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暹罗:涂抹一笔中泰文化交流的青春亮色

2024-12-19 00:00:00王谡
留学 2024年24期

2024年的夏天,即将本科毕业的我,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考虑,选择前往泰国,攻读泰语教育硕士。经过报名递交、资格审查、面试预约等一系列考核流程,我有幸被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下文简称“诗大”)录取,并于8月中旬正式就读。于是,一场名为“海外留学”的人生新篇章启幕。

允许迷茫,总是坚强

这次留学,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第一次去离家千里的地方。本科四年,我就读于国内一所老牌外国语院校。学校所在城市与家乡隔海相望。父母总是打趣:“坐半个小时的飞机,周末就能见面,这读大学没出家门口。”没有想到,四年后,我会去一个耳熟能详但又鞭长驾远的国度。

出发前,父母的叮咛日益增加。六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不知睡了多久,当机舱内的播报声响起,我揉揉惺忪的睡眼,望向窗外。雨水将至,整座城雾蒙蒙的,让人感觉不太真切。经过一段时间的排队等待,终于在瓢泼大雨来临之际,我得以顺利抵达。落地曼谷,第一感觉便是空气的濡湿,水润之余又夹杂火热。此前在国内联系好的房东已到机场,房东是中国人,在泰国生活多年,十分热情,行驶途中,他事无巨细地向我交代各种注意事项,从衣食住行到闲暇玩乐,我一一应和着。

到达公寓,安顿好后,我疲惫地坐在沙发上。拨通父母的电话,传来他们关切的声音,我向他们细数这一路的颠簸,他们说:“一定照顾好自己,不怕,有事就跟爸妈说,我们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我自信地告诉他们:“别担心,我可以!”曼谷夜晚沉寂无声,飒爽的凉风吹进屋内,我在床上辗转难眠,既有对以后学习生活的憧憬,又有初来乍到的无措。长夜漫漫,我仿佛听得见一颗心微微颤动的声音。

第二天清晨,我便收拾好心情,去慢慢适应曼谷的生活节奏。从办理网络到学籍注册,从熟悉路线到游览景点,一开始不敢与当地人交流的我渐渐成长起来,能够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虽然会说泰语,但我总会在起初的对话中露怯,然后就掺杂着一些英语和不知名的手势。但我所遇到的大多数泰国人都很友好,总是说ไม่เป็นไร(意为“没关系”),然后耐心地告诉我如何去做,怕我理解不了就会借助翻译软件。他们的笑容真诚又纯粹,使我常常感慨,泰国“微笑之国”的美誉果真名不虚传。我在泰国人身上看到了一种普遍的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他们相信哪怕未来会有风雨,但总会等到温热的阳光。

经过半个多月的摸索,我开始熟悉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这种对曼谷文化气质的感受不单单来自车水马龙的喧嚣、风格各异的建筑,更来自人们的精神气质。彼时的我,满怀信心,笑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心心相通,互鉴交流

诗大位于曼谷市中心,作为泰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在教育学领域保持着全泰国第一的断层优势。就读于此,我希望能够从全球教育体系中获得新的启示,在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不忘家国情怀,将所思所学与亲身实践有机结合。怀着这样的展望,报到当天,我早早到达学校。

诗大校园不大,但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从校门口到所在学院,几分钟足以到达。路途中,会看到穿着泰式校服的学生三三两两地结伴出行,或背着肩包,或手拿书本,和身旁友人欢乐地交谈。和泰剧里看到的大学校园场景一样,这里青春、自由、活泼,洋溢着一股昂扬向上的蓬勃生命力。我喜欢这样的氛围,随即加快了脚步,向指定的教室赶去。这是我第一次和导师见面,刚进会议室,便迎上了导师和蔼亲切的笑容,如温暖的阳光,扫净了我初来乍到的焦虑。

导师十分欢迎我们的到来,他说自KPxdp0AvoLWWekwCfR56Mg==己去过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城市,会一点中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剪纸和书法,十分喜欢。当他尝试用不太熟练的中文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爱好,并告诉我们可以称呼他为“柚子老师”时,在座的我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我们新入学的研究生一一做了自我介绍。教授听得认真,时不时与同学交流,并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我们这个班级中国人虽不多,但在和教授的交谈中总能感受到其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与尊重。透过他,我仿佛看到了文明交流的种子在脚下的土地上悄悄生根发芽。这是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近距离感受到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如此强烈、赤诚。

见面会将要结束时,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始终记忆犹新:“中国和泰国是好兄弟,我们师生之间更要珍视这种友谊,你们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上有问题,都可以找老师寻求帮助。”这不是一句空话,在后续的相处过程中,教授真真切切地将这句话落实在了行动中。

在教授的关心下,我迅速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和节奏,他也时不时向我传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人生感悟。记得那天我们相约在操场散步,雨后的校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虽然有些许潮湿,但凉爽的秋风拂过发梢,依旧畅快不已。教授聊起自己几十年科研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我和他提及我的国内求学经历,这时,他问我是否知道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说她毕业于诗大,在中国北京大学进修博士,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我说当然知道,公主是中泰友谊的使者,屡次访华,又在很多公众场合用中文发表演讲,泰国的中文热也是公主带动起来的。教授笑着点了点头:“是啊,所以我们诗大成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不单单教汉语,也教授中国传统才艺,泰国同学们都踊跃参与。”说着,就带我往那里走去。听到这,我的心底缓缓淌过一股暖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个文明之间只有交流互鉴,才能百花齐放。

青春滚烫,来日方长

渐渐地,我和教授的联系变得多了起来。教授会在学术上要求我严谨治学,不仅和我共同寻找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还亲自指导我如何进行实证分析。在他的循循善诱与不断鼓励下,我取得了很大进步。我从他身上似乎感受到了泰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所在:尊重个性,启发思考。教授的言传身教,让我得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持之以恒地钻研下去。

学术科研之外,教授也会邀请我们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的同学相聚,交流彼此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教授家里做客,他亲自下厨,给我们做了泰式炒粉、冬阴功和嘎抛饭等泰国传统美食,我也想让他尝尝真正的中国味,于是也动手制作了一道酸菜鱼。教授品尝完,连连感叹อรอยมาก(意为“真好吃”)。彼时,外面街市热闹依旧,室内气氛欢快自在,饭菜的香味缭绕鼻尖,觥筹交错,演奏出喜乐美满的“乐章”。即使身在异国他乡,我依旧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跨越不同国度与文明,彼此交换真心,友谊之花就能茁壮生长。

时至今日,我已经在泰国度过了两个多月的时光。有些事情早已步入正轨,还有些事情正在耕耘酝酿。我庆幸当时的选择,让我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自我,在更旷达的世界中拥抱成长。现在的我,已经能够比较流利地使用泰语、英语进行交流,也对教育领域的前瞻性成果有所涉猎和研究,并陆陆续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当然,除了学生的标签之外,我也是一名青年文学创作者,我喜欢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身边的故事。所以,课业之余,我也会四处走走,进一步了解曼谷,进一步触摸泰国深层次的文化经络,积累素材,启悟人生。我想,这或许就是留学给予我的机会,使我不仅能够从学术视角出发提升专业能力,还能从文化视角出发,成为中泰文明交流与友谊长存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

书写至此,我坐在诗大的操场上,遥望不远处的风景,夕阳西下,余晖散落一地光芒。每周五总会有学生乐队在这里表演,迎着他们热烈的目光,我的思绪也随之翻飞。山海未远,新篇再启,我会牢记当时的展望,潜心学习,积极交流,在接下来的日子继续书写有关我的青春诗篇。

(作者系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教育发展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