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评判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教师强则特教强,做好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迫切需要打造足以支撑我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特教师资队伍。
师资问题是制约我国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卡点”
没有特殊教育的现代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特殊教育办不好,建成教育强国就缺乏说服力。然而,从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看,推进普惠发展、融合发展,师资队伍力量不足、质量不高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量”上分析,特教师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欠缺。由于特殊教育在情感和场景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对教师能力素质要求有着诸多“特殊偏好”,教师在学生管理和培养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受社会和职业评价影响,特殊教育教师还承受着工作以外的更多压力,这也成为加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呈正相关,而职业倦怠和流失率已成为加剧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结构分布分析,特殊教育师资配备存在不均衡现象。一是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学前和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师资匮乏。二是现有特殊教育教师多集中在特教学校,且缺少行为治疗、物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专业的康复教师。国家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实现特殊学生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落实这些举措,现有的师资配备明显捉襟见肘。
从教师能力分析,特教教师体系难以满足普惠融合发展需求。在职前培养方面,师范类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与实际教学需求的契合度不高,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错位问题突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过于侧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学科教学欠缺,实际操作训练更为不足。在在职培训方面,目前针对特殊教育在职教师的培训也存在着偏重理论,而对教学实践关注不够的问题,且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资源教师、巡回教师和普校教师的特殊教育培训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新要求
融合教育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确保残障学生成为社区中备受尊重与需要的成员,彰显每个人的教育权益与价值。这一教育理念,不仅为教育公平铺设了基石,更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注入了动力。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必然要走融合发展之路。自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世界特殊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将残障学生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以来,融合教育受到普遍关注。该教育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教育体系,确保所有儿童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融合教育不仅聚焦于残障学生,还广泛关注流浪儿童等边缘化群体,通过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的普惠性。“普惠”中包括有“融合”,“融合”是通向“普惠”的必然之路。只有实现“融合”,才能真正达到“普惠”。
融合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双重知识体系。融合教育的核心在于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教师必须理解并掌握普通教育的规律,同时熟悉特殊教育的理论并擅于实践。这种双边知识体系使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境,提供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支持。英国阿伯丁大学教育学院的“包容性实践项目”(IPP)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与反思性学习,让教师在学习普通教育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增强教学技能,提升自信心与适应力。
融合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能力。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有待多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友善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师协作式专业发展,教师能够共同面对融合教育的挑战,提升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和对学生差异性的认知。教师协作式专业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彰显了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在推进融合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们通过相互支持,不仅可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可在团队中营造更为积极的工作氛围。
要把系统化培养特教师资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相比较而言,如今普通教育师资问题的解决更为主动有效,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显得更加紧要和迫切。
在职前师范教育中,深度融入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实施策略。课程设计应全面覆盖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与技能,并注重实践应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模拟融合课堂应成为职前师范教育的必修环节。通过模拟真实的教育情境,让师范生在不同角色中体验融合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同时,要有效组织师范生赴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班级进行观摩实习,了解特殊教育需求及评估等实际操作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积极推动在职教师的协作式专业发展。要深化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之间的理解与协作,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之间常态化交流机制,探索建立“伙伴学校”模式,促进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与协作教学。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融合教育在线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分享教学心得、资源链接、案例分析等,形成积极互动的职业社群文化,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支持。
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职业归属感和幸福获得感。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特殊”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及较高的流失率,需要构建更为科学的教师全面评估与支持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规划、进修机会、教学支持、职业规划指导等,进而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增强特教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作者系湖北武汉范德堡之家儿童发展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