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打造灵动课堂

2024-12-17 00:00:00黄庆珊
考试周刊 2024年44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初中化学教师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情境教学法是当前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化学教学中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化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帮助教师打造灵动课堂。对此,初中化学教师需要积极研读新课程改革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积极创设有效情境,从而切实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设情境;化学课堂;核心素养;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140-03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此,初中化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究情境教学法的特征,全面分析教材内容,开展学生调研工作,从而将情境教学法有效、科学地融入化学课堂之中,使学生在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同时,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在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既可以降低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陌生感,又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之中体验化学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式为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难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课堂教学活动情境化,在情境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丰富、直观的化学知识,还能够体验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探究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获得重点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路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开展化学教学活动,需要教师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原则,合理、有序地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化学课堂之中,进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对化学的陌生感、抵触感,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在具体创设生活化情境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 融入生活化场景

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积极地在化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并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课堂之中,在课堂中构建化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之中思考、探究这些化学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内容时,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知道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但不知道水的净化、水的组成以及水的化学式与化合价,从而对本节课内容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对此,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场景或者话题引入课堂之中,以此构建生活化情境,比如,在课堂中引入“日常生活用水习惯”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用水习惯,如,在刷牙时会不会一直开着水龙头,通过对该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对“节约用水”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有利于教师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

2. 引入生活实例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化学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生活实例,以真实的化学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分析、研究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通过引入生活案例,不仅能够丰富化学课堂教学资源,提高化学教学情境的客观性、真实性,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能够了解金属生锈的原因、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危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将生活中实际的化学案例引入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在案例情境之中学习化学知识。如:

实例1:汽车防锈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金属资源的保护时,可以将“汽车防锈”案例引入课堂之中,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汽车生锈的图片、由于生锈而使汽车报废的视频,为学生创设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出汽车生锈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汽车生锈。

案例2:废旧汽车拆解回收

在讲解完金属生锈的机理以及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入“废旧汽车拆解回收”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金属回收”相关知识的生活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案例知识进行探究,还能够在情境之中开展模拟拆解活动,使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金属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通过在化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案例,不仅能够加强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在真实案例的影响下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实现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从而真正达到生活化情境教学的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化学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化学教师打造灵动课堂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化学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对初中生而言,其对化学知识有着一定的陌生感,常常在学习中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进而影响其学习质量与效率。面对这一情况,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具体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化学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新课标要求、深耕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层次化、科学化的化学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在情境之中高质量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空气”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与用途,培养学生科学探索、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以层次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究。比如:

问题1: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但空气如何能够被展现出来?

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并发散思维探究问题的答案,如:风就是空气流动形成的;气球能够变大是由于空气的注入。

问题2:空气中有哪些气体?如何证明不同气体的特征?

学生通过探究,能够了解到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其中还有部分气体为二氧化碳等。并且会通过燃烧、呼吸等方式对空气中包含的气体进行验证。

问题3: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氧气占空气体积分数约为21%?

有的学生提出通过燃烧实验的方式。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进而获得最终的结果。

通过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实验素养

在实际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活动时,还需要积极创设实验情境,借助实验教学的方式,将化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探究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化学知识的内化。在具体创设化学实验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化学实验的各个流程、环节,并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指引,使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获得收获。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自主开展化学实验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化学实验情境教学的主体,从而保障化学实验情境活动能够达到最优目标。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可以设计趣味性实验活动,在实验中适当融入趣味性元素,提高实验情境的新颖性、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情境的兴趣,如,①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利用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欲望。②教师可以在开展化学实验之前,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酸和碱化学性质都有哪些?如何证明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化学实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有利于后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③教师可以在完成化学实验教学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化学实验竞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化学实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对化学实验原理的认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通过创设实验情境,不仅能够增强化学实验的新颖性、趣味性、丰富性,提高化学课堂的生动性,而且能够直观展现化学原理,使学生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四)创设网络情境,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在实际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时,还需要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网络情境,使抽象的化学知识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情境教学相比于传统的口授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展现丰富、新颖的内容,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减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抵触、畏难情绪,进而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化学教学中包括较多的实验教学环节,其中部分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合在课堂中操作和演示,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情境之中完成化学实验的观看与操作,进而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了解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与联系,能够运用分子、原子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通常以背诵、记忆为主,无法真正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性质与特征,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网络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动态化课件,将分子、原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或者将“水分解实验”以动态化的视频进行演练,使学生快速融入网络情境之中。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化学课堂的新颖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实现知识内容的转化,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初中化学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并从创设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验情境、创设网络情境等角度进行落实,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素群.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2023(20):152-154.

[2]徐惠怡.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6):75-76.

[3]郑鹏.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研究[J].爱情婚姻家庭(教育科研),2021(8):242.

[4]祁鹏.问题情境创设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一代:理论版,2021(20):114-115.

作者简介:黄庆珊(1982~),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