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12-19 00:00:00罗苏英
留学 2024年24期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就一组文章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阅读,把教材知识引向实际生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信息整合水平,扩展思维张力。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群文阅读”恰不失为古诗词教学的可行之径。笔者将通过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的四个主要环节进行探究。

聚焦议题推陈出新

好的议题是群文阅读获得理想成效的关键。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本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都具有相当充分的承载力,在议题的选择设置上,要尽可能彰显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

议题设置要与教材体系相吻合。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所选的三首杜甫晚年诗作,体现了诗圣“沉郁顿挫”的风格。虽然杜诗还有另一种“萧散自然”的风格,但教材所选篇目有限,未能体现。杜甫在生活相对安定时,其诗歌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在战乱之中或颠沛流离之时,其诗歌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作品的风格往往与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有很大关联。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杜诗不同艺术风格的同时,深刻理解国家兴衰、人生境遇对杜甫的影响,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可以以“生活境遇与创作风格”为议题进行聚焦,将其青春得志时所作的《望岳》,安史之乱后所作的《春望》,在草堂暂得安宁时所作的《江村》,晚年寄居夔州时所作的《登高》四首诗歌组合成一组文本,使学生系统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感受杜甫多样的诗风和丰富的情怀。

议题设置要符合教学重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聚焦探究议题的基础上,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议题“草木多情—诗词中的植物”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上探究古诗词的意象之美;议题“五车腹笥—诗词中的典故”可以从方法与知识上探究古诗词的手法之美;议题“斗酒诗百篇—诗词中的饮者”可以从文本与作者的角度探究古诗词的情感之美;议题“到此一游—我看登楼人”可以从文本与读者的角度探究古诗词的生命之美……

议题设置要开发研究点。议题需要聚焦,要开发有意义的研究点、创生点。同时,议题一定要具备开放性、可讨论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在基于教学重点的前提下,还可以进一步聚焦、改进议题,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文本和作品的时空局限,从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生命的厚度“三个维度”来探究阅读,不囿于单个文本的学习目标,力求生成新的收获。

在多元文本中求同立异

群文阅读文本的选择直接决定着阅读过程的效率和质量,构建文本集群时,首先要以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本为核心,再根据所确定的议题发散式甄选课外古诗词。文本集群既要有可供学生探究的“同”,也要有能体现矛盾张力的“异”,尽可能用多元化的元素体现作者的创作时间、空间,作品内容、风格、手法及作者的年龄、境遇、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不同。

同中立异,发散思维。李清照是个执着的“花迷”,她的词作中有近40首写花的内容,在讲授《李清照词两首》时,教师可以围绕议题“花事与心事”,来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如通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感受作者对少女天真纯洁、自由美好生活的依恋;通过《鹧鸪天·桂花》中“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感受桂花清淡雅致的美,体会词人重视内在美的审美情趣;通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感受作者对海棠的提问是为了表达对青春和·光的怜惜;通过《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感受作者在情窦初开的懵懂、纯真和娇羞;课文《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的“黄花”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的“黄花”又是一种黄花两样愁。前者是作者早年的作品,借黄花抒发思念青春和爱人的浅愁闲愁;后者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是家国之痛、坎坷之悲、人生之伤的浅愁深愁……将多元化的词作放到一起,学生在探究“花事”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词作中写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寓意,即便是同样的花,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也会寄予其不同的情感。让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审美情趣及南渡前后的内心世界和作品风格都有了比较系统地认识,从而达到对诗词意象的深层认知。

异中求新,拓宽认知。在讲授《苏轼词两首》后,围绕议题“刚柔并济是男儿”,选取苏轼的《水龙吟》《江城子》《蝶恋花》,带领学生感受豪放词人的另一面,解读东坡居士的重情重义、清婉细腻。然而,苏轼的婉约和别人的婉约又不尽相同,同样是写离愁别绪,苏轼却和其他诗人凄风冷寂、沉沦失意的状态不一样,他是轻描悱恻、淡写哀愁,清浅的忧愁和旷达的心胸有机结合,所以即便是苏轼的婉约词作,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豪放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多元化的文本集群,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异同”的比较阅读过程中增加对苏轼的了解,拓宽对“婉约”和“豪放”词风的新认识,锻炼语文的思辨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区荣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