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段式”作业设计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段式”作业的设计
“三段式”作业设计以作业分层设计为基本原则,以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性作业为载体,紧扣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在不同时段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和个性需求。从学习目标来说,“三段式”作业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方面对作业进行设计,尽最大可能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从学习过程来说,作业覆盖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全程了解、接触教材知识,有选择性地完成作业,更加贴近自己的学习实际;从学习结果来说,作业由易到难渐进过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
“三段式”作业的内容
“三段式”作业主要是指课前预习作业、课堂练习作业和课后巩固作业。不同阶段的作业,设计的内容各不相同。
课前预习作业一般侧重于数学概念、公式、计算等提纲性知识,这类习题适当偏向于学困生,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授课的基础知识和框架结构,对授课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时,教师可设计“什么是倒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1和0有倒数吗?”等基本概念,并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写出倒数。这样的作业,学生可以边预习边完成,通过预习和作业同步走的方式,从整体上了解当节课的内容。
课堂练习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了解,并且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知和运用教材内容,为后续提升奠定基础。如在教授“比”时,教师可设计与教材例题中相似的算式,让学生标注什么是“比的前项”,什么是“比的后项”,什么是“比值”,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同时教师可以设计类似“8:()=2”这样的式子,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比”的概念。再如教师可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写出题中的数量之比是什么,比值是什么。这样学生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的运用。
课后作业侧重于知识拓展和思维训练,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作业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让他们在挑战自己的同时学会创新运用,这类习题主要面向学优生。如在教授“节约用水”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蓄水池进水放水”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的同时,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同时又将本节课的内容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可以让学生选做。再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适合家庭或者学校节约用水的器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段式”作业的优势
与传统作业相比,“三段式”作业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重在课后。教师授课结束后,按照教参或者教材内容笼而统之布置作业,对于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很难完成。而教师由于时间、作业数量和教学进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即使在课堂的作业设计中,教师一般情况下也仅仅是针对当时的教学内容,而非针对学生个体,每一个学生是否完全掌握教材内容,教师的了解也只是一个概况。而“三段式”作业设计,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以预习作业为基础,适当点评,然后对课堂作业进一步优化,真正体现出作业的实际价值。课后作业以前两个阶段的作业为依据,分层分类设计、难易结合设计,让作业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更加适合学生需求。传统数学作业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以“练习题”为主,这类题型更适合于全体学生,但凸显不出作业“分层”的意义。教师对作业检查时更加关注的是作业的完成度,对作业本身检验学习效果、巩固课堂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关注度不高。“三段式”作业更加关注的是学生个体,预习作业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让学生在正式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有所熟悉,了解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的欠缺,这样在课堂上的精力会更加集中。课堂作业让学生边学习边巩固,随时查缺补漏,准确了解知识与作业之间的关联。课后作业则更注重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合“培优补弱”。
三是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传统作业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巩固,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结构的变化,学生对所学知识逻辑联结不强。“三段式”数学作业,实际上就是以教材内容和结构为依托,从学生实情出发,兼顾不同需求的学生,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作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进而达到既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通过三个阶段的作业,教师可以精准掌握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优化作业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三段式”数学作业设计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从教学实际出发,紧扣“应用”和“创新”两个关键词,既让每个学生“吃得下”“吃得饱”,又让每个学生“吃得好”“吃得香”,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德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