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明确了评价指标体系在规划环评中的框架作用,指出其能全面系统地研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以某地区为例,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具有层次清晰、指标全面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分析过程中,有助于加快实现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全面评估和科学预测,为规划制定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为其他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融入旅游乡村扶贫的路径”(项目编号:231100383230514)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突飞猛进,公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并因此衍生出更迫切的精神文明建设需求,旅游业就在这种环境下迅速成长。但由于早期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的逐渐积累,使得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的负面作用日益增加,在超过正面作用及影响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沉重负担。对此,学界开始探索是否能通过制订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来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参考,以期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某地区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约22 791平方千米。地形地貌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7~18.3℃之间,年降水量约1 600~1 800㎜。近年来,该地经济水平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各个区县旅游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形成了多条特色旅游线路。
(二)数据来源
文章的数据获取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从政府部门、统计机构获取有关人口、经济、旅游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研究提供客观的量化依据;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拓展词汇的研究资源;依托互联网收集游客评价、旅游相关的新闻报道等,辅助开展研究活动。
(三)采用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时,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是其核心步骤,即将复杂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得出其重要性排序结果,为综合评价提供量化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法对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展开定量分析,环境承载力模型主要考虑环境系统对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的容纳能力,以及对资源消耗的支撑能力;生态足迹模型则从消费的角度评估旅游发展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影响。
(四)结果分析
通过系统分析,笔者发现该地区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指标中,以下因素权重较高,对环境影响较为关键(见表1)。在生态方面,景区植被覆盖率变化权重显著,提示着提升景区的植被覆盖率,是维持当地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游客数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指标权重呈现增高趋势,意味着相关部门应合理控制游客流量,以免超出该地区游客承载力对生态造成破坏。在资源利用方面,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权重突出,这也是该地区旅游资源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旅游品质。
(一)构建原则
首先是科学性与预见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能够遵循旅游产业发展的底层规律和生态环境学原理,以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及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由于旅游产业会处于长期发展的状态,因此旅游环境的变化也是持续性的,这就意味着在制订评价体系时,需要合理预测旅游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未来影响,且体系能够随旅游产业发展及环境变化灵活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及环境变化[1]。
其次是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在总体规划角度下,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包含了经济、社会与自然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所以评价指标体系应将这些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在此基础上则需要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因子层等多个层次,以便评价体系能够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旅游发展及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
最后是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应当便于收集整理,以确保评价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评价指标代指的内容应易于理解,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和复杂的术语,且指标还需易于量化,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并合理控制定性指标比重,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2]。
(二)评价指标选取
1.自然环境指标
自然环境指标关注旅游发展对地区生态资源、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分为生态资源指标及环境质量指标两方面,其中生态资源指标需要获取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自然资源利用强度及生态敏感区保护的具体参数;环境质量指标则包括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和噪声污染状况。通过监测生态资源指标,能够及时发现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破坏程度,从而确定旅游开发产生的环境影响,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保护[3]。因此这些指标的制订需要参考国家及地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规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并结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质量标准内容,选取能反映环境质量及状况的真实指标数据。
2.社会经济指标
社会经济指标用于反映旅游开发对社区经济、社会结构造成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社区影响指标及经济效益指标两方面,而社区影响指标又包括了居民满意度、就业结构变化度与社区参与程度;经济效益指标则包括旅游收入、投资回报率及经济带动作用。对社会经济指标的评估,能够确定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评估旅游项目的回报情况及经济效益贡献度,这对获取更多资金投入到旅游规划及环境保护中也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构建社区影响指标需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实现。
3.文化资源指标
文化资源指标侧重关注旅游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指标内容上也应围绕这两方面确定。其中文化遗产保护指标包括文物保护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景观保护等;文化多样性指标则包括文化特色保持及文化交流与融合两方面。该指标的评估能够用于了解旅游发展对地方文化遗产及保护状况造成的影响,为弘扬地方文化特色提供支持,同时也能为旅游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提供地方上的人类学及社会学依据,但由于参考作用大于实际意义,因此可适当控制该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权重[5]。
4.生物多样性指标
生物多样性指标集中关注旅游发展对地区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在评估物种多样性指标上需考虑物种丰富性、濒危物种保护情况,在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上则参考生态系统结构、生态服务功能两方面。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生物多样性指标能够确定旅游发展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为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还能用于评估当地环境受到的影响及面临的潜在风险[6]。因此在构建物种多样性指标时,需要参考生物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区域物种分布情况及旅游活动的特点,选取能够反映物种多样性状况的指标。
(三)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结合了定性与定量,具有系统化、层次化特征的分析方法。这种特征使得层次分析法尤其适合用于构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在具体的做法上需要先分出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其中目标层指出评价的总目标,准则层则需包括四个纲领性指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生物多样性)所涉及的准则,并对总目标进一步细化,指标层则需在每一准则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之后则需要利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方法,计算不同层次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来保证判断矩阵的合理性[7]。完成所有的单层次排序计算之后,还需要计算所有因素对总目标的总排序权重,这一过程需要以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的顺序依次进行,同时也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才可得出评价模型。
2.指标体系的层级划分及结构
首先是目标层,目标层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最高层级,代表评价的总目标,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其次是准则层,是对目标层的进一步细化,会将总目标分成若干个具体评价准则或领域。此次研究中确定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四个大方向,分别关注各自的具体指标。
最后是指标层,指标层是在准则层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细化,因此其内容包括了一系列的评价指标,用于直接衡量旅游发展在各个领域内造成的环境影响[8]。
某省力图在下一阶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其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有海内驰名的生态旅游区,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该省将这一生态旅游区作为试点,执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体系中指标的设置如上文所述。在进行评价时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式,采集各指标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之后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层次及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最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及确定的权重,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生态旅游区当下的旅游发展状态并不会对区域自然环境造成显著影响,但相应地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潜在威胁。多方分析之后,评价组认为这应当是为了响应近年来“双碳”的要求与号召在经济发展上作出的牺牲,而在生物多样性上面临的潜在威胁,则被认为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必然影响。基于这种评价结果,评价组为该生态旅游区下一步的发展制订了如下建议: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资源保护率;二是促进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平衡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三是深入挖掘和传承文化遗产,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订和实施珍稀动植物保护计划。
综上所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相较传统评价体系具有更全面、更详细且更为彻底的评价优势,同时其评价结果也能表现出更强的综合性与总体性特征。因此在推动地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慎重选取总体规划的评价角度,并合理制订评价的指标及参考依据,以使评价体系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推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1] 方迪可,吴柳芳,蒋欣慰.旅游度假区规划环评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低碳世界,2021(1):216-218.
[2] 韦玮.乡村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23(8):30-36.
[3] 王冠柏.旅游轨道交通的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J].环境影响评价,2022(1):53-58.
[4] 李蕊.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7):114-116.
[5] 王淑新,何红,付恒阳.评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一种新方法:旅游热足迹[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5):203-208.
[6] 王洵,王亚维.探讨农业生态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现代农业研究,2021(1):25-26.
[7] 胡溦,孙长城,杨庆,等.重庆市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特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11):151-157.
[8] 孙泽乾,杨晓霞.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9):96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