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深度学习模式探索

2024-12-17 00:00:00王国平
考试周刊 2024年44期

摘 要:化学学科是高中阶段理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论、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理解内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难以迁移运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在化学教学中实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深度学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将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以解决问题。开展深度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将探讨深度学习的内涵,并提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的策略,以期对教育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4-0126-04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运用科学思想和方法参与公共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课程目标不仅强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养成。深度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是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协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和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一、 深度学习的内涵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

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一些研究者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强调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另一些研究者则强调深度学习要达到分析、综合和评价的高级认知层次。还有研究者从学习投入的角度看待深度学习,认为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全身心投入,表现出认知和情感的高度参与。综合已有研究,目前国内对深度学习较为认可的定义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建立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此作为问题决策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深度学习的特征

1. 强调理解

深度学习要以理解为基础,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和记忆,而是要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学生需要深入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挖掘知识生成的原因和规律,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相联系,建构起内在的认知结构,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种理解不是表面的,而是一种触及知识深层次的把握和洞见。它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体悟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达成理解的过程往往是曲折的,学生要经历挣扎和突破,突破旧有的思维定式,获得新的视角和境界。

2. 关注核心概念

深度学习要聚焦学科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核心概念是学科知识的基石,对学科思维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学生掌握了核心概念,就能纵横捭阖、触类旁通,对学科知识形成宏观把握。然而,许多学生陷入概念理解的碎片化困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探究式学习,主动建构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化学学科中,“化学反应”是一个核心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类型、本质、影响因素等,帮助学生在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等不同层面理解化学反应。

3. 强调高阶思维能力

深度学习要达到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认知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记忆、理解等低阶层面,难以培养深度思维能力。深度学习要突破这一局限,引导学生运用高阶思维,透过表象看本质,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例如,面对“酸雨的危害和治理”的问题,学生不能停留在对酸雨成因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学会从化学、环保、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评估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权衡利弊,提出最优决策。

4. 注重反思和元认知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要对学习进行计划、监控和调节,发展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前,要根据学习任务和自身情况,制订适切的学习计划。在学习中,要时刻监控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学习后,要总结学习经验,评估学习效果,规划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和改进措施。这种自我调节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内容

为了实施深度学习,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符合深度学习要求的教学目标,突出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其次要优化教学内容,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削减陈旧和零碎的知识点,增加综合性、应用型的知识,加强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再次要选择和创新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最后要改进学习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意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物质及其变化”章节为例,教师可以精选一些身边的典型物质,如水、食盐、氧气、葡萄糖等,引导学生分析其组成和性质。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案例,学生能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在讲到水的三态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冬天池塘里的鱼不会被冻死?”“气温升高会给沿海城市带来哪些灾害?”在讲到化学反应时,可以补充一些食品化学的相关内容,如:“为什么切开的苹果会变褐色?”“腌制咸菜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教师要适当删减一些与主线关联不紧密的零散知识点,把宝贵的课时留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深度学习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到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请学生在铁钉、铜片、锌片、镁带中任选两种金属,加入稀盐酸,观察反应情况并分析原因。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小组讨论,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建构

问题是深度学习的起点。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设计“如何让衣服上的果汁渍尽快褪去”的问题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自主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或开展小组讨论,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建构了新的知识,发展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夏天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喝果汁时不小心把果汁洒在衣服上,留下一块难看的污渍。你们知道如何才能让这块污渍尽快褪去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纷纷议论起自己的经验:“我妈妈会用洗衣粉把衣服浸泡后再手搓”“我听说用热水洗比冷水洗效果好”“果汁渍用白醋擦拭后再清洗会很快就洗掉”……学生的这些经验虽然道理不明,但都切中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某些因素。教师顺势引出问题:“同学们的方法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呢?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因素,让衣服上的污渍‘快去快来’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自主探究。学生通过提出假设、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等探究过程,不仅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而且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了用化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枯燥的化学原理变得鲜活起来,学生的获得感油然而生。

(三)突破重难点,化繁为简

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庞杂,概念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和困难。要实现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化繁为简。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通过概念图、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系统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要善于用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式讲解抽象概念,如用实物模型演示微观粒子的运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世界。在教学“电离平衡”这一节时,教师面临的主要难点是:电离平衡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如电离、水解、电离常数、溶度积常数等;电离平衡的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容易感到困惑。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电离平衡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度等制成一张清晰的概念图。通过这张概念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厘清电离平衡的基本理论框架。其次,教师要用形象化的方式讲解抽象的微观概念。比如,在讲解电离平衡的动态过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地展示电离和复合这两个过程是如何同时进行、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的。在讲解水解平衡时,教师可以准备两个烧杯,一个装有清水,代表水;另一个装有硫酸铜溶液,代表电解质溶液。然后向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学生会观察到清水烧杯中溶液变红,而硫酸铜溶液烧杯中溶液不变色。通过这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水解作用导致溶液pH发生变化。再次,教师要加强概念辨析,帮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以“电离”和“水解”这两个概念为例,很多学生容易将它们混为一谈。教师可以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两个概念的异同:“电离和水解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但电离是电解质本身与水反应,如NaCl电离成Na+和Cl-;而水解是电解质的阴阳离子与水反应,如CO2-3与水反应生成HCO-3和OH-。电离可以理解为电解质的‘自发分解’,而水解可以理解为离子与水的‘互换分解’。”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两个概念的内涵。最后,针对电离平衡计算这一难点,教师要化繁为简,提供解题思路。电离平衡的计算涉及电离常数、溶度积常数、pH值等多个参数,学生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以归纳出一个通用的解题模板:①写出电离平衡方程式;②列出平衡常数表达式;③根据题目条件,设出未知量,并建立关系式;④联立方程组,解出未知量;⑤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练习几个典型题,厘清解题思路后,学生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要用概念图梳理知识脉络,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讲解抽象概念,用对比辨析的方法区分易混概念,用归纳演绎的思路化解计算难题。唯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障碍,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加强校本实践,关注学以致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课堂内外都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关键是要发挥创意,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在课堂内,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比如,在学习材料化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自己的洗发水。学生先根据头发的性质,研究洗发水的配方,选择表面活性剂、增稠剂等化学原料,然后亲自动手将原料混合、加热,最终得到一瓶自制洗发水。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胶体化学知识,还要考虑成本、安全、环保等因素。他们看到化学品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危险物品,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用品,化学反应也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方程式,而是神奇的变化过程,由此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入虚拟实验和模拟实践。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化工厂的生产流程,体验化学工程师的工作情境,了解化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虽然是虚拟实践,但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化学的魅力。此外,网上有许多开放的实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慕课、教学视频等,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动手做一些课堂上受条件限制无法完成的实验项目。

(五)实施形成性评价,激发学习动机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由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判。这样的总结性评价容易导致学生采取应试策略,注重题海战术和考前突击,而忽视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必须改进评价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反馈。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增强其学习信心。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除了笔试,教师还可以采取口试、实验操作、课堂表现、学习笔记等多种评价手段。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表现,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而要欣赏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的自评和生生互评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可以提供一些自评量表和反思日志模板,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经历。学生通过自评,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同学之间的互评有助于相互学习和启发。学生在为他人提供反馈的过程中,也会反思自身,获得新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共同探讨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良性的竞争和协作,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行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深度学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强调知识的理解、整合和应用,这与新课标的理念高度吻合。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化学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与现代工农业、材料、能源、制药、环保等领域息息相关。推行深度学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化学学习的意义,必将点燃学生的科学梦想,播撒创新的火种。

参考文献:

[1]田丽丽.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4(18):55-57.

[2]郑鑫宇,翟宏菊,王思雨.高中化学教学中深度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9):124-126,130.

[3]曹盼盼.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学园,2024,17(15):38-40.

作者简介:王国平(1974~),男,汉族,甘肃陇南人,甘肃省徽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育教学。