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高职院校智慧旅游课程建设研究

2024-12-19 00:00:00田力
旅游纵览 2024年8期

摘 要:随着数字经济逐步发展和成熟,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定制旅行师、旅游大数据分析师、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岗位应运而生。文章先从分析“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内涵出发,探索其在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路径,以提升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智慧旅游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YS202321)的研究成果。

一、“岗课赛证”理念提出和内涵分析

“岗课赛证”理念的提出,源于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高度重视与深化改革需求。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提出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理念。《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完善此机制的重要性。“岗课赛证”理念的核心在于四个要素的融合与促进:“岗”,即职业岗位,强调人才培养需对接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课”,即课程体系,要求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赛”,即职业技能竞赛,旨在检验和提升学生技能;“证”,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准入的重要依据。四要素共同构成职业教育育人体系[1]。

二、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2024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延续复苏态势。国内出游人次达到27.25亿,同比增长1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0%。我国旅游业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主客共享、文旅融合、存量优化、边界重构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传统旅游业者的市场观念、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已然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智慧旅游伴随着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业务的迅速展开,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环[2]。智慧旅游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渗透,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管理领域发展到信息技术领域,行业的转型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有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024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要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强国的目标,就需要不断优化旅游相关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旅游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新技术、新业态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在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

旅游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作出了显著贡献。然而,当前高职旅游类专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生源问题,数量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社会认知偏差,认为旅游行业工作辛苦、地位不高,导致学生不愿报考,加之部分被录取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以及部分中专生源学习目标不明确,均增加了人才培养难度;二是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高。调查显示,旅游专业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比例不高,且呈下降趋势,专业育人效果不显著;三是教育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新专业设置或转型滞后,无法满足旅游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旅游类专业亟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贴合市场岗位实际需求,培养符合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应对当前挑战,推动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同步升级与发展[3]。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联结产业、院校、竞赛、证书四大环节,整合多方资源,旨在培养掌握产业核心与前沿技能的人才,使其能通过行业考核,获得职业准入及技能等级认证,从而缓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当前旅游服务类企业岗位多样,包括导游、计调、产品研发、新媒体运营等。市场上,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互联网营销师技能等级证书等多项职业资格和等级证书成为岗位入门的标准。同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可有效检验人才培养成效。因此,“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在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四、“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高职院校智慧旅游专业课程建设的局限性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于2022年开设了“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理实一体,课证融通”。通过两年的实践发现,在职业教育发展变化、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此培养模式对于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尚具有局限性。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度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资源的投入上存在不足,实训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深度参与实践的需求。尽管校企合作是强化实践环节的有效途径,但部分合作可能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实现学生深入企业、接触真实岗位的目标。由于行业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实践技能与毕业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差距。

(二)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

由于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经历复杂的论证和审批过程,可能导致新兴技术、岗位需求等内容难以及时反映在课程中。在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时,可能会出现某些课程因资源有限而难以开设或维持高质量教学的情况。新课程的引入可能对师生的适应都带来一定挑战,教师需要重新备课,学生则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三)岗课赛证的信息梳理不足

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各方在梳理岗课赛证对应关系时,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梳理结果不够准确或全面。不同行业、企业对于同一岗位的要求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在梳理对应关系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梳理出的对应关系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执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师资、设备、时间等),执行难度较大。

2024年,经行业、企业、院校、毕业生等多方调研,更清晰地把握了行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厘清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路径,该校确定了“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

五、“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在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

(一)强化实践环节与岗位对接

导游人员、旅游新媒体运营人员、旅游产品设计专员、旅游大数据分析师是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初始工作岗位。旅行社计调、旅游新媒体营销专员、旅游产品运营专员、旅游大数据管理为学生毕业3∽5年的发展岗位。旅游产品经理、旅游电商部经理、旅游创业者为学生毕业5∽10年的发展岗位。同时,在三年的人才培养中,通过课程、实践、活动、比赛等形式融入酒店、文秘、营销、客服等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培养具有跨专业的复合能力、满足迁移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人才,具体如图1所示。

(二)动态调整课程体系

依据“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建设思路,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技术+专业拓展+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含了思想道德与素质、实用英语、劳动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用以培养学生政治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双创能力。专业平台课程有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基础、商务沟通、商务礼仪等,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素养、社会交往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专业技术课程开设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导游基础、旅游英语、旅游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旅行策划、旅游新媒体运营、景区服务与智慧化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体现了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拓展课程涉及人工智能(AI)课程、创意课程等,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同时,打造“课堂理实一体教学、校内外集中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阶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三)梳理岗课赛证对应关系

在明确课程体系和主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多方资源,梳理出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岗课赛证对应关系(见表1)。

(四)重构课程设计,整合教学内容

大赛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尺,证书则成为就业的敲门砖。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课程设计中,该校深度融合职业标准、工作流程、竞赛规则与证书考试大纲,将行业前沿案例、大赛优胜者视频及典型实例融入教学内容,同时,将岗位评价、竞赛评分与证书考核标准纳入课程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讲座、社会实践、创业竞赛及校园文化节等第二课堂活动,全面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以导游岗位为例,核心证书为全国导游资格证,对应各级导游服务大赛。课程设计紧贴证书考试要求,开设五门证书课程,直接对应考试科目。选用考试教材,结合考纲制定课程标准,建立历年考题库,模拟考证试卷结构进行测评,采用考证评分标准[4]。

导游服务大赛涵盖知识测试、导游词创作与讲解、自选景点讲解、英语口语测试及才艺展示五大模块。知识测试检验导游基础、法规及业务知识;导游词创作与讲解、自选景点讲解考查景点知识、创作能力、讲解技巧及礼仪;英语口语测试评估英语应用能力;才艺展示则体现艺术素养。这些能力在专业课程、实践课及第二课堂中得到综合培养。

此外,该校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如爱岗敬业、科学严谨、团结合作与良好沟通。从入学起,便通过专业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将“游客至上、服务至诚”的行业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为未来的导游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五)提升教师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逐步向大数据、智慧化迈进。职业院校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建立大数据思维,掌握新媒体技术。主动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并将其引入教育教学环节,带领学生了解市场动态行情。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制作短视频、拍摄微课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学中做”,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比如针对旅游产品设计专员这一岗位,开设旅行策划课程,同时此课程对应中国旅游协会1+X旅行策划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课程。除结合教材内容和考纲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外,教师课前可以选定一个主题,结合历年大赛中赛题布置一条线路设计任务,学生现场完成后由同学相互点评,教师总结。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接收到其他的信息,拓宽知识面,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5]。

六、结语

综上所述,“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是一种创新型的育人模式,对于智慧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此模式引领下,学校需要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找准职业岗位面向,研究大赛赛项规程和证书考核标准,开发与岗位适配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以提升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天山.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2] 刘明鑫. 旅游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7):125-127.

[3] 谢丹.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背景下职业院校新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建设研究——以旅游类专业为例[J].西部旅游,2023(11):87-89.

[4] 王伯启.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66-69.

[5] 桑彬彬,张绮苡.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4(3):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