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体系,加强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不仅是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感情的需要,是落实少先队工作“政治启蒙”“思想引领”根本任务的需要,更是培养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小学需要用“纵横开合”的方法助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着眼纵向,贯通课程引领的进阶化链条;立足横向,编紧组织联结的同向化网络;关注外展,拓宽活动浸润的交互化圈层;讲究里合,聚焦评价向内的结果化归点。
【关键词】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少先队工作;少先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0-0044-04
2021年1月3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加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着眼党、团、队特殊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培养链条,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引导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共青团要履行好全团带队政治责任,规范和加强少先队推优入团、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作为思想链条第一环的少先队组织,担负着“政治启蒙”的重要使命。小学应贯通课程进阶之链,编紧组织联结之网,拓宽活动交互之圈,聚焦评价向内之点,在“纵横开合”中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
一、“纵”:贯通课程引领的进阶化链条
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是科学落实少先队组织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设计少先队活动课程时,要贯通衔接轴,架设进阶梯,形成从组织意识向成长取向层层递进的螺旋式课程之链。
1.贯通衔接轴
历经沧桑见风华。党史、团史、队史是组织意识衔接的最好教材。小学要借助发展脉络,寻找重点破难点。
首先,“1+1+1”读懂三部史。班级中队角开辟“学史天地”,呈现党、团、队组织发展时间轴,以“一个关键事件”“一群榜样人物”“一组红色故事”的形式,直观地串联起党、团、队组织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让光荣的历史托举着伟大的精神,驻在学生心中。
其次,“1+1+1”读懂三者关系。教师借助组织发展轴,聚焦同一历史时期,从“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使命”中引导学生认识党、团、队的关系。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奋勇杀敌,共青团员李林在平鲁县掩护群众突围,抗日儿童团员王二小在村口站岗放哨。党有号召,团有行动,队有响应,这就是党、团、队一脉相承的血肉联系。
2.架设进阶梯
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意识、政治启蒙、信仰萌芽和成长取向。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紧扣年段育人目标,分层设置课程内容,就能为少年儿童架起进步的阶梯。四个主题的课程架构应呈倒三角式特点,随着年段升高,内容不断叠加,难度逐步进阶。
例如,低年段以“组织意识”培养为重点,学好少先队基本知识;中年段将了解党、团、队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组织意识”课程内容,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政治启蒙”教育;高年段“组织意识”课程主要理解“党是先锋队、团是生力军、队是预备队”的组织关系,“政治启蒙”课程重点感受祖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伟大进程,同时向“信仰萌芽”“成长取向”过渡引领,重点学习各行各业党员、团员榜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接续奋斗的精神,为“立志向”导航。
二、“横”:编紧组织联结的同向化网络
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打破界限,通过组织共联、成员共育、阵地共建等方式,编紧组织联结的网络,促使目标、理念、行动等保持高度协同。[1]
1.组织同心共联
党、团、队组织是我们政治成长的摇篮。建立纽带联系,发挥组织合力,有利于准确把握育人方向,开展好“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教育。[2]
一是组织带建,管理一体化。学校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发挥党组织引领、团组织协同作用,建好少工委。党组织书记任少工委主任,团组织书记任少工委委员,通过一支队伍、一体布局,促进党、团、队组织三级联动,形成“党的政策有响应、队的工作有支持”的良好局面,推进工作一同落实,实现思想一脉传承。
二是组织联建,扩大“朋友圈”。少先队组织积极与党团组织开展共同体建设,借助党团组织优质的课程资源、阵地资源、榜样资源等,拓展工作思路,丰富育人载体,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加生动的价值观引领,更加丰富的社会化体验,更加多元的赋能化平台,彰显党、团、队组织同心育人的合力。
2.成员同行共育
如果说,组织“手拉手”是着眼群体发展的“面”上引领;那么,成员“手拉手”就是关注个性需求的“点”上深化。少先队要着眼价值引领、道德养成、习惯培育、能力提升、兴趣精进等方面,从学校、家庭、社会等领域,为需要指导帮助的少年儿童寻找配备优秀的党员、团员、队员担任成长导师,通过榜样示范、方法指导、问题督促等方式,对少年儿童实现“1+N”帮帮团式精准帮扶。
例如,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在未能首批入队的少年儿童中开展“加油行动”,根据每个学生在“加油卡”上记录的努力项目,配备不同的“帮帮团”成员。聘请高年级少先队员帮助少先队知识考核不过关的伙伴强化知识点,聘请党团员教师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矫正行为,聘请行业先锋给学生讲述政治故事等,让少年儿童在大朋友们的帮助下,受到组织关怀,获得进步成长。
3.阵地同享共建
组织阵地是进行组织教育、开展组织活动、培养组织人才的重要场所。坚持党、团、队阵地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将教育资源化零为整,将教育内容连点成线,最终实现育人功能的跃升。
一是校内阵地融通无间。整体规划兼具功能性、人文性、实践性的党、团、队一体化展厅,分别打造“光辉之路”“青春之歌”“星火之光”等体现党、团、队组织文化的展区,构建党员、团员、队员学习交流、主题沙龙、活动展示的“红学空间”,形成全方位布局结构,实现一体化、沉浸式育人功能。
二是校外资源串珠成链。重点对接校园周边红色资源,围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纪念场馆、英雄广场、名人故居、党群中心、红色街巷等,串联成“15分钟红学圈”,作为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意识衔接的社会化平台,与校内阵地彼此联结,相辅相成。
三、“开”:拓宽活动浸润的交互化圈层
少先队活动因其身临其境的体验深度、感同身受的情感温度、深入浅出的育人效度,成为加强少年儿童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发挥好活动育人的作用,把握党、团、队组织属性,一体化设计党、团、队“手拉手”活动项目。
1.创设主题活动
红色节日、传统节日、主题纪念日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学校要抓住国家规定的固有节日契机开展好校内党员、团员、队员的思想教育,还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创设党、团、队“手拉手”的校本化主题节日。例如设立“传家宝节”,从家庭精神传承的老物件、家风家训等微观角度,党的伟大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精神支柱等宏观角度,组织学校的党员、团员、队员共同参加“五个一”活动,即讲述一个“传家宝”故事、访谈一位榜样人物、参观一个红色阵地、总结一条“传家宝”精神、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党员、团员、队员在共同参与的特定主题节日中,提升思想认识,强化身份认知。
2.联合组织生活
组织生活是党员、团员、队员学习新理论、吸收新思想、统一新认识的基本途径。打破组织壁垒,创新活动形式,打造符合党员、团员、队员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习得需求的联合组织生活,必须上靠党员学习内容、下接队员学习方式。
例如,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开展了10次党、团、队员联合组织生活。活动前,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梳理提炼出“文化传承”“绿色发展”“教育强国”等关键词作为学习内容。每个关键词由“一个党员或团员+一个行业先锋”组成领学团进行领学,通过生动的活动课形式,带领党员、团员、队员读透报告中的一段话,讲好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悟得关键词的一点内涵。作为讲师的党员、团员、队员,自学钻研,学深学透;听讲的党员、团员、队员,浸入课堂,学有所获。
3.互观重要仪式
入队、入团、入党,是一个人政治生活中的三个重要时刻,每个见证身份转变的仪式,都对激发情感共鸣、增强组织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每个少年儿童都将经历入队仪式,邀请优秀的党员、团员、队员参加活动,增加体现组织意识衔接的亮点环节,能更生动地讲好儿童化政治故事。例如,入队仪式中增加“红领巾传递”环节。党员先锋、团员榜样及优秀少先队员代表组成传递方阵,按序将红领巾手手相传至新队员的手中。新队员不仅能感受到党、团、队组织的关爱,还能增强“热爱少先队、向往共青团、心向共产党”的政治情感。同时,共建的党团组织开展入党、入团仪式时,也能邀请优秀的少先队员观摩,在庄严的仪式中,感受党团组织的先进性,激发光荣感。
四、“合”:聚焦评价向内的结果化归点
评价是检验理念是否落地、举措是否有效、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要聚焦评价改革,用好少先队现有评价方式,创新校本化评价载体,以培养“可靠接班人”为结果导向,构建突出组织力、发展力的评价体系。
1.以“组织力”评集体
少先队工作要突出组织属性,坚持组织教育,衔接组织意识,因此,“组织力”是评价少先队集体组织建设成效的核心,也是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素。[3]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可量化的习惯表现,更要突出组织的凝聚力、成员的认同感,考评其成员是否形成了基本一致的价值追求,是否具备了集体为重的道德品质,是否拥有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这样的评价体系应该是长程的,贯穿在队员参与的自主管理中,贯穿在基因传承的红色实践中,贯穿在集体活动的行为表现中。
2.以“发展力”评个人
少先队员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少先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评价内容应紧扣“政治启蒙”“思想引领”核心,重点考评少先队员在志向、信念、道德、情感、本领等方面的发展进步。学校要用好现有的少先队评价方式——“红领巾奖章”,在“红星章”“红旗章”“火炬章”三个类别十二枚基础章上,细化评价标准,生成指向队员思想意识发展的评价内容。比如,“红星章”中聚焦红色基因的“传承章”,就要重点关注队员在接受党、团、队组织意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后,能否将所学所悟转化为热爱集体、不怕困难、团结友爱等行为,进而评价其思想认识有无内化发展。
纵向贯通课程,横向联结组织,向外拓宽活动,向内聚焦评价,学校要全方位助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帮助少年儿童连紧意识衔接的链条,“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张鹏,胡毅.中小学校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社会主义论坛,2023(6):16-17.
[2]钟良.党团队“六个一体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J].中国共青团,2020(6):71-73.
[3]柳谦.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少先队工作评价探析:少先队组织力视角[J].少年儿童研究,2023(5):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