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仅是情绪低落,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可能导致长期的精神痛苦和人体功能障碍。如果不予治疗,抑郁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并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然而,精神疾病的原因复杂,生理层面的问题可针对治疗,社会层面的影响较难消除,因此需多层面干预,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 人为什么会抑郁
在医院心理科门诊,抑郁症患者最常提出的问题是“我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现有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1.神经生物学因素
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中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失衡相关,这些化学物质在调节情绪和压力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当神经递质水平不足或传递系统出现问题时,人的情绪状态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出现抑郁症状。
2.环境和心理因素
抑郁症不仅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环境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有重大影响。长期压力、创伤经历、人际关系问题、生活重大事件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症。此外,个人的认知方式、性格特点和应对策略也会影响抑郁症的程度。
3.遗传因素
抑郁症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人群患病的风险较高。然而,遗传只是抑郁症发生的一个先天因素,后天生理、环境和心理因素更重要。
● 抑郁症需要规范治疗
抑郁症不等同于短暂的抑郁情绪,不能依靠自我疏导就能缓解,通常会越来越严重。抑郁症患者需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
1.药物治疗
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最常见的抗抑郁药物类型,包括氟西汀(百忧解)、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通过抑制大脑中5-羟色胺(血清素)的再吸收,增加神经递质的可用性,从而调节情绪。
(2)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SNRIs(如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作用机制与SSRIs类似,但SNRIs不仅提高血清素水平,还调节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去甲肾上腺素在应对压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NRIs对情绪低落伴有乏力的患者效果显著。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MAOIs是传统的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减少神经递质的分解,缓解抑郁情绪。这类药物可能与某些食物或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目前临床已较少用。
(4)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TCAs(如阿米替林、丙米嗪)也是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虽然不良反应较多,如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但对于某些顽固性抑郁症患者依然有效。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核心方式,尤其对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可以替代药物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有效方法。抑郁症患者通常存在认知偏差,如“灾难化思维”(总认为最坏的结果会发生)或“过度自责”(总将所有失败归因于自己)。CBT的核心是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这些消极思维模式,从而改变情绪反应和行为。CBT的治疗目标包括:改变负面的自动思维,增加积极的自我评价,减少灾难化的预测,帮助患者逐步重建与他人的关系。
(2)人际心理治疗(IPT):人际心理治疗主要关注患者在抑郁症期间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问题。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丧失和角色转变是抑郁症的触发因素之一,IP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并解决人际问题,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并提升患者的社会功能。
(3)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基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深入探讨患者的无意识冲突和潜在的情感问题,找到引发抑郁症的根源。虽然精神分析疗法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但对于深陷情感困扰的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
3.物理治疗
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也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或在药物无效的情况下。抑郁症的物理治疗包括:
(1)电休克疗法(ECT):电休克疗法对重度抑郁症患者非常有效,尤其适用于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患者。ECT使用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诱发短暂的癫痫样放电,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ECT听上去有些吓人,但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通常在医院中进行,并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治疗。
(2)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磁刺激是新兴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在头皮外部施加磁场,刺激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如前额叶皮层),从而改善抑郁症状。TMS的优势在于非侵入性,不良反应较小,无需全身麻醉。TMS适用于中度至重度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3)深部脑刺激(DBS):深部脑刺激是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抑郁症患者。通过在大脑特定区域植入电极,持续调节神经活动,缓解抑郁症状。DBS相对复杂且风险较高,但在某些重度抑郁症患者中,DBS显示出显著疗效。
● 抑郁症容易复发
抑郁症患者康复后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很大概率造成其再次进入抑郁状态,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85%。此时患者学会自我调整情绪,积极提升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1.增强心理韧性
正确识别并改变消极思维,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通过理解和接受负面情绪,学会客观看待问题,减少情绪波动。通过冥想、呼吸练习和正念训练等方式,有效地调节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
2.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改善情绪和提高大脑功能。
(2)均衡饮食:富含ω-3脂肪酸、维生素B、镁和锌的食物可改善大脑功能并降低抑郁风险。
(3)适度运动:运动可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改善情绪状态。即使是轻度的身体活动,也能显著提高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