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旅行实践思考

2024-12-19 00:00:00孙丽娟
旅游纵览 2024年8期

摘 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旅行以嵩山为依托,主要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封禅文化、“法式”制度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传承多元的嵩山文化及中国古建筑传统技艺所蕴藏的哲学道理与传统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对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旅融合;天地之中;古建筑;研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学背景

为全面探索“旅游”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发展,2012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开启了研学旅行的新篇章。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2016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等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各地利用行业资源开展研学教育活动,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和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研学旅行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实施细则。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践行新时代“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扩展科研院所教育职能,结合《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发展目标,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积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资源优势,推出“营造中原 豫见古建”系列研学活动。

二、古建筑研学的意义

梁思成在《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一书中指出:“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1]。现阶段考古发掘研究显示,自距今9 000—7 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开始,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先民们都以木结构为主、土木砖石相结合的营造方式建造房屋,并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构造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发展时期都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建造手法。

自2022年1月1日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主线,不断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走深走实,从加强文明互鉴、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的高度谋篇,坚持创意引领、遗产先行,着力讲好河南的“中国故事”,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研学的目的是寻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基因和密码,突出河南作为文物资源大省的独特优势,活化文化地标,增加实践体验。开展古建筑研学旅行主要是结合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四十多年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研究成果,在不断提升古建筑保护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快推进科学研究和文化旅游产品成果转化,开展产研一体化探索。通过研学活动让公众了解河南省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河南担当,给公众提供文化营养,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特色

(一)研学特色之“何以为中”

“营造中原·豫见古建”研学实践研究的核心标签是“赓续华夏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古建脉络、提高审美能力”。自古以来,河南不仅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者。河南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历史上涌现出许多闻名于世的伟大建筑作品。例如中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以及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等。北宋“大国工匠”将作监李诫出生于河南新郑,由他主持编修的《营造法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北宋时期河南成为古代中国建筑科学发展的重要中心,在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和艺术造型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对世界建筑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2]。司马迁以嵩岳为中心来进行描述,也从侧面反映了嵩山地区作为“天地之中”基本理念的历史传承。圣山崇拜及历代帝王的封禅活动,吸引了各种文化、思想流派在此修建活动场所。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旅行是河南省内唯一的以古建筑营造与价值阐释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研学实践依托居于圣山地位的嵩山,以历史人文和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2010年8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四届大会通过,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文化遗产,是河南省第3处世界文化遗产[3]。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自嵩山汉三阙算起,至清代的中岳庙建筑,至今近2 000年的历史,且地面建筑保存良好,是中国保存种类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厚的历史建筑群。遗产包括观星台、太室阙、中岳庙、启母阙、少室阙、嵩岳寺塔、会善寺和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4]。走进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读懂何以为“中”。该研学旅行旨在传承多元的嵩山文化及中国古建筑传统技艺所蕴藏的哲学道理与传统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研学主题设定

见表1。

(三)研学课程的具体实施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旅行采用一种全新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行前室内授课、实地教学、互动体验、知识竞答及行后自我评价等丰富有趣的课程形式,让学生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传统建筑营造及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青少年心中厚植传承、历久弥新。首先,通过理论学习(室内授课),学习传统建筑的分类和特点,了解河南古建筑保存现状、早期木构建筑特征等。其次,通过现场实践教学、研讨交流,进一步掌握宋代、元代木构建筑和清代建筑的建筑形制区别,了解平面布局、梁架结构、建筑构件细部的不同之处。实地讲解嵩山地区古塔的分布、类型及在全国古塔中的地位。最后,在研学旅行活动后,进行研学体验活动总结,并设置现场分享环节。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课程授课专家均为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和河南省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他们在研学过程中进行全程现场实践授课。室内授课主要通过幻灯片、图片、三维电脑模型、视频、音乐等形式,使学生详细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分类、设计原理和建造过程,并剖析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详解古建筑保护知识。课上围绕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发展演变,对比分析河南早期木构建筑和明清建筑的结构形制、营造技术、地方手法等特点,主要包括汉三阙汉代礼制建筑形制、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宋代建筑特征、登封会善寺大雄宝殿元代建筑形制、中岳庙清代传统官式建筑特点和阐释嵩阳书院儒教文化内涵。现场实践通过实地讲解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筑特征及建造技术,整体梳理河南古建筑发展史的脉络,并深入分析了各建筑的结构及不同时期构件的典型特征和时代变化。

四、古建筑研学活动成效及思考

2023年3月以来,研学活动已开展4期,培训学员(含线上)共计约1 000人,以大中小学生和文物爱好者为主。通过参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实践,学生了解了古建筑知识、传统营造技术和建筑故事,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得到了激发。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旅行在“河南日报客户端”“大河网”及“文博河南”等平台进行传播扩散,整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有利于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2024年1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课程参与申报了由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开展的2023年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征集活动。此外,参与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研学之旅的文物爱好者们,在实践中收获颇丰,纷纷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心得,赞叹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研学不仅让他们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深入探索了“法式”制度的精髓,以及在“梁林之路”上发现了唐代建筑遗存,这些都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因此,研学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参与者的文化素养,对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也有重要意义。

历史建筑类研学旅行是历史、教育、文化及艺术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实践体验,也是充满挑战的领域。古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采用的如榫卯、梁架结构等营造技艺和建筑手法,都是值得传承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如何跨学科整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创新历史建筑类研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保护意识,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五、结语

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研学旅行市场逐渐扩大,现阶段历史文化类研学以博物馆研学和考古研学为主要方向,针对古建筑类的研学在整体研学市场中占比相对较小。究其原因,综合性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等在场地及设施、研学导师、实践对象等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和条件,甚至部分考古遗址公园、遗址类博物馆能提供住宿空间。而从事古建筑研究与保护利用的技术力量相对较少,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各省科研院所,因此开展古建筑类研学旅行,在场地配备、研学教具购置、师资团队组建等方面相对成本较高。未来要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其文化价值,发挥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特别是不同类型古建筑的建筑构造、营造技术、传统材料及建筑考古等领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探索潜力[5]。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典范,其主题研学对于推动河南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以及打造文化研学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林洙.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 李立新.关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几点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3):30-34.

[3] 张义德,李淑兰,郑明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档案资料收集工作[J].档案研究,2011(4):54-55.

[4] 汪培梓.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形成和特点[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4):20-24.

[5] 陈晓丽.文旅融合背景下研学旅行发展策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旅游与摄影,2023(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