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4-12-19 00:00:00周万波
旅游纵览 2024年8期

摘 要: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宜昌市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宜昌市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以宜昌市为例,探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其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实践路径,旨在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宜昌市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红色文化蕴含着革命先辈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宜昌市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宜昌市立足自身优势,大力促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宜昌市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宜昌市是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宜昌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宜昌市拥有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31处。这些红色资源主要分布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兴山县等革命老区。著名的红色景点有红二、四方面军会师旧址,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中共鄂西特委机关旧址,董必武故居等。每一处红色遗址,都凝结着党的革命初心和使命,展现了人民的革命精神。这些红色资源是宜昌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

二、宜昌市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宜昌市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宜昌市开展革命文物资源普查,落实各级政府保护管理职责,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设施提升工程,使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宜昌市突出“红色+”特色,推进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和文化创意产品。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宜昌市在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强度偏大,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文物本体和环境风貌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二是部分红色旅游产品内涵挖掘不够,趣味性、互动性不强,对游客吸引力有限。三是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偏远乡村的红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亟待完善。四是宣传推广的精准度有待提高,营销手段相对单一,品牌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三、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是赓续精神血脉的需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是革命老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宜昌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深入挖掘宜昌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用红色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我国发展路线,对于凝聚民心、汇聚力量,推动宜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可以盘活宜昌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红色旅游不仅能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促进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改善精神面貌,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三)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旅产业成为拉动内需、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柱。红色旅游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宜昌市立足自身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其作为推动文旅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要素配置,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宜昌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文化软实力。

(四)是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宜昌拥有丰富的革命遗址、革命烈士事迹等红色资源,这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宜昌还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特别是近年来,宜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正在形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宜昌还大力推进交通、电力、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同时,宜昌还拥有一大批精通文旅、创意、策划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一)高位推动,加强规划引领

在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高位推动和科学规划引领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发展旅游业既要抓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这个关键,又要抓体制机制创新这个根本[2]。从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来看,应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协调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统筹城乡区域、文化旅游等各类规划,都需要政府加强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将红色文化传承保护、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保护、大开发、大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工程

突出文旅资源的特色性和差异性,对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3]。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最鲜明的特色文化。革命老区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评估本地红色资源价值,突出精品意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在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旅游发展等方面具有标志性、引领性作用的重点工程,并以此辐射带动其他革命文物景区提档升级。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从全域旅游理念出发,统筹城乡区域资源,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打造跨区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文化特色村镇,实现区域联动、错位发展,打造红色旅游新业态。

宜昌市将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文旅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重点打造“两区两带多点”红色旅游格局。“两区”即长阳磨刀溪—大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五峰后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推进红二、四方面军会师旧址等红色景区提档升级;“两带”即沿318国道的长阳红色旅游带和沿巴东至建始公路的鄂西红色旅游带,加强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多点”即在秭归、兴山、远安、宜都、枝江等地,推进一批革命旧址、纪念设施的保护利用。二是重点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推出“宜昌红色文化寻访之旅”等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串联红色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三是重点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村镇。选取红色资源富集的村镇,探索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打造一批具有红色底蕴、鲜明特色的红色村镇。如鹤峰县走马镇红色小镇,以红二、四方面军鹤峰会师旧址为核心,集中展示了鄂西革命斗争历史;兴山县古夫镇,建设兴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新四军在鄂西北的光辉历史。

(三)强化保护,注重文旅融合

保护好革命文物,是红色资源永续利用和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文物承载着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弘扬革命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宜昌市注重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按照“应保尽保、应修尽修、应建尽建”的要求,建立健全红色资源保护长效机制。落实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革命文物日常管理责任制,开展革命文物资源普查,划定各类保护范围。结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设施提升工程,推进革命旧址、纪念设施修缮,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发挥宜昌生态优势、乡村文化,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宜昌深厚的峡江文化、土家风情,整合长江三峡、清江画廊等优质旅游资源,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乡村旅游业态,让游客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感悟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四)强化宣传,着力拓展市场

做好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宣传推介,对于提升红色品牌影响力、培育红色旅游消费市场至关重要。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游客的旅游消费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宣传推广理念和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声音,对于吸引游客、打开市场至关重要。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综合运用图文、音频、视频、虚拟现实技术(VR)等表现形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宣传格局,提高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精心设计体验式营销项目,打造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激发游客的参与热情,通过体验式营销,引导游客在互动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情感认同,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按照这一思路,宜昌市制作“宜昌红色之旅”宣传片,在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投放,精心举办“重走红军路·清江画廊行”等红色旅游推介会,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营销,打造“红色宜昌”公众号,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及时发布红色资讯并推送旅游产品。创新体验营销方式,推出沉浸式红色剧本杀、虚拟现实技术(VR)再现革命之旅等新业态,吸引年轻群体。举办红歌赛、长征体验营等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带动乡村旅游消费。通过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红色文化数字化呈现,提升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创新机制,强化要素保障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产业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从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红色旅游发展的实际来看,传统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旅游发展机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要素保障等方面集中发力,破除制约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构建促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例如,宜昌市在五峰后河生态旅游景区,通过实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合作方式,引导村集体、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务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联结紧密化的发展格局。在长阳磨刀溪景区,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旅游合作社,盘活闲置农房,发展红色民宿,让农民分享旅游发展红利。

五、结语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红色资源作用,赓续红色血脉。宜昌作为革命老区,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需要,也是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宜昌市立足自身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保护利用并重,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国革命老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周宇.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4(10):30-34.

[2] 李冠源,李冬娜.文旅融合下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3):71-77.

[3] 李竹青,孙瑞琦,刘英.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互馈机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3):39-41.

[4] 任佳豪,樊静,梁凯旋.红色旅游视域下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4(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