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种形态的重要资源,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本文探讨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策略,包括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发挥校际、社区与企业合作的集聚效应以及建立健全的评估反馈机制和质量监测系统来保障制度的配套运行。通过这些策略,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促进其在旅游管理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遗产,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也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红色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红色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但如何有效地将其融入现有的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红色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历史教育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社会凝聚功能。首先,红色文化通过传承革命历史,加深人民对国家历史的认识,这对于培养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无数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对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有着强大的精神激励和道德引领作用。
(二)红色文化的类型
红色文化在内容上可分为革命历史文化、革命英雄文化、革命理念文化等。其中,革命历史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会议和地标性建筑;革命英雄文化涵盖了众多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与思想;革命理念文化则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成果及其实践。从表现形式来看,红色文化既包括具体的实物遗迹,如纪念馆、旧址等,也包括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艺术品等。
(一)教育目标与红色文化相契合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体,思想道德教育是其核心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作为承载中国革命历史与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其内含的坚持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与高校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将红色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是当代高等教育所力求培养的关键素质。
(二)专业特点与红色文化相匹配
旅游管理本质上是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广阔的实践平台。红色旅游地不仅是学习红色历史的场所,更是理解红色精神的实地课堂。例如,将延安等革命圣地作为教学地点,让学生现场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了解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红色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和持续吸引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旅游产品的能力。
(三)对社会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响应
随着国家不断强调文化自信并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推广,社会日益需要能够理解并传播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融入红色文化教学,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积极响应。此外,这种融合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旨在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当前,高等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普遍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课程内容不仅涵盖红色历史知识的讲授,还包括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部分高校开设的“红色旅游与文化传承”课程,详细介绍了从井冈山到延安的各大红色教育基地,力求通过历史的纵深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然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现有的教学多侧重于红色文化的历史事实介绍,较少涉及红色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教学方法方面,一些高校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实地教学等互动性较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组织学生到红色旅游景点进行现场学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对其进行深化理解。但传统的课堂讲授依然是主流教学方式,这种一方讲授、一方接受的模式限制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也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实现知识的深层次内化。
师资力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虽然大多数教师具备较强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但在红色文化专题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历史研究深度和创新教学能力。因此,提升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深度及增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效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全体师生的内生动力,促进红色文化的良性循环
要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有效激发全体师生的内生动力,并促进红色文化的良性循环,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确保教学活动的活跃性和持续性。
1. 教师层面的激励与培训
要想有效地融入红色文化,首先需要提升教师对该文化特性及其在旅游管理中应用的认识和教学能力[1]。这要求高校拟定专门的培训计划,以增强教师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解读、规划和管理中的专业技能。这种培训可以通过工作坊、在线课程和定期的研讨会来实施,尤其需要注重对红色旅游地点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及其如何被转化为教育和旅游资源的相关培训。还可以通过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例如,学校可以设立教学创新奖,专门奖励那些能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管理课程创造性结合的教学项目。此外,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吸引力,鼓励教师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如纳入最新的红色旅游项目案例分析,以保持教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2.学生层面的参与和动力激发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红色文化成功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要素。为此,高校需要设计吸引学生的互动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例如,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旅游路线的开发中,使学生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到推广策略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另外,学校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技术,重现历史事件或重大革命活动,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历”历史,从而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体验感。通过这样的技术应用,可以使红色文化的教学不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和参观,而是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
(二)充分发挥内外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红色文化的空间展延
将红色文化有效地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仅需要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策略,还依赖于广泛的资源整合和多方合作。通过全方位的资源整合,红色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教学将突破传统界限,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2]。
1. 校际合作
可以通过校际合作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此类合作能够使学生和教师接触到更广泛的资源和视角,增强教学和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合作高校可以共同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讲座、虚拟博物馆访问等。此外,通过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师生可以就红色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从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等多角度进行探索,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种跨校合作不仅提升了红色文化的教学质量,也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2.社区合作
红色文化的教学应超越课堂,深入社区,利用地方的红色文化遗址和资源。高校可以与地方社区合作,开发社区服务学习项目,如让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景点的导览服务、文化保护项目或社区红色文化节日的组织工作。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如旅游管理、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等,同时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社区合作不仅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也帮助社区强化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保护工作,实现教育与社区服务的双赢。
3.企业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尤其是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企业合作,来实现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高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旅游路线的开发、市场营销策略的制订和旅游服务管理[3]。此外,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深化对红色文化及其在旅游业中应用的理解。企业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能促使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三)积极强化保障制度的配套运行,促进红色文化的教育贯彻
通过制订明确的评估与反馈体系,并持续进行质量监测,能够营造一个支持红色文化教育持续发展的环境。
1. 设立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和反馈机制是贯彻红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红色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它能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时更新和持续改进。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这一机制应特别关注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中的能力。具体而言,评估机制可以包括定期的课程评估、学生项目展示评审以及实习反馈汇报。例如,可以通过模拟项目让学生设计完整的红色文化旅游套餐,包括市场定位、产品开发、营销策略和顾客服务方案等,然后通过专家和同行评审来评估学生的工作。此外,学生的实习经历也应纳入评估体系,特别是他们在实习期间参与红色文化相关工作的表现和成果。而反馈机制应由学生、教师和行业合作伙伴共同组成。学生反馈可以通过课程结束调查、小组讨论和个别访谈收集,以评估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师和行业合作伙伴的反馈则可用于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其符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
2.持续的质量监测
为确保红色文化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效果,必须实施持续的质量监测。这一监测不仅涵盖教学活动的所有方面,还包括对教学成果的长期跟踪,以评估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教学改进的效果。持续质量监测的实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一是定期审查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确保它们能够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二是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校友反馈,评估教学成果在实际职业环境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毕业生在旅游管理岗位上使用红色文化知识的能力[4]。三是高校还应与旅游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参与课程审查和学生项目评估。这不仅可以提供行业视角的实际反馈,还能帮助学校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行业的需求。
随着红色文化在旅游管理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文章提出的策略和实施方法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AI)和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红色文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有更大的扩展空间。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应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可以将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传播至世界范围,同时也可以丰富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1] 张宗霞.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初探——以安徽金寨职业学校(技师学院)旅游专业为例[J].职业,2022(19):7-9.
[2] 李梦媛.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36-38.
[3] 王兆峰,吴银峰.红色文化融入旅游管理类研究生教育的效果评价——基于熵值-模糊综合评价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83-90.
[4] 张丽娟,廖珍杰.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传播与版权,2022(5):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