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创新,助力学生成长
聚焦课堂教学实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采用项目式学习、双师课堂、问题驱动、汇报展示等教学形式,开展指向五育并举的过程性评价,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体性,使课堂成为思维碰撞、智慧交流的活跃场所,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实质性的成长与进步,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充分享受数字社会所带来的便捷时,也被各种随机现象与海量数据的推送所影响,密集型数据使人们很难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数字时代对人们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既是时代要求,也是为提高未来公民素养做准备。
在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但在目前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少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只是按照现成的数据填写表格或绘制统计图,没有让学生形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大部分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做题技巧为主,使学生缺乏收集数据、调查研究的经历,对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小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策略。
创设真实问题,感受数据意义。数据统计产生于真实的生活需要,因此,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分析逐步展开数据统计的教学十分必要。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造走出教室进行调查研究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保护视力,防控近视”大调查活动,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户外运动”“合理膳食”“睡眠时长”“电子产品”四个方面开展调查,引导学生整理和分析数据,绘制表格或统计图,并与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对比。
开展统计活动,学习分析方法。数据分析首先要求学生具有读取统计表所蕴含的数据信息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对数据本身的解释,也包括对数据进行推断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对同一组数据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例如,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本学期八个单元的成绩单数据计算平均数,分析自己本学期数学学习的整体情况;也可以按照优、良、合格、待合格的等级次数进行统计,分析成绩趋势,为预测今后的学习情况提供数据支撑。
对比数据资源,理解数据随机性。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在变化不定的数据中发现规律,从而做出推断。数理统计学教授史宁中指出,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能从中获取信息。例如:在统计某项运动受小学生欢迎的情况时,教师要预先设置足以支持调研的数据量,并注意由于班级、年级、地区的不同所造成的数据差异,使数据更具代表性。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差异和变化,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学习如何从海量随机数据中总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