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低头族”,防治颈椎病

2024-12-17 00:00:00孙晓洁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4年10期
关键词:颈型低头椎动脉

脊柱是人体的“顶梁柱”,而支撑决策中心(大脑)的颈椎却是相对脆弱的一段。颈椎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化,然而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工作、生活,“低头族”越来越多,对颈椎造成极大的伤害,颈椎病的发生呈年轻化趋势,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低头让颈椎“压力山大”

颈椎病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如颈椎椎间盘脱水、萎缩,以及颈椎骨质增生等,使颈椎的稳定性下降。除不可抗的骨骼衰退因素外,不良的使用颈椎姿势是颈椎病发生主要的原因。颈椎在自然状态下具有一定的生理曲度,低头时颈椎被迫处于与正常生理曲度相反的位置,当颈椎的生理曲度小于20度时,颈部的肌肉、韧带以及关节受力增加。实验表明,站立时颈椎承受头部的重量约为5千克,低头15度时颈椎承受的重量约为12千克,低头30度时颈椎承受的重量约为15千克,低头40度时颈椎承受的重量约为20千克,而低头60度时,在物理杠杆和重力作用下,颈椎需承重30千克左右的重量,这相当于脖子上坐了个七八岁的孩子。

短时间低头,颈椎的结构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但是长期低头,颈椎承受过大的压力就会对颈椎结构造成损伤,导致颈椎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肩胛骨后突、颈部前伸等,严重时颈椎曲度变直甚至反曲。长期错误动作造成颈部损伤的同时,还会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持续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压迫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四肢麻木、肌肉力量下降,甚至引起瘫痪等严重后果。

此外,颈部感受风寒湿邪可导致颈部肌肉痉挛、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起颈椎病;缺乏运动使颈部肌肉得不到锻炼,力量减弱,无法有效地支撑颈椎,在“压力”下更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化;睡觉时枕头过高或过低等也会对颈椎造成伤害;颈部外伤如扭伤、撞伤等,可直接导致颈部损伤,从而发展为颈椎病。

▎“痛、晕、麻、乏”是颈椎问题

颈椎病的症状可用“痛、晕、麻、乏”4个字概括。

(1)痛: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颈椎病患者可感到颈部僵硬、疼痛,有时会放射到肩部、背部甚至上肢。颈椎病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晕:颈部有给大脑供血的重要动脉——椎动脉,椎动脉持续受压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突然的眩晕与摔倒。

(3)麻:当颈椎病变压迫到神经根时,患者可感到上肢麻木、无力。这种麻木感类似瞬间“电流经过”,从手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手臂。

(4)乏:颈椎病患者常因颈部痛、晕、麻而难以入睡,或在睡眠中频繁醒来。长期睡眠不足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白天没精神,容易疲乏。

除了“痛、晕、麻、乏”,颈椎病患者还会感到颈部、背部“硬邦邦”的,活动受到限制,转动头部时症状可能加剧。头部供血不足有时可导致视力问题。头部的不适会让患者的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带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想不到颈椎病有这么多类型

根据颈椎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受累的病灶部位,临床常分为6类。

1.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颈椎病,约占40%。颈型颈椎病也是最容易治愈的颈椎病,但会反复发作,容易加速颈椎的退变,从而引起其他类型的、更严重的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多因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或睡姿不当,颈椎转动超过自身的可动度,或颈椎较长时间弯曲,一部分椎间盘组织逐渐移向伸侧,刺激神经根而引起。颈型颈椎病以颈部僵硬、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现抬头困难,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个别患者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颈型颈椎病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30%,多在30岁以上发病,呈慢性发展,反复发作。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颈椎椎间盘及骨刺向颈椎后外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脊神经根,尤其多见于第4—7颈椎。疼痛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呈钻痛或刀割样痛,也可能是持续性隐痛或酸痛,会向不同部位放射,但多局限于一侧。部分患者由于运动神经受损而出现上肢肌肉萎缩无力,手部活动不灵,患侧手指指端有麻木感。

3.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或椎间隙狭窄时,会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骨质增生也会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导致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椎病患者中约70%的人椎动脉受累,50岁以上头晕、头痛者50%以上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

4.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是医生非常头痛的颈椎病类型。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力,甚至可造成肢体瘫痪,如果治疗不及时,脊髓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和椎体不稳定等因素,刺激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症状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6.混合型颈椎病

混合型颈椎病是含2种或2种以上类型的颈椎病,症状分别具有对应类型颈椎病的特征。

▎保护颈椎从日常生活开始

预防颈椎病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用颈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每隔一段时间抬头活动颈椎,缓解颈部肌肉的疲劳。工作时,使用正确的坐姿,眼睛平视前方,背部挺直,肩部放松,肘部自然弯曲,手腕与桌面平行。睡觉时,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以8—15厘米为宜,枕头的形状需符合颈椎的生理曲度,保证颈部得到有力的支撑。

适度运动,加强颈部肌肉的力量。在进行体育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时,注意避免颈部受伤,受伤后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寒冷的季节注意颈部保暖,戴上围巾或穿高领衣服,避免风寒湿邪阻碍颈部血液循环;炎热的季节皮肤毛孔舒张,更需注意环境温度不能过低,冷风不能对着颈部直吹。

定期体检关注骨骼健康,及早发现颈椎病的隐患,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已经有颈椎病的患者,定期复查了解颈椎病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颈部神经和血管的状况,根据检查结果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钙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骨骼的强度。

▎颈椎病不可听之任之

1.保守治疗

症状较轻、颈部结构变化不明显的颈椎病,通常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方法,以改善症状为主。

(1)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物等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此外,还可使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进行治疗。

(2)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牵引、针灸等,这些方法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等不适。

①热敷:使用热水袋、热毛巾等热敷颈部,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②冷敷:颈椎病急性发作期局部有炎症,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颈部,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冷敷可减轻炎症和肿胀,但只在颈椎病发作期使用,平时使用热敷。

③按摩:按摩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自己可进行简单的按摩,按摩时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大力导致颈椎移位而加重症状,建议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按摩,可通过特殊手法改变颈椎状况,从而治疗颈椎病。

(3)康复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如颈部伸展运动、旋转运动、侧屈运动等,可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改善颈椎的稳定性。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需注意盲目做颈部动作可能加重颈椎问题。

2.手术治疗

如果颈椎病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血管、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确定。

(1)颈椎前路手术:通过颈部前方切口,切除病变的颈椎椎间盘和椎体,然后进行植骨融合或内固定。优点是可直接解除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手术效果较好;缺点是手术风险较大,可能损伤颈部的重要血管和神经。

(2)颈椎后路手术:通过颈部后方切口,对颈椎的椎板进行减压,扩大椎管的容积,从而解除脊髓的压迫。优点是手术风险相对较小,对颈部的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损伤较小;缺点是手术效果可能不如颈椎前路手术明显。

颈椎病是慢性病,病程长,治疗过程也漫长。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必焦虑和紧张,颈椎病发作期间,可适当减少工作量,增加休息时间,让颈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避免过度用颈。颈椎病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及时了解恢复情况,复查的时间间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确定,一般为3—6个月。

猜你喜欢
颈型低头椎动脉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33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低头族”克星
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的临床探讨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