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对小学生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是小学阶段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即通过课程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责任意识、健全人格、法治观念、道德修养以及政治认同五大核心素养,而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需要从学生生活入手,将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因此,文章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146-04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来说,生活化教学方式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之中有着说明,其要求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基本道德观、法律意识等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成长为一个有道德、负责并且有廉耻感的公民。同时,在新课标之中,提出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要求通过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法治观念以及健全的人格,而要想实现学生责任意识、法治观念、道德修养等素养的培养,落实新课标的教育要求,教学开展就应当结合学生生活,利用好生活化教学资源,在生活化元素的辅助下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有效提升,达成高素质、高品德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 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结合现实生活背景开展教育来构建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桥梁。在生活化教学之中,其基本理念要求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这与传统教育是不同的,传统教育更像是教导学生如何去读书,而在生活化教学方式应用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像是教导学生如何去“做人”,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对传统教育持有着批评的态度,他认为传统教育就是“死读书,死教书,教死书”,是对人才的一种摧残,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进行了否定,现代教育的开展更加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重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其自身素养是否能够得到提升,这与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要求教师不能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照本宣科”,强行地对学生灌输知识,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生活实际割裂开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不应当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与书本之中,在生活教育理论中,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让教育从课堂与书本中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教育开展如果能够以生活为中心,那么教学也就不再是刻板、僵硬的,而是使得书本的知识“活”了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视野能够变得更加地开阔,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更加地灵活,而不只是局限于“应试”。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需要做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的成长,不再只是局限于书本之中,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故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能够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丰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教学开展主要的依据就是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涵盖的内容有基本道德、法律法规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成长,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具有责任意识、法治观念、道德修养以及政治认同的高素质人才。道德与法治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认知基础薄弱,每个知识部分的篇幅是有限的,如果仅仅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是难以对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进行有效的培养的,同时在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也可能面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而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对教材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实际需求与当前状况进行分析,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结合学生熟悉的内容,融入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丰富,使得教学的开展更加富有层次性。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对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五大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责任意识、法治观念、道德修养等重要的素养,是在不断影响下形成的,而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生活化学习素材,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二)具有趣味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效率较大程度地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是自控力比较弱,因此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非常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不能够集中注意力,而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充满兴趣的,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保持注意力,学习效率也会相对地较高。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涵盖许多人文知识、思想观念以及理论知识,教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能够大幅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利用生活化的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去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容,这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容易产生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利于有趣、和谐、活泼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不足,对事物的认知不全面,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能够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同时,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发展学生能力
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对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来说,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生活就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源泉,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也是期望能够增长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作用下,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到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化教育模式长时间的作用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够显著地提升。再者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三观的正确发展,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生活化教学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体会生活,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实践中,其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思维从原来直观性的特征向着逻辑性的方向发展,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有效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路径
(一)利用寓言故事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不仅能够增加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慎重地选择生活化内容融入的方式,结合学生的需求与实际状况,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紧密地与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本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就存在着困难,生活化内容的融入不应当去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要遵循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发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价值,而寓言故事具有趣味性与生活化的特征,其作为生活化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将寓言故事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构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聆听寓言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听讲,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学生更加愿意去思考,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更加深入。
教师在利用寓言故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情况的分析,抓住学生的生活特点,依据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寻找教材之中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依据二者之间的联系,寻找相关的寓言故事素材,使得故事内容、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知识三者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较好的学习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密切地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学生是否对教师讲解的寓言故事充满兴趣,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寓言故事充满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巧妙地与寓言故事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做到真正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容,利用学生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这一课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商人与渔夫》这个寓言故事作为知识点的“引路人”,教师在讲解完这个故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ej+MKCzmEc5gi1MQzQwpfqXAprNmpmFi0FN/YMot1vQ=么商人许诺给渔夫一百两金子,最后没有给?”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商人贪财,说话不vep6Ewv/JL+ooXcP4k30vGfTD/ExvjbKtYrnrgUnODQ=算数。”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为什么商人第二次翻船,渔夫没有救他?”许多学生会回答:“因为被骗了,所以人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不诚信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利益,但是当信任消失之后,可能就会自食恶果,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家长、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应该做到诚实守信。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地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活用教材插图
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利用好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之中的插图,将插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之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中配有许多生活化插图,利用好这些插图,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教材之中的每个部分,以及其中每个插图的含义,将插图进行分类,分清插图是情境对话型还是话题引导型,或是其他类型插图,在充分地了解这些插图之后,才能够对这些插图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确定插图应用的思路。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对这些插图进行重新设计与构建,对插图的内容进行拓展,将插图的价值尽可能开发出来,教师可以围绕着某个插图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插图内容进行思考与联想,并在引导学生思维的时候,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实现生活化教学。另外,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对插图的运用,还可以结合动画、音乐以及配音等,这样能够进一步与学生生活结合,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
(三)采用任务驱动方式
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学习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结合生活化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做到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项目化的探究目标,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任务,让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其次,教师应当合理地为学生挑选任务素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构建任务的具体内容。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将学生的探究回归到知识本身。
(四)开展实践活动
在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之中开展实践,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从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感悟。例如,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这一课内容的时候,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体谅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就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到家之后,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下次课在课堂上分享,当学生在分享的时候,教师应当采取鼓励性评价的措施,鼓励学生将这种行为与意识保存下来,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
四、 结论
总的来说,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实际生活、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寓言故事、教材插图相结合,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及实践活动教学法等方式,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雪梅,杨志鹏.“三项举措”让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地生根”[J].中国教育学刊,2023(12):101.
[2]洪秋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3(34):79-82.
[3]韦文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研究[J].智力,2023(34):123-126.
[4]张擎.具身德育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3.
[5]石佳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6]吴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与应对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3.
[7]冯荣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D].临沂:临沂大学,2023.
作者简介:林同铨(1975~),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玉屏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