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价值不可估量。但在旅游业发展中,文化遗产地的开发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环境破坏以及文化失真等问题。同时,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文化遗产地也迎来了经费增加、公众关注度提升等机遇。文章深入分析了这两者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一系列协调发展策略,例如强化政策与法律支持、创新规划与管理模式、促进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以及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等。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有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如何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文章将深入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深远的意义。它们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生动记录,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民族情感。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守护民族记忆、延续文化血脉的基石,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相关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并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其得到应有的关注、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后人留下更加丰富、完整的历史文化财富。
(一)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在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一方面,文化遗产地开发过度商业化现象尤为突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许多地区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无视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独特性,导致其原始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遭受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古建筑被肆意改造成商业设施,传统习俗被简化为肤浅的表演项目,使得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打折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也因此被严重削弱。另一方面,环境破坏问题也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由于旅游业迎来发展热潮,大量人流和车流涌入文化遗产地,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不仅严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更对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威胁着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二)旅游开发带来的机遇
旅游开发无疑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启了多维的机遇之门。从经济维度深入分析,旅游业的兴旺为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随着游客流量的稳步增长,旅游收入也呈现强劲增长趋势。旅游收入有效渗透至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不仅为古迹修缮与文物维护提供了坚实支撑,使得古迹得以复原、文物得到妥善保养,还稳定地支持了景区日常管理运营,涵盖人员培训、安保升级等,确保文化遗产得到科学、全面的保护,进而有效延续其历史生命力。此外,旅游开发在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上成效显著。旅游业的繁荣让更多人有机会亲临其境,深入了解并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旅游开发带来的风险
旅游开发的过程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一方面,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文化遗产地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威胁。游客产生的垃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导致环境污染,特别是塑料垃圾、食品包装等非降解物品,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破坏。在旅游旺季时,水资源消耗量激增,可能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影响居民生活和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过度的旅游开发往往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对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与尊重。商业化的开发模式可能使文化遗产地充斥着千篇一律的商业表演,出售的纪念品也呈现雷同的特征,这种忽略对文化遗产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与展示的行为,会导致文化遗产“同质化”,失去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旅游开发还可能触发社会层面的冲突与矛盾。例如,当地居民可能因旅游带来的噪声、交通拥堵等问题感到不满,而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在资源分配、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可能引发纷争,影响社区的和谐稳定。旅游开发需在经济效益与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和谐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应对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的关键,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非水火不容的矛盾体,而是可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共生体。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积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能够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旅游开发则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社会关注,提高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为了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策略。这包括明确保护与开发的具体目标和原则,制定详细的实施措施和时间表,并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以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还需要特别注重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倾向,确保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得到充分尊重和传承。加强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社区和公众则应积极参与,共同守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2]。
(一)政策支持与法治建设
我国多地政府通过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为古迹修缮、传统工艺传承等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使得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政府还需持续完善旅游开发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这包括制定严格的旅游开发规划、限制游客数量、优化游览路线、推广环保旅游等措施。例如,在福建武夷山市,政府通过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有效保护了武夷山的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制定政策和法规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监管和评估工作。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和信息公示等方式,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监管机制,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管理,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安全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二)创新规划方案与管理制度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规划方案与管理制度的创新。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明确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定位,还要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更要注重规划与管理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通过规划与管理创新,可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这一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地,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故宫通过精细的规划与严格的管理,不仅有效保护了明清皇家建筑的完整性,展示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创新性地开发了多种文化旅游产品,如数字故宫体验、夜间游览项目等,吸引了全球游客的目光。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为故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管理机制和方法上,许多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比如,福建省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通过征集和评选优秀案例,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非遗+旅游’加出旅游新空间”,不仅展示了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还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使这些街区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双赢。规划与管理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各地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时,注重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文化、旅游、环保等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从而避免了资源浪费和政策冲突。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及部门间的紧密协作,不仅能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还能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共生[4]。
(三)加强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
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活动,增强其责任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教育,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以山西太原晋商博物院为例,该博物院通过“晋升之路”教育旅游融合项目,生动诠释了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的成效。项目邀请青少年扮演晋商历史中的角色,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其深刻理解晋商文化的精髓,还能激发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与责任感。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也带动了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支持,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各地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也涌现出诸多成功案例。如贵州雷山,通过“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不仅让游客在游览中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还培养了当地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非遗保护意识,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四)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开发可持续的旅游产品。一方面,要挖掘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防止文化遗产和环境被破坏。通过可持续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局面。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它不仅严格保护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通过创新方式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故宫不仅开放了更多区域供游客参观,还推出了数字故宫、文化讲座、主题展览等新型体验项目,既满足了游客对文化探索的需求,又有效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确保了文物古迹的安全与完整。再如挪威,这个北欧国家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全球游客。挪威政府深知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宝贵,在旅游开发中严格限制游客数量,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通过设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广低碳旅游线路等措施,挪威成功地将环境保护融入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既保护了自然遗产,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和创新实践,完全可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旅游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5]。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通过政策支持与法治建设、创新规划方案与管理制度、加强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以及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等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能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关注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贡献力量。
[1] 张芳红.旅游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2024(4):149-151.
[2] 李霞.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22):64-66.
[3] 吴雪晴.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利用耦合协调评价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1.
[4] 黄连云.成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9.
[5] 王媛.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