的背景下,传统仅重视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强调“大而全”而忽视“大而强”、“小而精”的速度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此通过追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引导企业实现集约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范式集成统一的质量型发展模式成为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周志龙等,2021)。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次提出:“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在这种意义上,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为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指明了路径方向。
其中,专业化是相对于多元化业务而言的,对于资源基础(尤其是资金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不仅难以塑造企业独特的技能和专长,还容易诱导企业重回重视规模发展而忽视质量效益的“老路”,尤其是在追赶超越阶段(李玉刚等,2022)。相反,专业化意味着企业需要长期将资源集中在某一细分市场领域,在经历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沉淀后构筑起专利壁垒与技术门槛,使得企业从事的业务具备独特性、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并在相应领域拥有足够的业务主导权力。
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而言,精细化奉行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资源配置原则。精细化一方面意味着企业能较同行业竞争者提供更具品质标识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协同需求主体和定制化配套将核心技术持续做精、做细(赵晶等,2023),并获取更高的价值增值乃至定价权力。另一方面还预示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聚焦精益管理开展长期的资源投入(尤其是管理费用投入),推动企业管理体系与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从而支撑企业管理能力在产品与服务上的稳定复现。
对于拥有特色资源基础的中小企业而言,利用独特的技术、工艺和原料,提供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是其迅速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而如何积累特色资源,则要求企业在产品架构和功能架构中精准定位和布局产品的技术路线(刘维林,2012),一方面实施差异化的资源配置策略稳步培育“护城河”,增强企业特色资源基础的“稀缺性”与“不可模仿性”;另一方面聚焦特色产品和服务投放更多的营销资源,通过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与价值,来打造品牌知名度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创新型意味着企业将发展视为创新驱动的结果。对于研发资源不足的中小企业而言,要求企业保持主业定力,不仅需要在资源限制的情境下舍弃一部分来自于“容易做的事情”所带来的短期收益,还要合理化解较高的技术研发风险,并寻求缩短创新沉默周期的有效途径(Yang和Yang,2021),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发资源的使用效率。创新型要求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关键技术领域保障研发资源的可持续投入,通过推动“技术—市场”的正反馈链环回路,塑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上述资源配置方向的指引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显著的竞争优势。从数据上看5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60%以上的企业位于工业基础领域,70%以上的企业深耕行业十年以上,并且其平均注册时间在16年左右,80%以上的企业处于本省细分行业第一的位置,大多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营收的比重达90%以上。综合来看,“专业化能力,精细化程度、特色化优势、创新型效益”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能够体现发展质量的核心特质。
(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概念内涵
根据专业化能力、精细化程度、特色化优势、创新型效益的核心特质,进一步从“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阐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概念内涵。内涵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主业突出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基础前提。随着企业专业化能力的持续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细分产品领域和业务结构上的专注将收获主营业务收入和市场占有率的双重回馈,而占据稳定的“利基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贾依帛等,2022),主业是否突出则决定着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潜力。
质量效益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表现形态。质量效益是企业精细化程度和综合收益的有机结合,反映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治理水平的高低。质量效益的提升过程会直接体现在为客户提供的技术和产品上(曾宪聚等,2024),具体表现为技术特性(技术方案、标准等)满足行业、企业技术升级需求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产品特性(功能、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满足消费需求能力的持续升级。
市场优势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支撑保障。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的特色化优势为企业发展构筑起模仿壁垒(Imitationbarriers)与隔离机制(Isolatingmechanism),而壁垒的高低与隔离机制的强弱则决定着企业发展的稳健性(Makadok,1998)。因此建立特色化的市场优势是支撑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保障。
技术引领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根本动力。作为创新主体的微观企业(杨林和李敏,2023),在技术与市场的互动过程中,创新型效益是推动两者螺旋式上升的“催化剂”,源源不断的创新收益不仅为企业开展新一轮的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投入,还为企业提供了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的市场条件,驱动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可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概念内涵定义为:聚焦专业化能力,精细化程度、特色化优势、创新型效益的核心特质配置资源,并追求“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目标的企业发展优劣质态。需要强调的是,不同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于位处产业基础的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其发展质量理应拥有更加鲜明的状态特征。也就是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发展质量的内涵方面存在区别与联系。区别主要体现为三者在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程度方面的强弱差异,联系则体现为三者在专业化能力、精细化程度、特色化优势、创新型效益核心特质方面的逻辑一致性。
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前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分析可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聚焦专业化能力,精细化程度、特色化优势、创新型效益的核心特质来配置资金、管理、营销、研发等资源,并以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为发展的目标状态。这其中潜在的投入—产出逻辑为评价方法的选择指明了方向。考虑到DEA法是基于多种要素相对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擅长评价包含多种投入产出指标的决策单元(DMU)效率。因其具备不需要假设最佳生产前沿的函数形式,从而可以避免如传统核算方法和SFA方法因生产函数误设而导致的结构偏差,也无须像回归那样对残差进行假设,无须事先确定指标权重,不受指标量纲性影响等诸多优点,常用于评价发展质量水平(唐娟等,2020;杜运周等,2022),因此本文选用DEA方法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
DEA基本模型包含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其中较常用的是BCC模型,该模型可计算出总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且总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而鉴于传统的BCC模型不能区别效率值为1的DMU之间的差异,为了方便比较各DMU效率高低的实际情况,借鉴范旭等(2020)的做法,选择使用DEA超效率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关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条件,按照“核心特质—认定条件—指标对应”的逻辑对投入产出指标特征进行初始操作化处理,具体如表1所示。专业化能力方面,《办法》强调企业长期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在特定业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要求企业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以上,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不低于70%,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不低于5%。精细化程度方面,《办法》关注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性能国内领先,注重各环节的精益管理水平,要求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并取得相关管理体系认证,或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特色化优势方面,《办法》重视细分市场,强调主导产品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品牌推广方面持续宣传具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要求主导产品在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创新型效益方面,《办法》强调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针对上年度营业收入总额不同规模的企业,设置近2年研发费用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的下限;同时要求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建各类研发平台;拥有2项以上与主导产品相关的Ⅰ类知识产权,且产生经济效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认定时还有产业链配套指标(是否发挥了“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等重要作用)和主导产品所属领域指标(是否属于重点产业领域)。考虑到此两项为初始认定条件的判别型指标,故不对其进行指标设计。。
根据投入产出指标的初始化特征,结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内涵,进一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投入指标,考虑到期间费用(包含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能够综合反映企业当期的各项投入水平与投入结构,可以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李粮,2019),因此从期间费用视角进一步明确投入指标变量。在主业突出方面,为坚持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企业需要持续且稳定的资金支持和保障,资金长期配置的结果一方面反映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上(即专业化的资产构成),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企业负担的财务费用上。财务费用的高低间接反映出企业在专业化能力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在质量效益方面,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投放的管理资源,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精益管理水平,因此选用管理费用指标作为该方面的重要投入指标。在市场优势方面,企业针对特色产品及服务进行持续地宣传推广意味着企业将会产生大量的销售费用,因此选用销售费用来反映企业在塑造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方面做出的努力。在技术引领方面,《办法》明确提出研发费用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是反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因此直接将该变量纳入投入指标体系。
对于产出指标。在主业突出方面,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的主业专业化程度,主营业务的增长率指标则通过反映企业在“利基市场”上的拓展速度,进而揭示企业的发展潜力,两项指标均能迎合主业突出的目标状态。在质量效益方面,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是企业质量效益的直接体现,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Rammer,2023),因此选取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反映企业在生产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性能方面取得的成就。另外企业取得相关管理体系认证,以及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也是企业质量效益的外在体现,两项指标均能迎合质量效益的目标状态。在市场优势指标方面,主导产品的细分市场占有率反映出企业构筑的特色化竞争壁垒,其高低直接体现了企业的市场优势。在技术引领指标方面,核心知识产权(尤其是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是反映企业创新产出质量的关键指标(张米尔等,2023),因此将其作为企业技术引领的产出指标。
为进一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相关变量指标的解释效力,本文在后续研究样本中挑选出14家河南省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指标体系展开调研评价。通过将本次调研搭载至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局的信息统计工作当中,并借助各地市工信主管部门的有关力量,对评价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完善。
调研结果显示,14家企业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案整体认同,但也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改进措施。其中8家企业认为投入指标应与研发强度指标保持一致,均使用比率指标进行反映。11家受访企业认为主营业务的增长率的指标和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指标高度相关,并且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本身就可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得出,因此建议删除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产出指标。8家受访企业提出企业所获取的相关管理体系认证,以及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仅是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资格中判定型指标,这些认证是评价之前就已获得,不宜作为评价发展质量的产出指标,因此建议删除。1家受访企业提出主导产品需限定为具备自主品牌,认为拥有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主导产品才能精准反映企业的市场优势,而不具备这一前提的主导产品“附加值”通常较低。3家企业认为发明专利的相对值指标较绝对值指标更能反映企业在技术引领方面的可持续性。
综合上述意见,进一步修正评价指标体系。投入指标方面,使用各期间费用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来修正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方面,删除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取得相关管理体系认证的数量,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认证的数量指标;使用拥有自主品牌的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替换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借鉴曹虹剑等(2022)的做法,使用研发平台输出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占企业当年新增专利申请数量的比例(发明专利强度)替代原有的有效发明数量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算过程具体如表2所示。
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9月公示的前四批92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筛选出在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上市的4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初始样本。考虑到首批认定时间为2019年,因此研究跨期选定在2019—2022年。对初始样本中的缺失数据DMU予以剔除,最终得到有效DMU1516个。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锐思金融数据库,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基于企业年报数据逐一匹配,并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正。
样本企业的行业与地域分布具体如表3所示。451家样本企业中超过90%的企业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领域。前四批9279家认定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也分布在上述5个领域中(高端装备制造占23.24%、新材料占22.00%、新一代信息技术占20.27%、生物医药占7.74%、节能环保占6.23%),这说明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具有代表性。地域分布方面,451家样本企业的地域分布整体呈现出“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格局。其中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为:江苏有98家,广东有59家、浙江有40家、上海有36家、北京有33家,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浙江有1078家、广东有881家、山东有770家、江苏有714家、北京有598家),这也反映出选择的样本企业地域分布具备代表性。
(二)DEA模型评价结果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从整体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总效率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2022年企业整体效率虽然达到0.682,但DEA有效的企业个数占比却不足8%,反映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对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发现,企业发展总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受前者的影响,而较低的技术水平是现阶段制约企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规模效率递增的企业个数占比降幅明显,与此同时,规模效率递减的企业个数占比却始终高于递增的企业个数占比,这说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模缩减问题较明显。
分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从总效率的变化趋势来看,样本期内仅有新材料行业的总效率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2022年新材料行业的总效率达到0.739,增幅高达5.12%。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疗、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其他行业的总效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而其中生物医疗行业整体降幅明显,其余行业的增幅均超过2%。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行业呈现出“降—升—降”的“h”型趋势,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甚至跌破0.620。对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样本期内仅有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实现同步增长。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纯技术效率虽呈上升趋势,但规模效率却降幅明显,其余行业则呈现出相反态势。结合总效率变化趋势可以判断,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主要由技术驱动,而生物医疗、节能环保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质量却遭受技术水平的严重制约,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则受规模缩减导致发展质量急剧下滑。
分区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从总效率的变化趋势来看,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区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效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而东北、华中区域企业的总效率则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总体来看,华东、华中区域企业的增幅分别达到2.49%和1.34%,而华北、西北区域企业的跌幅却达到4.96%、1.33%,东北、华南、西南区域企业的总效率整体变化并不明显。结合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华东、华中和华北、西北总效率向相反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受纯技术效率影响,这也反映出各区域企业在技术进步程度方面的显著差异。
进一步使用DEA超效率模型来识别样本期内分行业、分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水平的整体排名情况。分行业来看,从图2中可知,样本期内各行业的超效率值均小于1,反映出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新材料、节能环保行业的超效率值均超过0.7,位列第一梯队;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疗行业的超效率值均超过0.66,处于中游水平,位列第二梯队;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的超效率值仅为0.628,位列第三梯队。
分区域来看,从图3中可知,华东地区企业的超效率值达到0.831,位列第一梯队;西南、华南、华中地区企业的超效率值均在0.7左右徘徊,位列第二梯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企业的超效率值位列后三位。整体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到西、从南向北梯次减弱的分布格局。
五、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改进策略分析
(一)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分析
针对DEA无效决策单元,可通过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分析,识别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资源错配及效率损失。为此将未达到DEA有效的,按照投入冗余指标和产出不足指标的发生频率按照高低水平进行分组排列,具体如表7所示。
投入冗余率方面,财务费用比率指标的冗余率高达71.51%,反映出聚焦主业突出的资金投入并没有转化为有效产出,而过高的财务费用也说明企业仍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研发投入强度的冗余率为20.34%,考虑到其关联产出需要经历市场需求惯性的调整,企业自身技术准备以及创新更替滞后期的影响,研发投入的作用质效需从更长的时间跨期进一步考虑。管理费用占比指标的冗余率为4.62%,反映出接近二十分之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管理资源利用方面的集约程度不高。销售投入占比指标的冗余率仅有3.51%,反映出“小巨人”企业在营销费用的控制方面表现得相对较好。
产出不足率方面,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指标的不足率高达61.58%,表明主业优势不突出已成为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临的显著问题。主导产品营收占比的产出不足率为8.78%,说明近十分之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场优势仍不明显,细分市场竞争力和主导产品知名度仍然不高。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产出不足率为2.59%,发明专利强度的产出不足率为1.13%,反映出绝大多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质量效益和技术引领方面表现较好。
(二)具体改进策略
财务费用比率的投入冗余问题明显,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的产出不足问题显著,反映出专业化能力不强导致的主业不够突出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最大障碍。高投入、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具有的高度经济正外部性(陈金勇等,2024),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临的融资渠道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交织形成“创新悖论”,不仅加剧了企业深陷“低质创新—微薄收益”的恶性循环,还导致企业无法在专业化领域建构起稳定的主业竞争优势。企业依靠的“利基市场”逐渐缩小使得企业不得转向多元化的市场寻求生存机会,围绕主业突出的基础前提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了克服这一悖论,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机会窗口。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释放更多的企业特质信息(包含现实经营情况和未来前景信息)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从而降低银企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并缓解企业面临外源的“融资歧视”;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资产作为产品或服务参与市场交易时,能够直接获取增值收益,增加内部现金流,为企业发展提供内源融资支持(何瑛等,2024)。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作为引导企业对接多层资本市场、数字供应链金融,以及数据资产化应用的基本前提,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发展阶段面临的融资错配问题,并为企业持续强化在相应领域的专业化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邢新朋等,2023)。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质量效益、市场优势和技术引领方面的发展质量水平也将得到持续提升。对于改善企业质量效益而言,数字化转型通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邓悦和蒋琬仪,2022)、可视化管理模式的普及、市场动态响应、资源配置优化、智能战略决策等方面赋能企业运营管理,进而在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定价与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提升企业管理资源的精益管理水平(陈剑等,2020),从而降低运营风险并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巩固企业市场优势来说,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重塑一方面可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价值创新途径来强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入云上网”、场景复现、远程运维等途径来拓宽产品的场景应用和营销渠道,进而提升特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强化技术引领来看,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的数字感知、数字抓取、数字转化能力(杨林和徐培栋,2024),不仅为企业技术路线的超前预测和研发风险的精准研判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手段,还为企业开展创成式设计、虚实融合试验、场景式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限度地集约了企业研发投入资源,并激发了更多颠覆式创新成果的产出。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改进策略。通过构建如式(1)所示的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数字化转型策略的质效。在开展回归之前首先对原始数据的异常值进行剔除,并确认样本数据平稳且变量共线性问题在控制范围以内,其次使用Hausman检验来判断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最后使用系统GMM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hqdit=α0+α1digit+α2scaleit+α3humit+α4costit+μi+εit(1)
式(1)中,hqdit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采用投入产出总效率反映;dig_rateit表示数字化转型,与年报中涉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词频信息相比,资产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情况,为此借鉴王超等(2023)使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附注披露的年末资产明细项中与数字化相关部分的资产规模来衡量企业数字化水平。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借鉴刘飞(2020)确定数字化关键词条,其次利用锐思金融数据库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信息,识别含有数字化转型关键词条的资产规模作为数字化转型资产,最后采用数字化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代理变量。企业规模scaleit、员工人数humit、期间费用占比costit为控制变量。μi为个体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干扰项。
从表8中可知,数字化转型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两种模型的相关性和显著性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结果较为稳健。通过将总效率为1的DMU剔除,并保留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DMU作为研究样本,从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四个方面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发展质量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除了针对市场优势的正向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数字化转型在其他方面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数字化转型更能将企业资源集中在细分市场领域,通过持续提升精益管理水平,来构筑专利壁垒与技术门槛。但在借助数字工具拓展营销渠道,建立市场优势方面,现阶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仍存在短板弱项。进一步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于冗余程度最高的财务费用比率指标的影响效果。可以发现,推动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比率,这也反映出数字化转型在缓解融资约束,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质效。
为进一步识别数字化转型在各个行业、区域之间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差异化影响,按照样本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区域展开分样本回归分析,具体如表9所示。分行业来看,推动数字化转型均能显著改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的发展质量;而分区域来看,仅有华东和西南地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够带动发展质量的提升,说明华中、华北、华南、东北和西北地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仍然不高,数字价值实践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和释放。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作为优质中小企业的“排头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质量已成为引领广大中小企业提质升级的重要参照。基于“资源基础—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的过程视角,析出专业化能力、精细化程度、特色化优势、创新型效益的核心特质,进而从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构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内涵框架。结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办法,借助工信主管部门的统计调研确立评价指标体系,以2019—2022年451家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DEA法评价发展质量,并提出改进策略。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2)分行业企业的发展质量排名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区域企业的发展质量排名为:华东、西南、华南、华中、西北、华北、东北。(3)在主业突出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财务费用比率的投入冗余问题明显,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的产出不足问题显著。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改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的具体策略。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建议:
(1)建立企业发展质量专项评价机制,常态化监测发展质量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考虑到动态监测对于产业政策精准实施的关键作用,为此可借鉴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基于“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构建企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常态化开展专项评价。一方面设置年报机制,在动态检测各行业、各区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水平的基础上,组织先进经验案例申报,树立一批典型标杆企业,并以《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案例汇编》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形成示范效应。另一方面设置红线机制,实时监测并预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运行风险。对于发展质量水平下降趋势明显的行业或地区,通过搭建“省—市—县”属地联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属业联动的工作组织网络,帮助企业制定提升路线,确保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水平在合理区间运行。
(2)划分企业发展质量进阶批次,差异化设置发展质量提升目标。研究结果表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质量存在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为此,可分层分类划分企业发展质量进阶批次。对于低效的行业或地区,应以提升纯技术效率为目标,可通过加大以“创新平台×”、“中试平台+”、科技大市场等先进适用技术供给为手段的科技成果赋智专项行动来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突破;对于处于中游水平的行业或地区,应以提升规模效率为目标,可通过借助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活动,强化以高端需求适配为导向的质量标准品牌赋能专项行动来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模发展;对于高效的行业或地区,应以提升总效率为目标,可通过畅通以“市场—技术”循环堵点为任务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专项行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
(3)创设多维增值服务体系,多元化改进企业发展质量。研究结果表明,财务费用比率的投入冗余率最高。为此,应加快构筑“专精特新贷”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专精特新贷”关于银行直贷、银担合作、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的推广力度,加快“专精特新板”建设步伐,推动金融机构增量、扩面、降价支持“小巨人”企业融资需求,让“小巨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研究证实,数字化转型在改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质量方面效果显著,为此一方面应重视数字化转型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引导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对接多层资本市场与数字供应链金融来持续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创新数据资产融资新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可聚焦“数据要素×”激发新型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借助推行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机遇实施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同时引导企业重视数据要素的流通复用价值,鼓励企业开展研发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服务化、销售场景化的商业模式转型,持续强化企业在质量效益、市场优势、技术引领方面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虹剑、张帅、欧阳峣、李科,2022:《创新政策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2]曹梦弋、夏青,2023:《产业政策与“专精特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0期。
[3]陈剑、黄朔、刘运辉,2020:《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管理世界》第2期。
[4]陈金勇、汪小池、长昊东、田洁,2024:《“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科研管理》第3期。
[5]程虹、郭超然,2024:《资源编排视角下企业质量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来自“泸州老窖”的案例》,《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6]邓悦、蒋琬仪,2022:《工业机器人、管理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中国软科学》第11期。
[7]董志勇、李成明,202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改革》第10期。
[8]杜运周、刘秋辰、陈凯薇、肖仁桥、李姗姗,2022:《营商环境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模式——基于复杂系统观的组态分析》,《管理世界》第9期。
[9]范旭、李键江、李蓓黎,2020:《财政分权对我国基础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宏观质量研究》第4期。
[10]葛宝山、赵丽仪,2024:《创业导向如何影响专精特新企业绩效?——创业拼凑和组织韧性的多重中介作用》,《科学学研究》第4期。
[11]何瑛、陈丽丽、杜亚光,2024:《数据资产能否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12]黄群慧、余菁、王涛,2017:《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国际经验与中国情境》,《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13]黄速建、肖红军、王欣,2018:《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14]贾依帛、苏敬勤、马欢欢、张帅,2022:《全球价值链嵌入下隐形冠军企业知识权力演化机理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第3期。
[15]李粮,2019:《价值创造、信息传递与企业系统和谐度关系研究——基于期间费用支出有效性发挥的视角》,《经济问题》第3期。
[16]厉以宁,2020:《中国道路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宏观质量研究》第2期。
[17]李玉刚、叶凯月、吴朋,2022:《研发投入、市场化程度与企业专业化经营》,《科研管理》第4期。
[18]李振东、梅亮、朱子钦、吴欣桐,2023:《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字创新战略及其适配组态研究》,《管理世界》第2期。
[19]刘飞,2020:《数字化转型如何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三重影响机制》,《财经科学》第10期。
[20]刘维林,2012:《产品架构与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本土制造业突破GVC低端锁定的攀升途径》,《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21]锁箭、杨梅、李先军,2021:《大变局下的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当代经济管理》第10期。
[22]唐娟、秦放鸣、唐莎,2020:《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差异分析》,《统计与决策》第15期。
[23]田丹、丁宝,2023:《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组织韧性的视角》,《中国软科学》第9期。
[24]王超、余典范、龙睿,202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数字化——垫脚石还是绊脚石?》,《经济管理》第6期。
[25]王伟光、韩旭,2024:《企业战略性技术创新与产业自主可控水平》,《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26]王伟楠、王凯、严子淳,2023:《区域高质量发展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科研管理》第2期。
[27]伍中信、黄滢滢、伍会之,2023:《专精特新政策会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吗?——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证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8]夏清华、朱清,2023:《“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式创新的组态分析与范式选择》,《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0期。
[29]邢新朋、陈田田、刘天森,2023:《共生视角下中小型战略新兴企业数字化转型组态路径研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30]杨林、李敏,20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演变历程、机理及态势》,《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31]杨林、徐培栋,2024:《有无相生:数字化背景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双元创新的前因组态及其效应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第2期。
[32]曾宪聚、曾凯、任慧、曹春辉,2024:《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研究:综述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期。
[33]张米尔、任腾飞、黄思婷,2023:《专精特新小巨人遴选培育政策的专利效应研究》,《中国软科学》第5期。
[34]张司飞、陈勇岐,202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科学学研究》第4期。
[35]赵晶、孙泽君、程栖云、尹曼青,2023:《中小企业如何依托“专精特新”发展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基于数码大方的纵向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36]周志龙、邓茜、沈笑寒、肖轶伦,2021:《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模型研究——基于良品铺子的案例分析》,《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37]Adomako,S.,AmankwahAmoah,J.,Donbesuur,F.,Ahsan,M.,Danso,A.andUddin,M.,2022,StrategicAgilityofSMEsinEmergingEconomies:Antecedents,ConsequencesandBoundaryConditions,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31(6):102032.
[38]Audretsch,D.B.,Lehmann,E.E.andSchenkenhofer,J.,2018,InternationalizationStrategiesofHiddenChampions:LessonsfromGermany,MultinationalBusinessReview,26(1):224.
[39]HervásOliver,J.L.,Parrilli,M.D.,RodríguezPose,A.andSempereRipoll,F.,2021,TheDriversofSMEInnovationintheRegionsoftheEU,ResearchPolicy,50(9):104316.
[40]Johann,M.S.,Block,J.H.andBenz,L.,2021,FinancialPerformanceofHiddenChampions:EvidencefromGermanManufacturingFirms,SmallBusinessEconomics,59:873892.
[41]Lei,L.N.andWu,X.B.,2022,ThinkingLikeASpecialistorAGeneralist?EvidencefromHiddenChampionsinChina,AsianBusinessamp;Management,21:2557.
[42]Makadok,R.,1998,CanFirstmoverandEarlymoverAdvantagesbeSustainedinAnIndustrywithLowBarrierstoEntry/Imitation,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7):683696.
[43]Rammer,C.,2023,MeasuringProcessInnovationOutputinFirms:CostReductionVersusQualityImprovement,Technovation,124:102753.
[44]Saunila,M.,2020,InnovationcapabilityinSMEs: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JournalofInnovationsamp;Knowledge,5(4):12601265.
[45]Schenkenhofer,J.,2022,HiddenChampions:AReviewoftheLiteratureamp;FutureResearchAvenues,"ManagementReviewQuarterly,72:417482.
[46]Yang,S.L.andYang,Y.,2021,Effect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putsonGlobalValueChainStatus,JournalofGlobalInformationManagement,29(5):3754.
ResearchontheDevelopmentQualityofSpecializedandSophisticated
“LittleGiant”Enterprises:ConnotationFramework,Evaluation
System,
andImprovementStrategies
YangYiandYangYanping
(SchoolofManagement,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Abstract:Thedevelopmentqualityofspecializedandsophisticated“littlegiant”enterprisesisanimportantreferenceforleadingthequalityimprovementandupgradingofSMEs.Basedontheprocessperspectiveof“resourcefoundationdynamiccapabilitycompetitiveadvantage”,thecorecharacteristicsofprofessionalcapabilities,refinementdegree,uniqueadvantages,andinnovativebenefitsareidentified,andthentheconnotationframeworkofthedevelopmentqualityofspecializedandsophisticated“littlegiant”enterprisesisconstructedfromtheperspectivesofprominentmainbusiness,qualityandefficiency,marketadvantages,andtechnologicalleadership.Basedonthemethodforidentifyingspecializedandsophisticated“littlegiant”enterprisesandwiththehelpofstatisticalresearchconductedbytheDepartmentofIndustryandInformationTechnologyofHenanProvince,theevaluationindexsystemisestablished.Using451specializedandsophisticated“littlegiant”enterpriseslistedfrom2019to2022astheresearchsamples,theDEAmethodisusedtoconductdevelopmentqualityevaluation,andtheimprovementstrategiesareproposedbasedontheevaluationresults.TheresultsshowthatthedevelopmentqualitylevelofChinasspecializedandsophisticated“littlegiant”enterpriseshasasignificantUshapedtrendoffirstdecreasingandthenincreasing.Therankingofdevelopmentqualityofenterprisesbyindustryis:newmaterials,energyconserva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newenergy,newenergyvehicles,highendequipmentmanufacturing,biomedical,newgener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Therankingofdevelopmentqualityofenterprisesindifferentregionsis:EastChina,SouthwestChina,SouthChina,CentralChina,NorthwestChina,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prominentissuesofinputredundancyandinsufficientoutputaroundthemainbusinessaresignificant.Promotingdigitaltransformationisspecificstrategiestoimprovethedevelopmentqualityofspecializedandsophisticated“littlegiant”enterprises.
KeyWords:specializedandsophisticated“littlegiant”enterprises;connotationframeworkofdevelopmentquality;evaluationsystem;improvementstrategies
责任编辑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