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作为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工具,其清洁度与患者的安全和健康直接相关。由于消化内镜价格昂贵,不能做到一次性使用,每次使用后都需要进行彻底清洗与消毒,这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消化内镜结构复杂,管道众多,必须严格遵守清洗流程,才能保证清洗后符合再次使用的标准。
▲ 清洗前准备
1.环境准备:内镜清洗室需时刻保持整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需适中,减少微生物的滋生。在清洗室内配备充足的清洗设备、消毒液、纯化水等必要使用物品,确保满足清洗要求。
2.工具准备:准备专用的清洗刷、纱布、棉球、酶洗液、消毒液等清洗物品,保证所有工具无损坏、无污染,严格执行一用一更换制度,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3.内镜预处理:消化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需立即予以床边预处理,用含有清洗液的湿纱布擦去内镜表面的污物,并向内镜管道注入清洗液,冲刷管道内的污物。及时预处理可降低后续清洗难度、提高清洗效果。
▲ 清洗步骤科学规范
1.手工清洗:内镜轻放于水槽内,检查防水盖是否盖紧,连接侧漏器确保内镜无渗漏。先进行手工清洗,使用酶洗液对内镜的内外表面进行擦洗,对插入人体的部分和操作的部分进行重点擦拭,用清洗刷刷洗内镜所有管道,做到无死角、无遗漏。
2.漂洗与冲洗:利用流动水将内镜上的清洗液彻底冲洗干净,按钮、阀门等小附件不能忽视,反复冲洗直至无清洗液残留。
▲ 消毒灭菌确保无菌
1.消毒液浸泡:将清洗后的消化内镜完全浸没于消毒液中进行消毒,消毒液的选择和浸泡时间需根据内镜的类型和污染程度确定,一般使用邻苯、过氧乙酸、戊二醛、酸性氧化电位水等。
2.终末漂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需用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将残留的消毒液彻底去除,避免残留的消毒液对人体造成伤害。
3.干燥处理:将漂洗后的消化内镜置于专用干燥台上,所有管道用酒精灌注,通过压力气枪将消化内镜内外表面吹干,待完全干燥后存储。
▲ 注意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1.定期检查: 定期对消化内镜的外观、管道、按钮等部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损坏或老化部件应及时更换,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
2.正确存放:干净的消化内镜需垂直挂在干燥、温度适中的储镜柜中,不能与尖锐物品混放。储镜柜需保持除湿状态,并定期使用酒精进行擦拭、清洁,然后用气枪将镜身及管腔内吹干。
3.规范取用:在取用消化内镜时要严格遵守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不当操作导致内镜损坏或污染。例如,在插入附件时应谨慎,强行推进可能导致钳子管道破裂。
▲ 常见问题处理
1.送水送气不畅:可能是水瓶接口“O”型环破损、送水送气按钮损坏,可通过更换“O”型环、修复或更换送水送气按钮进行处理。
2.喷嘴堵塞:擦拭镜面时方向错误或使用后未及时清洗可能导致喷嘴堵塞,可使用高浓度酶洗液浸泡并加压冲洗管道。
3.吸引不畅:可能因吸引器故障、吸引按钮损坏或患者体内黏稠物质阻塞引起,可通过检查并修复吸引器、更换吸引按钮或向吸引管道加压注水(气)处理。
▲ 机构管理要求
有条件的医院需建立集中的内镜诊疗中心(室),负责内镜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不具备条件的可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遵循标准开展工作。应将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内镜诊疗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和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