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好国际教育的赛道,可以给孩子创造最大的获得世界名校录取的可能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际教育的路该如何走?家长如何结合孩子的实际,为孩子规划适合的路径?
近十年,我们走访了近两百所海内外名校的大学校长与招办主任,听到他们给即将申请留学的学生最多的建议是:找到你的“Best Fit”——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尊重孩子的特点
在选择国际教育时,家长先要明确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教育观。前者来自孩子的先天气质,后者决定了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家长不可以带着自己的“剧本”,去设计孩子的教育之路。
家长要看看孩子是一颗怎样的种子,再为这颗种子创造适合成长的环境。刻意把孩子包装成名校想要的样子,无异于“削足适履”,即使孩子被名校录取,如果不适合孩子,其就读名校的过程可能也会很痛苦。只有尊重孩子的特点,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有一位关系很好的朋友,对子女的培养亲力亲为,格外投入。由于她人缘好,善于链接资源,基本上能为孩子在各个学科和课外兴趣领域找到优秀的辅导老师。而她身边也围绕着不少和她一样重视教育的父母。
她有一个儿子,她希望儿子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按照这样的教育预期,她给孩子安排了很多个学科的辅导,特别是理科与英文学习的辅导,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孩子尽管很努力,却发现成绩很难达到妈妈的预期。每次成绩单出来,孩子的母亲都要和周围的孩子父母交流一番,然后就是对自己孩子的不满。随着儿子进入青春期,他们母子经常发生冲突。
这位朋友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动手能力特别强。尽管他的主要学科成绩平平,但他在学校的设计课总是能得满分。最后,这个孩子如愿申请到了全美前三的设计大学。现在,他在大学里的学习如鱼得水。
父母观察孩子的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孩子的天资,观察孩子擅长做什么,和同龄人相比孩子学什么比较轻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孩子最容易发挥自己的优势。
爱因斯坦精辟地总结了获得教育成功的真谛:“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他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作为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资和禀赋,创造机会和环境让孩子的优势展现出来。
明确家庭的“教育观”
观察过往十年间我们深度互动的数百个中国家庭,发现在选择教育的道路上,不同家庭的“教育观”差别很大。但是,成功的案例往往具备两个一致:家庭内部对孩子的教育意见一致;父母为孩子选择了和家庭教育观匹配的学校。
教育之路的选择有很多种,但走好每一条教育之路的关键,是要实现以上两个方面的一致,以确保孩子的父母和学校能形成一个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高效前进。有了这两个一致,也可以保证有限的资源能用到有效的努力方面,而不是在矛盾和拧巴中消耗精力和时间。
因此,家庭中的夫妻双方应能充分交流,形成统一的家庭教育观,并且在有意见分歧时能明确以谁的意见为主。然后,父母再共同为孩子选择一所适合的学校,与学校配合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使命。一般而言,父母的教育观可以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一般非常认可接受好的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他们往往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进行早期教育和培养,在孩子进入学龄阶段之后关注孩子每一步的升学和择校决定,同时会投入时间陪伴孩子。这部分家长对于接受好的教育会产生“路径依赖”,愿意为子女教育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
但是也有家长认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才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孩子的成功要靠社会经验的积累。早点进入社会进行历练,学习待人接物,早点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会对孩子有真正的帮助。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一个直观的衡量标准,是对孩子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而这样的家庭一般不会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过多资源。
二是教育目标。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选择。有的家庭认为孩子的成才与否,衡量标准主要是看孩子考上了什么样的大学。他们常以孩子17岁、18岁拿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包括是否进入了常青藤名校、牛津、剑桥,以及美国前 50 大学,英国的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经,还有其他国家的世界大学排名前 100 的学校等。
有的家庭更加务实,相比于孩子拿到哪所大学的文凭,他们更看重孩子大学毕业之后的就业前景,即第一份工作能找到什么样的平台、起薪如何、这份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还有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考学和就业都没那么在乎,他们最看重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不是快乐。而选择这个目标的家庭,最好能具备给孩子托底的实力,不然会给孩子的未来发展造成困扰。
三是参与程度。不同家庭对子女教育“亲力亲为”的程度差别很大。家长亲力亲为的程度,决定了家庭从何时开始需要借助外力来助力子女教育的成功。父母可以判断一下自己是“掌控型”家长,还是“全局型”家长。“掌控型”家长乐于和善于把握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全局型”家长更乐于把握孩子教育的大局,凭直觉和经验去做选择,为孩子匹配适合的教育资源。
清楚自己属于哪种类型,有助于家长寻找适合自己家庭的学校和校外教育资源。如果认为自己是一个“全局型”家长,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很高,建议找一个管得很细的学校或者校外老师来辅助孩子完成教育。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想亲力亲为却遭到孩子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需要缓解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外力来支持帮助孩子。
四是家庭的文化价值观。家长要判断一下自己的家庭文化价值观,是偏保守,还是很开放?家庭的文化价值观对于孩子教育路径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以低龄留学为例,很多家长早早把孩子送到国外的寄宿制高中,但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一些孩子在国外寄宿学校读完中学后,已无法与父母很好沟通。孩子长期生活在国外,父母长期生活在国内,双方都很难理解对方的心情与处境,父母对孩子在国外接触的信息和人员也全然不知。最后,个别孩子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家长也不得不放弃对孩子升学的追求。
梳理家庭的择校标准
择校标准是一个家庭教育观最透彻的展现。不同的家庭差别会很大,对A家庭来说一个特别好的学校,可能会被 B 家庭认为无所谓或者不需要。细分来看,家庭的择校标准可以分为四个维度。
老师“管得多”好,还是“管得少”好?老师“管得多”,体现在老师会主动联系家长进行沟通,而且老师往往不只管学生学习,还承担德育的责任。有的学校老师不仅教课,还会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相反,学校“管得少”的表现,是老师一般不主动找家长,但是会回应家长的诉求。学校和老师都认为,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自由中经历失败,并学会如何管理自己。一般公立学校管得多,招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国际学校管得少,民办国际化学校在这个维度上会差异很大。
有的家长认为学校老师管得多是好事,说明老师认真负责,而且让学校老师来管总比家长自己管要好,这样能让自己更加省心。还有的家长认为学校少管一点更好,这样家庭可以来安排孩子的校外时间。
在北京国际学校相对集中的顺义后沙峪,各国际学校学生每年的上学时间普遍在180 天左右。相比较,公立学校在2023—2024学年学生的上学时间普遍在 206 天左右。国际学校多出来的 20 多天的放假时间,给家庭留出了个性化规划的空间。
学校抓主科好,还是主科和副科都抓才好?学校抓主科,就是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在第一位。这样的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大考成绩和升学率,在重要考试前后都会安排家长会进行动员。擅长学习的孩子容易在这样的学校里胜出,学习成绩很勉强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容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
学校主科和副科都抓,一般情况下是学校会以一种“全面教育”的理念看待学生,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品格健全和创造力培养。这样的学校一般会采用“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社会情感学习”等方式作为知识教学的补充。这一类学校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也更为多元,不只看学生学习成绩和考试排名,主科学习没有优势的孩子一般更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学校重视升学结果好,还是没那么功利好?不同的学校在处理升学结果方面的差别也很大。有的学校每一年都会详细统计毕业班升入名牌大学的数据,组织各式各样的分享活动,让拿到名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进行分享。有的学校并不专门宣传自己的升学结果,对于孩子们拿到的不同大学的录取结果一视同仁。
有的家长认为,不以升入排名很好的大学为目标的学校都是“花把式”,对于促进孩子的未来发展效果不明显。有的家长认为,以升学率作为核心任务的学校,对教育的理解过于功利,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学校“洋气”一点好,还是更接地气好?家长对于学校的偏好差异也很大。有的家长喜欢外教比例高的、外方校长管理占主导的、教学理念偏西式的学校。观察这部分家长,往往有过留学体验,或者有在外企、国际组织工作的经历。也有的家长觉得中国的校方管理团队更让人放心,中国老师对孩子更负责,家长也更容易和老师进行沟通。
针对以上情况,家长可以梳理一下自己家庭的教育观和择校观,明确自己家庭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发展意愿,找寻与孩子发展匹配的教育,之后再进行择校,以避免偏离适合的教育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