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质生产力在旅游行业的应用,社会对于具备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并且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旅游专业对学生旅游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为针对性的培养要求。面对当前旅游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理论与技术分离、教学与实践割裂及创新与创业孤立的现实困境,文章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突破为基础,对旅游创新创业体系进行解构。针对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健全、实践效果不理想以及评价体系不适格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重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体系建设路径,以期促进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1],明确指出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促使生产三要素发生深刻变革,为旅游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对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体系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2]。因此,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以创新创业本质为依托,秉持“科教人”循环发展理念,整合旅游行业的教育和产业资源,构建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体系势在必行。
旅游专业在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中,呈现显著独特性[3-4]。一方面源于学科的新兴性与极快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成熟完备的学科体系,旅游专业的理论研究尚需丰富和深入,还具有边发展边实践的双线并行特质。另一方面在于该专业本身综合性广、针对性强、动态变化明显,涉及地理、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需符合不同地域资源的独特发展情况,极易受环境影响,波动性强。这使得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相较于其他专业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设计不合理
由于旅游学科发展的新兴性,其知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导致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总体定位不够清晰[5],进而引发以下课程设计的具体问题:第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没有明确旅游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旅游“双创”教育在整个旅游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第二,课程规划不系统。院校虽然针对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程,但是没有对课程进行统一构建。无法通过专业课与选修课的有效组合实现培养目标,难以通过课程设计达到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效果。第三,课程覆盖不全面。旅游专业双创课程建设,理论部分多以选修课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多以学科竞赛等形式表现。只有感兴趣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广泛覆盖到全体学生。
(二)师资队伍不健全
当前旅游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总体规模虽达标,但其整体结构存在一定失衡。第一,缺少导向性考核目标。在现行的教师考评体系中,与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评价指标在整体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相对较低,对于深入研究和推进双创课程的积极性不足,从源头上引发了创新创业教育结构失衡问题。第二,缺少“双创”型师资背景。当前旅游专业双创师资队伍中,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以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博士和博士后为主,具有非常扎实的学术背景;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缺乏旅游企业创业实践经历[6]。产业实践背景缺失带来的认知不足,使得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结构失衡成为必然。第三,缺少紧密性业界联系。教师长期以学校教学工作为主,缺少对旅游企业经营、旅游业态变化的敏锐认知,缺乏来自实际操作层面和市场应用层面的反馈和参考。
(三)实践效果不理想
目前,对旅游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层面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未取得明显效果的原因在于:第一,实践形式单一固化。实践形式局限于校企合作实习、学科竞赛活动等,如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旅游职业规划大赛等。一方面缺乏创新和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探索和实践的能力。第二,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更深层次关注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例如,校企合作只是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或进行浅层次的实习,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创新项目中[7];学科竞赛过于注重结果和成绩,而忽视了竞赛过程中的学习、交流和成长。第三,实践内容偏离实际。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教学资源有限等原因,往往导致教学实践与行业需求脱节。例如,校企合作实习无法让学生接触到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学科竞赛的题目和评判标准也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四)评价体系不适格
缺乏完备的评价体系,也使得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体系的培养效果不够显著,难以准确界定形成推广示范效应[8]。具体原因在于:第一,评定标准不统一。各个学校之间,对于双创成果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一样,进而导致无法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其成果纳入最终考核。第二,评定过程不完整。对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进行全过程评价,但当前的评价体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创业过程的持续跟踪和反馈,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评定激励不完善。由于成果认定和过程评价的缺漏,进一步导致评价体系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缺乏适当的奖惩手段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新质生产力是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响应于各个行业领域的背景下提出的。而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在原有体系之下难以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新质生产力的推介力量,助力旅游创新创业体系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对旅游创新创业体系进行重构,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体系重构,旨在构建劳动对象创新突破的综合性框架。面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劳动对象的拓展与高效利用成为关键。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入日常课程设计之中,并广泛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覆盖面来实现。调整课程总体框架,旨在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确保教育体系能够紧密对接新型劳动形态及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培养出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师体系重构
教师体系重构,是劳动者创新突破的新型配置。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调整教师双创考评体系,加强“双创”型师资的培养与引进,建立紧密的业界联系与合作,衔接教育目标和行业实际需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三)实践体系重构
实践体系重构,是劳动资料创新突破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资料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应通过引入项目学习形式,深化实践活动内涵,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将可利用的全部教学资源引入旅游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四)评价体系重构
评价体系重构是基于生产三要素的创新突破,从而推动旅游创新创业体系跃升的制度保障。可以通过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旅游创新创业体系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制订针对性的提升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一)课程体系重构
在新质生产力作用于旅游创新创业体系过程中,课程体系重构是基于劳动对象创新革命的重要举措。
1.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明确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业能力、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视为与专业基础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非附加的选修内容。
2.双创融入课程设计
将旅游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课程,建立系统、连贯的旅游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专业核心课程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融入创新创业元素;选修课程提供多元化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践课程则通过项目实战、企业实习、模拟创业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扩大课程覆盖参与
改变以往仅通过选修课和学科竞赛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做法,通过开设必修课、增设创新创业讲座等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扩大课程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教师体系重构
教师体系重构,体现着新质生产力作用于旅游创新创业领域,在劳动者层面的创新突破。
1.调整设计教师双创考评体系
提高与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评价指标权重,确保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反映教师在双创教育中的贡献和成效,提升教师对于双创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
2.加强“双创”型师资培养与引进
鼓励和支持现有教师参与旅游企业的实践项目、行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活动,提升双创教学能力。积极引进具有旅游企业创业实践经历或丰富行业资源的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弥补当前师资队伍的短板。
3.建立紧密的业界联系与合作
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咨询服务等,通过实际项目的运作,与业界专家、企业家保持密切联系,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三)实践体系重构
新质生产力对旅游创新创业领域劳动资料的创新变革,表现为实践体系的重构。
1.引入项目学习形式(PBL)
除学科竞赛与校企合作的基本实践形式以外,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旅游项目,从项目策划、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到运营推广全程参与,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深化实践活动内涵
强化校企合作深度,设立“企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深入参与企业运营的机会。优化学科竞赛机制,设置更多团队协作、创意展示和现场答辩的环节,促进学生间的思想碰撞和能力提升。
3.紧密对接行业需求
鼓励学生参与行业调研、市场分析等活动,提升其对行业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建立旅游行业的案例库、数据库等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和参考。
(四)评价体系重构
评价体系重构是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创新创业跃升的制度保障,为旅游创新创业体系构建提供价值评估、引领方向。
1.制订统一性标准
联合专业高校、行业协会及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一套科学、合理且被广泛接受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成果评定标准,涵盖项目创新性、市场潜力、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
2.实现全过程评价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项目管理系统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业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提供指导和支持。
3.评价激励性实现
根据双创成果的评定结果,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奖学金、学分奖励、实习机会、创业资金支持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2/ content_5642037.htm.
[2] 王金伟,陆林,王兆峰,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24(7):1643-1663.
[3] 董观志.新时代旅游学科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J].新经济,2023(5):20-26.
[4] 王伟毅,陈海艳.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31):35-37.
[5] 吴忠才,李安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4):117-119.
[6] 张阳,潘华,强连红,等.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9):178-180.
[7] 梁惠,赵美林.“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J].教育观察,2021(38):66-68.
[8] 尹乐,孟毛妮.旅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3(1):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