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桂北古村落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2024-12-19 00:00:00欧菲
旅游纵览 2024年8期

摘 要:桂北古村落蕴含深厚的历史与民族文化底蕴,涵盖独特的民居风貌、丰富的民俗风情及壮丽的自然景观,这些共同铸就了其独特的旅游价值与文化魅力。文章聚焦于乡村振兴与桂北古村落生态旅游的融合策略,着重探讨景观资源的开发路径,深度挖掘并宣传古建筑等人文景观,同时精心保护与合理利用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观。具体措施包括修复历史建筑,激活民俗文化,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项目,以促进农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桂北古村落的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共生与双赢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古村落;生态旅游;桂北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桂北古村落景观元素的应用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KY0975)的研究成果。

引言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地区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桂北古村落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交汇点。桂北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其独具魅力的旅游景观和文化价值。然而,如何有效地将乡村振兴与桂北古村落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以实现乡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桂北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桂北古村落景观

桂北地区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景观文化吸引了游客的广泛关注。其中,植被、水体、地貌和建筑作为四大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乡村美学的基础。这些要素在古村落的规划与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了其独特的景观魅力。从景观构成来看,桂北古村落的景观可分为生态景观、聚集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大类。这些景观类型不仅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也体现了景观、社会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人文活动与民间习俗资源愈发丰富,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1]。

(一)自然景观价值

桂北古村落的自然景观以其独特性和审美价值而著称。群山、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元素共同构成了村落的整体风貌。特别是桂林的山水文化,以其原生性、人文性和符号性而享誉中外。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分布使得村落与山水紧密相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这种景观不仅提升了乡村景观的质量,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长岗岭村为例,长岗岭村被青山环抱,田园风光旖旎,坐落于灵川县灵田镇与兴安县高尚镇的交汇地带,恰好处于历史悠久的湘桂古商道的心脏位置。2012年,长岗岭村被认定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长岗岭村凭借其迷人的乡村风情与丰富的休闲资源,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成为国内乡村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表明乡村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保护[2]。湿热多雨的气候和多丘陵山地的地形使得桂北地区环境相对闭塞,但正是这种环境促使当地居民在长期劳作中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在村落景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景观。如镶嵌于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的翠绿之中,紧邻黄姚镇之北的北莱村(如图1),该村坐拥得天独厚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四周奇峰异石拔地而起,自然风光引人入胜。

(二)人文建筑价值

桂北古村落的建筑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各少数民族村落独立分布,每村往往聚居单一民族部落。这些民族村落顺应地形而建,依山傍水,各自展现出独特的景观风貌。例如,鼓楼作为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方式体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苗族的吊脚楼则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材料选择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特色。

在建筑风格上,桂北古村落的建筑以干栏式为主(如图2)。这种建筑形式以砖石为基础,屋顶用木材搭建而成,底部架空,通常有二到三层。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居民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也体现了对古时“人处其上,畜处居下”的居住方式的延续。现今,古时的开放式建筑结构逐渐转变为封闭式结构。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二、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融合案例及策略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然而,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这些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桂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形态多样,是汉、壮、苗、瑶、侗等多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民风和人文景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析[3]。

(一)案例

1.恭城瑶族古村落人文体验旅游

文化是乡村的发展之魂,也是乡村发展的精神之基。我国乡村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是民族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根本[4]。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载体,往往具备深厚的底蕴与多元的价值,涵盖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多个层面。恭城瑶乡,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而闻名,这里的传统村落完好地保存了古朴的建筑风貌与浓郁的民俗风情。

恭城瑶族古村落,位于桂林市东南部,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而闻名,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恭城县志》中记载恭城自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置县,初称茶城县,后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更名为恭城。在地理位置上,恭城地处桂江流域,与湖南省接壤,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仅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楚地与越地的重要通道。在东周时期,恭城便属于楚国的疆域,是西瓯先民的聚集地,在历史上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商周时期,随着中原及周边地区文明发展进程的加速,广西本地的越文化开始受到来自中原、楚地等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发展,催生了融合不同地域元素的精美器物。恭城瑶族古村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还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见证。恭城的传统村落多依山傍水而建,既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又彰显了古人卓越的布局智慧与建筑技艺。这些村落建筑,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融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与民族文化特色,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例如,栗木镇的常家屯,其清代古民居群以其精细的工艺、多样的艺术装饰及独特的功能设计(如瞭望台)而著称;西岭乡的杨溪村,则以高深坚固的屋墙、有序的房屋布局及科学的排水、防火设计展现了先人的智慧;恭城镇的乐湾村,特别是其标志性的乐湾大屋,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建筑技艺与典型的岭南风格吸引游客;而莲花镇的朗山屯,其古民宅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装饰及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展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民族经济的快速增长,恭城的传统村落正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探访的旅游目的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恭城的传统村落,正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连接着现在与未来,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与民族情感的桥梁。村落文化能够延续在于它的真实性,保护村落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它的“原真性”。桂北古村落由于少数民族聚居的独特性,因此各个村落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价值[5]。

2.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洞井村

洞井村,位于桂林市灌阳县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洞井村作为洞井瑶族乡的三个古村落之一,见证了湘桂古道的繁荣与变迁,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作为广西开办县学最早的县之一,灌阳县自古崇文重教,为洞井村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洞井村以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入选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想之地。

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层面上,洞井村依托湘桂古道和村内水系,开发诸如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线路,让游客在探索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古村落的历史韵味。同时,为了提供游客沉浸式体验,洞井村开发了许多特色住宿,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设民宿和农家乐,提供地道的瑶族美食和风情浓郁的居住环境。这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还可以增加村民收入。考虑到近年来亲子游和家庭亲友小团游的增多,该村设置传统手工艺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园等,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亲手制作瑶族手工艺品、参与农耕活动,这些举措在加深游客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的同时,也提升了洞井村的知名度。

(二)景观元素开发策略

在乡村振兴与桂北古村落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中,景观元素的开发占据着核心地位。通过深入挖掘并合理利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不仅能显著提升古村落的旅游吸引力,还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村落传统建筑结合了雕刻、绘画等艺术,使得桂北村落建筑的总体风格与自然相得益彰[6]。

1.人文景观的发掘与活化

在人文景观的开发方面,首要任务是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桂北古村落中的古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标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科学的修复技术,在保留古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古村落历史文化的窗口。在修复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保护原则,确保古建筑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同时,实现安全与稳定的双重目标。此外,活化民俗文化是人文景观开发的关键环节。人文元素的融入,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然而,放眼当前乡村旅游资源现状,普遍都比较缺乏人文元素[7]。活化民俗文化,可以积极开发民俗主题的旅游商品,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广和传承当地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品牌是人文景观开发的另一重要策略。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如桃花节、月柿节等节庆活动,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这些节庆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古村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自然景观的规划与保护

在自然景观的开发方面,应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桂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森林、溪流、湖泊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资源,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宁静的旅游环境。

研究结合桂北地区的自然特色,规划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通过设计独特的景观小品、建造观景台等设施,能够使游客欣赏到独特的自然风光。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为了满足游客对生态体验的需求,可以开发一系列生态体验项目。为进一步加强游客的过程体验,具有真实性、趣味性特点的体验式旅游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地区开发并使用,使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8]。

三、结语

实现桂北古村落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深化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人与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在村落的规划与建设中,应当积极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元素,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的可持续保护。这不仅包括对能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涵盖了废弃物处理、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桂北村落古建筑就地取材以节省劳动力的传统建造方法,为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启示。在推动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提升村落的居住舒适度,提高村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马晓云.乡村振兴背景下桂北研学资源开发与课程设计——以龙胜为例[J].西部旅游,2024(4):73-76.

[2] 俞冠伊,江舫.设计治理视域下桂北民族村落参与式发展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17):90-93.

[3] 岳庆英,肖涵.乡村振兴下桂北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10):21-23.

[4] 张弘弛.乡村振兴视域下桂北地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2):27-32.

[5] 陈蕾,张海彬.桂北地区古村落景观价值及整体保护发展研究[J].湖南包装,2022(5):100-103.

[6] 张欣.桂北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1(1):46-47.

[7] 饶婷婷.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困境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乡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4(5):70.

[8] 孙艳,黄国安.文旅融合背景下桂北古村落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策略[J].匠心,2024(8):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