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可持续旅游的数字化转型和未来展望

2024-12-19 00:00:00张静
旅游纵览 2024年8期

摘 要: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文章针对乡村可持续旅游数字化转型进行分析,概括了乡村可持续旅游与数字化转型的要点,分析其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数字化节约成本、扩大受众和优化营销效果三点建议,明确了乡村可持续旅游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以期能够为乡村发展数字化旅游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可持续旅游;数字化转型;生态环境;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从我国进入工业4.0时代后,数字化转型成为各行各业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重要的时间节点,不难发现世界范围内始终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问题,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资源使用需求,“可持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乡村可持续旅游模式。近年来乡村可持续旅游在国内得到深入落实,但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存在一些阻碍。作为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此一来,通过乡村可持续旅游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与地域传统文化等的结合,为人类生态文明延续、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一、乡村可持续旅游与数字化转型

(一)乡村可持续旅游

乡村可持续旅游是在乡村旅游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旅游模式,即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自然景观以及风土人情等,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乡村特色旅游产品,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旅游业的效益,也有利于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最早的乡村旅游概念是在19世纪中叶提出。工业革命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追求乡村生活,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污染,享受平静、自然的乡村生活,“乡村旅游”概念由此萌芽。然而乡村旅游在当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该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开始有学者意识到乡村旅游对地区内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学术界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乡村经济水平,实现农民增收[1]。自此以后,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焦点逐渐转向农场旅游,同时,经济收益的提升亦成为显著关注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其他乡村旅游形式的忽视。此趋势持续至20世纪80年代,彼时,乡村旅游研究迎来新风向,学者们开始着重探讨农业、农民角色以及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策略,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多元价值。这一转变促使乡村旅游研究逐步与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紧密的联系。

(二)数字化转型要点

1.资源环境

乡村可持续旅游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一方面指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指生态环境。前者是以乡村中的自然景观为对象,包括景观的可达性、景区推出衍生产品的种类、当地民俗文化受保护情况,后者则主要是指空气质量和水资源质量等环境状况。

2.经济环境

在推动乡村可持续旅游发展进程中加强经济环境承载力,同样包括两点,其一是基础设施环境,其二是经济发展环境。前者除了乡村的食、住、行等情况外,还包括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及相关设施,为游客提供的体验式项目与活动;后者是指乡村在开发旅游业取得的收入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每年接待的游客总量以及行业投入的产出比等。

3.社会环境

所谓社会环境承载力,一方面可理解为社会心理的承载力,另一方面则是指社会支持的承载力。乡村可持续旅游数字化转型期间加强社会心理承载力,在保证村民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基础上,相关指标如下:所在地区可接待的游客最大人数、游客对乡村旅游项目的满意程度、当地村民的环保观念、旅游项目与景区等对当地村民生活的影响等。关于社会支持承载力,相关指标则包括:当地村民受教育与专业培训人数占比、地区政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整体思路等。

二、乡村可持续旅游的数字化转型实践面临的问题

尽管国内与国外旅游行业学者纷纷对乡村旅游展开讨论,但迄今为止,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仍然存在问题[2]。立足于整体角度,在乡村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乡村可持续旅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点问题:第一,成本居高不下。乡村资源具有特殊性,相关人员对乡村生态环境、地域文化与风俗以及乡村生活的理解尚不深入,导致其在发展乡村可持续旅游的过程中,投入成本过高,压缩了利润空间。第二,受众有限。乡村可持续旅游的推广实际上采用的手段较为单一,目前仍以官方网站为主,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有限,很难覆盖更多受众。第三,营销效果不够理想。乡村旅游活动显得较为单一,特别是在农业固有的局限性之下,基于乡村旅游的原始旅游形式,其创新动力不足。自然生态旅游与乡村健康旅游尚未构建起规模性与系统性的发展模式,这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

三、乡村可持续旅游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策略

(一)以数字化节约成本

乡村可持续旅游数字化转型期间,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够节约乡村可持续旅游在运营与宣发等环节产生的成本[3]。因为乡村旅游比较特殊,其具有的生态性,意味着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往往地处偏远,这增加了景区宣传和推广的难度。对景区的管理需要在宣传和推广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多元化推广路径,实现信息和目标游客的联结,扩大乡村可持续旅游的影响范围,从而吸引到大量目标游客参与生态旅游活动。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可利用现代化技术创新乡村可持续旅游的宣传、推广方法,在传统宣传推广模式的基础上作出创新,例如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游客的行为偏好信息进行分析,采集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信息。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将目标集中在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获取与乡村可持续旅游相关的数据,掌握游客参与乡村可持续旅游的活动信息,调整生态旅游宣传推广策略。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这与传统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相比,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4]。

(二)以数字化扩大受众

乡村可持续旅游利用大数据传播达到宣传的效果,这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有明显区别,大数据营销是在游客兴趣偏好、行为信息的基础上展开,与乡村可持续旅游受众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表现出有的放矢的特征,可以将推广营销信息直接送抵游客。通过分析关注群体,挖掘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用户,无须再局限于以往的用户群体,便可以将乡村旅游和各个地区的游客连接,为其推送关于乡村可持续旅游的信息[5]。

另外,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偏好信息,线上对生态旅游的搜索关键词,调整营销对策。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完成目标客户定位,优化宣传、推广效果,扩大乡村可持续旅游的受众。例如携程网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生态旅游活动当中,超45岁游客成为该旅游项目的主要受众群体,超60岁高龄游客的人数占比在70%以上。由此可见,老年人出行比例正在逐年攀升。对于以上目标人群,建议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中老年游客群体作出分析,采集其对生态旅游的兴趣爱好、行为数据等,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旅游服务。

(三)以数字化优化营销效果

乡村可持续旅游在数字化转型中,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可以帮助其缓解资金方面的压力。作为全新的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无论是在原有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开发,还是新建旅游景区,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景区不能获得符合预期的收益,会影响景区的运营,也不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导致恶性循环。在数字化转型之后,乡村可持续旅游应结合短视频和大数据进行营销,可以帮助旅游企业缓解乡村旅游景区开发面临的资金压力,优化景区的营销效果,甚至还可以带动乡村周边旅游资源开发,产生辐射效应。

四、乡村可持续旅游数字化转型的效果与展望

(一)数字化转型效果

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乡村可持续旅游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采取更加智能化的手段分析数据,以此达到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作用下,相关人员采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信息,更加精准地划分目标市场,使乡村旅游营销策略更加有的放矢,进一步增强乡村可持续旅游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

大数据与旅游营销相结合,在精准划分目标客户群之后,针对性地为客户推送旅游地点的广告,根据采集到的游客偏好信息、历史行为信息,可以利用大数据算法自动生成乡村旅游线路,设计乡村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体验,使其对乡村可持续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

大数据还覆盖了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平台中用户的评论获取反馈信息,掌握人们对乡村可持续旅游的看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乡村可持续旅游社交媒体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在行业内建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在大数据时代下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契机,推动乡村可持续旅游发展。

(二)数字化转型展望

第一,乡村生态环境监测。未来乡村可持续旅游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生态监测的重视,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乡村生态环境,利用传感器和卫星图像等现代技术,采集乡村地区的空气质量、水资源质量以及植被覆盖率等信息,全方位掌握生态环境质量[6]。大数据技术面向乡村景区可以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对游客游览景区的流量、环境质量等进行自动监测,根据监测所得数据调整景区的布局,既可以丰富游客在景区中的体验,又能够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从乡村可持续旅游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方面分析,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关注村部管理以及乡镇之间的联动,跟踪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购置等全过程,保证各项数字化转型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乡村环境污染防控。乡村可持续旅游的数字化转型,还需要重视环境污染防控,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乡村地区的污染源进行识别与监测。将其与预警机制组合,如果发现污染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保证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洁,同时也能够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建设智慧乡村。

第三,乡村文物保护。如果站在资源开发角度分析乡村可持续旅游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文物的保护、研究及传播等。首先是文物的保护,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乡村文物进行无损检测,可以预先避免一些损伤。其次,在文物研究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获取更加精准的数据,为工作人员的多维度分析提供支持。譬如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将已经损毁的文字复原,或者应用数字光谱技术对文物材质以及色彩等进行鉴定,数字仿真技术支持重现文物原貌[7]。最后,在文物传播领域,对于文物数字化的实践,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与宣传,或者通过与游戏、动漫等融合的形式,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壮大乡村可持续旅游的受众,从而为今后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提供助力。

五、结语

在乡村可持续旅游发展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创新乡村旅游模式,还能够在数字光谱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的支持下,采集广大游客行为偏好信息,优化乡村可持续旅游营销策略,保护乡村文物资源,自动监测乡村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生态旅游影响力。为此,发展乡村可持续旅游一方面要加快实现乡村可持续旅游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为乡村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持,提高乡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柯云翔,李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路径研究[J].内江科技,2024(6):88-90.

[2] 求巧巧,谭晗,刘菊前.农业现代化视角下农村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桐乡市石门镇为例[J].南方农机,2024(12):185-187.

[3] 梁耀锋,陈丽洁,劳海晴,等.农文旅与数字化的结合及其应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4(6):55-58.

[4] 项雨静.大数据背景下中国香港村落可持续旅游的可行性措施探究——以香港西贡盐田梓村为例[J].中国市场,2023(18):23-26.

[5] 焦云宏,龙文,金梅.可持续导向的乡村生态旅游内源式发展实践探索——以高黎贡山观鸟游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23(3):102-108.

[6] 傅玉敏.基于生态农业园模式的皖西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2(6):77-80.

[7] 姚旻,赵爱梅,宁志中.散居型村寨旅游“共生”发展机制与培育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9(12):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