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中职旅游专业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旅游业转型对中职旅游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分析当前中职旅游专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调整职业培训计划等策略,以期提高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满足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旅游业转型;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一片光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游目的地国。然而,旅游领域专业人才的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该行业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基石,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填补旅游业人才缺口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然而,面对旅游业的快速转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却存在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融入市场,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与旅游行业前沿趋势紧密联系的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指导。此外,中职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着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促进中职旅游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个别学校的旅游教学发展缓慢
近期以来,中国旅游业整体展示出迅速增长的趋势,然而部分中职学校在旅游领域的进步却显得迟缓,在旅游专业的规划上缺失明晰的方向与核心重点,未能建立起具备显著品牌影响力的教育特色,致使其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发展滞后问题具体反映在课程体系的陈旧、教学模式的过时以及与业界实际需求的脱离等方面,且因缺乏有力的市场定位策略与特色发展路径,这些学校在吸引高质量生源及培育符合行业期待的高水平旅游专业人才方面面临困境。
(二)忽视旅游实践活动,培训实践难以实施
目前,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旅游教学领域,存在偏重理论课程而轻视实践环节的现象。学生们获得的实习机会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实习体验质量的波动性较大。部分学生甚至借助虚假文件来规避实习要求,这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理论知识向实践工作能力的有效转化过程受阻,学生在应对真实工作情境时显露出了经验与技能的匮乏;另一方面,实习管理的松弛状态与实习质量的波动性,进一步阻碍了学生接受系统化、连续性的职业培训,对其职业生涯的稳定发展构成了挑战[2]。
(三)忽视非智力学生因素的培养
旅游专业的教育范畴不仅涵盖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强调了诸如沟通艺术、服务心态及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培养。尽管如此,众多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偏重理智能力的提升,而相对忽略了非理智层面的培育,包括情绪管理、意志力锻造及个人兴趣的激发,这一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教育过程中若未能充分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会制约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释放,还可能削弱其在未来职业道路上的适应力与竞争力。
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中职旅游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调整与优化。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
随着智慧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将这些新兴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纳入课程体系。例如,增设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评估等课程,以满足行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旅游业转型要求从业者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因此,中职旅游教学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如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中职旅游专业应鼓励教师设计具有行业背景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旅游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中职旅游专业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旅游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同时降低实践成本,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中职旅游专业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培训、企业实践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了应对旅游业转型带来的挑战,中职旅游专业应组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行业前沿的教学指导。
(四)校企合作的深化与拓展
中职旅游专业应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具体的实践环境。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则可以借助学校的资源,进行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工学交替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与企业合作,推行工学交替制度,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前选拔优秀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1.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招聘实践中,应当采取进取性策略,赋予具备旅游业实际操作经验的师资以优先考量。此类教师因其深厚的业界底蕴,能将职场上的实例与经验生动融入教育环节,进而增强课程内容的应用价值与导向性。拥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理论知识,还能够依托真实案例剖析,引导学生洞悉行业的实际运行机制,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与求职竞争优势。借助具备实务经验的教学团队,中职学校能保障传授的知识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行业走向,明晰个人职业路径,从而在未来的就业领域中获得竞争优势。
2.教师定期进修和培训
为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与时俱进,实行周期性的教师研修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此类活动着重于为教师创造机会,使他们能跟进旅游业界的最新动态及汲取现代教育理念,促使个人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得到持续的丰富与优化。此外,此类活动亦能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与团队凝聚力,激发他们的教育热忱与创新能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以此途径,中职学校得以构建一支具备高水平、高度专业化素养的师资队伍,为旅游业教育的进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3]。
3.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中职学校需采取多元策略以增进教师的综合素养,涉及教学技艺、沟通艺术及创新意识等多个维度。精进教学技艺可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有效传递,加强沟通能力有助于构筑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桥梁,而培育创新意识则利于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发掘新颖的教学手段与策略。经由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院校能为学生呈现更高品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其全面发展。
(二)实施校企合作体系
1.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采取校企协同教育模式被视为中职学校增强教学实效的关键路径。通过与业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职学校得以将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境融入课程,为学生营造出贴近真实的职场环境。此教学策略的精髓在于贴近现实的劳动环境中获取的学习体验,不仅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也提升了他们应对实际挑战的能力,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构建了稳固的基石。
2.提供实习机会和员工再培训
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合作的支柱一方,企业有责任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学习并发展。实习构成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关键步骤,既助力学生洞察行业运作流程e867f99c8efa121bfd585e32a45e0df3与职业标准,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就业优势。反之,企业亦能借力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在职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及服务品质。这一交互式人才培养策略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与创新,同时,为学校开辟了一条与产业界紧密相连的教育资源通道,构筑了教育界与产业界互惠双赢的局面[4]。
3.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
为确保教育内容紧贴市场需求,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周期性的交流学术与产业资讯,双方能够协同探索人才培养的导向与策略,保证教育内容与业界需求的同步更新。这种持续的交互作用,不仅促使中职学校能灵活调整其教学规划及课程配置,也使企业得以把握教育领域的最新趋势,为人才引进与培育提供实用导向。强化校企间的互动合作,将促进资源的优化共享与优势互补,携手驱动旅游专业的前进步伐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三)调整职业培训计划设置
1.借鉴国外经验
中职学校应主动吸取国外前沿的旅游专业体系及课程配置经验,经由细致的对比剖析,并紧密联系我国旅游市场实情,创新教育手法与课程内涵。海外旅游专业领域在课程架构设计、教学策略、实务教学等方面有深厚的经验积累,这些宝贵经验对增进国内旅游专业的品质与成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透过融合海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案例,中等职业学校能够赋予学生更加丰富多元且具国际视野的学习经历,有力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2.强化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课程体系应紧贴旅游业的发展动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富含实用价值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关键的职业技能,而具备前瞻视野的课程则能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向,提升他们应对未来旅游市场变化的能力。透过开设与业界需求高度契合的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能确保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既与时俱进又具有针对性,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旅游领域的专业人才拥有环球视野及跨越文化边界的交流技巧。中职学校应采取开设国际化旅游课程、促动国际交流项目等策略,以期培育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与创新思维。这些国际化的课程设计不仅渗透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广泛知识,还融入了跨文化的沟通与管理技能,助力学生认识并适应多样文化环境下的旅游服务需求。透过亲历国际交流的经历,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异国的旅游文化,扩大认知边界,提升处理跨文化对话的能力,为将来的国际旅游职业生涯铺设稳固的基石。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专业面临着不断调整与优化教学策略的迫切需求,旨在贴合行业发展的实际诉求。通过强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建设、推动校企合作机制的深入实施、灵活调整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结构,以及拉近教育实践与师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等策略,可以显著增强中职旅游专业的品质与成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
[1] 施丽娟. 浅谈中职旅游教学中导游员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09(12):813.
[2] 唐君,杨辰晨. 把握中职旅游现状,改进中职旅游教学[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3: 4.
[3] 董玲玲. 促进中职旅游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J]. 考试周刊, 2013(74): 17-18.
[4] 褚一清.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研究[J]. 科学咨询, 2022(3):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